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 怎样转型
    盛正发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22日第5版
    【作者简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所长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承载主体,已占我国本科院校的近三分之一,成为了本科群体中的生力军。近年来,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是政策推动的结果,但由规模扩张转型到内涵提质,则需要依靠自身扎实的工作。可以说,谁转型得快,谁就可能避免被“关停并转”的结局。
    作为一所本科院校,科研是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方法、初步科研创新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后,由教学为主转型到教学、科研、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并举,学校职能已发生变化,其中科研既是区别于专科的重要特征,也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应找准自已的生态位,与研究型大学错位发展,大力开展应用型科研,使之成为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源泉,服务地方的基石,传承创新文化的动力。因此,应用型科研将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联系教学与地方服务的重要纽带。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大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从柏林大学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到美国赠地学院把应用型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科研都极大地促进了大学自身的发展。
    然而,通过对50位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校长和书记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科研工作难以摆准位置。时轻时重,因人而变。第二,学术积淀和科研氛围差,教学任务重。第三,年轻教师多,科研带头人缺,团队组建难。第四,本科经验不足,科研管理欠科学。原有管理人员许多没有本科学习和工作经历,科研管理手段落后。第五,科研评价制度轻重失衡。往往拿研究型大学或专科的科研制度来管理学校科研工作,处于“旧制未改,新制待立”的阶段。
    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应用型科研的纽带作用,顺利实现转型,应采取有效措施。
    正确理解科研的重要作用。学校层面首先要准确定位,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积极探索科研服务教学及地方的有效途径,使科研在服务中培养师资,凝聚团队,促进学科建设,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其次,要坚持科研促教学原则,才能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好地推动教学研究,持续改进教学,促进学校的课程和专业建设,促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指导者的转变,为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出更多的教学科研复合型人才。再其次,打好科研服务地方这张牌,走特色科研之路,保持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发展的正确方向。
    大力开展应用型科研。结合教学搞科研,结合产业搞科研,结合行业搞科研。科研与教学相互配合,科研与社会相互融合,这是应用型大学科研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学一般有教学、科研、服务和传承创新等四大职能,但对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而言,其中科研的具体内涵不同。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开展基础性或前沿性研究,而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地方需求开展应用型科研,以高质量的科研应用成果服务社会,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面临软硬件建设,许多学校负债运行,资源有限,难以全面建设。同时,由于各校“出身”不同,学校各学科的基础不同。因此,学校科研建设应实施“点轴”战略,根据“学科基础好,地方需求大”的原则,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选取发展潜力大、影响教学和科研关键的学科点,集中力量进行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然后再扩展并连点成轴,交叉发展。但要着眼现实,长远规划,科研工作不因领导更换而摇摆,不因主观臆断而忽视高等教育规律,要量力而行。加州理工也是先集中办工科,然后再办理科和文科,实行分步非均衡发展,最后形成综合性大学。
    新时代、新需求,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有新思路、新举措。罗素认为“我们考察一下大学的功能后就会同意:研究与教学同等重要。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地方社会各行各业更加依赖科学技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不能游离于地方社会之外,相反,应与社会形成“共生”关系,以便向未来的社会成员提供“操演今世后生”的场所和机会,也能顺利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Copyright@201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