摘选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
       四、建设目标
       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作过程,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实际情况,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训练体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一专多能、服务于区域电力建设为主线,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任务驱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引进、培养并举的措施,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建设集实验实训、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应用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密切与电力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密切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将本专业建设成为适应珠江三角洲经济建设需要、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体系科学、专业特色鲜明、能够引领国内同类专业及专业群的示范性专业。
       1.建设以应用型为主线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学用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将形成广州汽车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将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2.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课程模块,即核心课程模块、专业特长课程模块和技能培训模块。同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聘请南方电力建设集团和其它电力行业企业专家进一步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内容,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3.与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技术权威和技术骨干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考核要求和方法、教材编写、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加强研究,突出应用型能力培养等方面制定课程标准。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校内完成必需的实验课和实训内容后,到实践基地和外单位充分实习实训。与南方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以培养适合珠江三角洲电力行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为核心,努力把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办成为国家级实训基地。
       5. 建设一流的教学、实训师资队伍,采取培养、引进和外聘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使团队“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优化师资结构。重点引进教学名师和企业实训师,建立健全的中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加强对青年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培养的同时,鼓励本专业现有教师提高学历或到高一级学校进修学习;引进不同院校的高学历人才,使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多元化,优势互补,并且提高教学梯队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外聘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科研能力的专家为兼职教师;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平。师资队伍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从而有利于实现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同步提高。建立一支校内与校外结合、科研与教学并重、富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称、高学历、高能力的教师团队。
       6. 在响应学院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在电气工程学院的教学政策上体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吸引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本专业骨干教师尽享合作、交流和学习;在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同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双向积极性;努力建立院级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五、建设方案
       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下,针对珠江三角洲电力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南方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企业合作,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校级乃至省级特色、重点专业,建设1-2门校级(省级)精品课程、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专业研究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与辐射能力的建设。
       1.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改革:
       根据电力行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基本能力培养、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参加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等各个环节的培养流程。
       探索与实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输电线路工程方向实施“3+0.5+0.5”校企合作、学用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试点。通过校企合作、学用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征、电气工程特色的电力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
       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将四年的本科教学计划分成基准教学计划和专长拓展计划;基准教学计划划分成公共基础课程、通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领域课程共四个模块;专长拓展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深造提高课程。本科四年教学由系统教学模块和特色专长教学模块构成,构建成为新的系统而富有专长的课程体系。
       3.优质课程建设:
       与企业共同合作,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建设以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输电线路杆塔设计》、《输电线路设计基础》、《发电厂电气部分》、《plc控制技术》、《电气测量技术》、《开关电源技术》等优质课程。 以学校“大三战略”方针指导,鼓励教师申报教研教改的政策为契机,快速建立和完善电气工程学院的优质课程和核心课程。
       4.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在现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基础上,再建设由远程数字抄表系统实验室、大系统网络模拟操作室、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实验室和电力工程管理实训室等组成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训系统;建设开平电力有限公司等2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重中之重是和南方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此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验和实训条件的提升,全面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策略。
       5.实施“多证+专长”培养多面手:
       响应学校“高素质、有专长、强能力”人才培养方针,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电工特种作业证、驾驶证等一种以上技能资格证书,具备职业岗位操作能力,结合学校的SRP计划,培养个人专长,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全方位的实训,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适合珠江三角洲电力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毕业生100%就业。
       6.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强化师资的培训和再进修工作,同时结合外进内培,扩充加强师资,确保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侧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输电线路工程两个专业发展方向,拟引进2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培养2名年轻的专业带头人,6~8位骨干教师,并且长期聘用电力行业专家、优秀工程师、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注重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使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7.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在学校出台政策的同时,院内也相应出台政策来补充完善学校政策考虑欠妥的地方,公平竞争,培养积极性高、能力强的年轻教师,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上好课、教好书;吸引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改革工作,鼓励和支持本专业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和进修。鼓励教师搞科研,从带学生的SRP项目、参加校外竞赛开始,投入到科研中去;和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在科研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好的把实践工作结合到理论教学中去;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严格执行,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建立校院级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其达到显著效果。
       六、进度安排
       1.人才培养方案进度安排:
       人才培养改革是要靠日常教学和实习实训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根据一年一度的电力行业专家会议总结的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知识面的更新,依靠一届一届的毕业生反馈新的就业后在电力行业成长过程中的心得,逐步地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在2015年前论证“3+0.5+0.5”校企合作、学用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优越性,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2.新的课程体系进度安排:
       在2014年完成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各项任务:
       A.完成对初步方案论证的修改;
       B.试行新的课程体系下的培养方案;
       C. 企业对方案的评价好,学生满意度高于95%。
       3.优质课程建设进度安排:
       通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优质课程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完成。在2013年完成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主任房大中教授负责的《电力系统分析》精品课程建设;在2014年出版由张尧教授主编的《电力工程基础》教材的编写;2015年完成《输电线路杆塔设计》、《电力法律法规》、《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营销学》等几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度安排:
       在2014年建设完成大系统网络模拟操作室、建设完善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实验室、建设善远程数字抄表系统实验室、建设电力工程管理实训室、输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在2015年前初步建成和南方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
       5.师资队伍建设进度安排:
       在现有的教师和外聘专家、工程师、教师的基础上,2014年前计划引进2面优秀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同时再聘请10名电力行业专家为我系特聘专家,20名工程师和教师为我系常聘兼职教师,聘请华南理工大学10名著名教授为我系专业课老师;上述聘请行业专家、工程师、本部的教授亲自为我系本科生讲课。到2015年以前培养2名年轻的专业带头人,10~20名骨干教师,使这些年轻的教师都具有“教学、科研、实训”的多面手。
       6.教学管理制度进度安排:
       相对应学校出台的政策,学院及时学习内容,领会精神,迅速制定出相应的补充文件,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2013年前每位年轻教师都带过至少一项学生的SRP项目或课外竞赛项目,使院内每位教师都参加教研教改的项目或科研项目;在2015年前争取和校外合作科研项目达到5项,累计资金达到200万;在执行学院督导制、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教等制度下,院内实行以老带新、人人听课、人人监督、互评互学的机制,严格监控教学质量。
       七、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和特色)
       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在3年内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一流的特色专业;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力行业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基本功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突出电气专业特色,从事设计、运营、维护、监管的应用型高素质电力行业专门人才,满足全省乃至全国对电力行业人才的需求;同时总结归纳专业建设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完善一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为我国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具体预期成果如下:
       1.特色专业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依托该专业本身的办学条件,对电力设备制造等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突出培养特色、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专门应用型电力行业人才。该模式要得到同行业广泛认可,并为我国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
       3.优化课程体系
       依托学科优势,从主干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三个层次改造、整合、提升专业教学层次,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快优势科目的建设和完善,以编写教材和打造精品课程为重点,在建设期内,争取编写出版1~2部专业教材,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程。
       4.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构建全面合理的实验实践平台
       建成广东省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水平和鲜明特色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训基地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生产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6.提高教学层次,争取工程硕士点
       在保证顺利完成本专业学位评估的前提下,争取培养工程硕士生的权利,成为我国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
       八、学校支持与保障
       (1)良好的基础和大环境
       电气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实施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大三战略”, 在培养“专长”,增强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生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专业拓展、结合电力部门实际等方面的作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可喜的成效,并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华南理工大学校本部作为我们强有力地后盾,为本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不仅能为该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部分优秀师资,还能提供丰富而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
       (2)学校高度重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开展,配备梁耀能常务副校长亲自监督指导工作,张尧教授主抓该项工作,分项落实,工作扎实有序;
       (3)学校牵头,电气工程学院与南方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成立了校企管委会,共同管理教学,为学生开辟了真实工作环境,进行实操技能培训。现以申报了全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4)教学管理上的紧密配合,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教学风管理体制等;
       (5)经费上的支持。在实验室建设时给予了600万元的经费支持,后续支持还在加大力度。
       (6)师资队伍的支持。鼓励学员招聘相应的学科带头人、一线理论教师、实践工程师,保证教学队伍梯队的合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