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产教结合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近年来,黄淮学院牢牢把握应用型办学定位,强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办学”五大发展战略,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深度务实合作,推进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逐步探索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地方高校转型提升,创办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办学之路。
    学校把构建组织有力、协调有道、功能完善的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作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保障。
    合作发展联盟本着“合作、共赢、发展”的宗旨,坚持互惠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团队培养、项目开发等合作,力争形成团体优势,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动、联结与共享。为了保障联盟的有效运作,学校与合作单位建立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服务社会为首要任务的导向机制,制定了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的约束机制;构建了从经费到机构健全的保障机制。
    经过制度建设和完善机制,校企合作也由自发分散状态进入到自觉集中状态。学校先后与165家企业行业单位共同组建了合作发展联盟,不仅推进了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同时彰显了学校“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学校把产教结合作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以此带动培养方案的建设与调整,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法改革,构建了“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行业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的调整、优化,参与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在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学校先后调研了200多家企业,邀请了96家联盟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契合企业的需求。
    合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规格,学校重组课程体系,让企业全面介入教学模式改革,使教育培养由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教学实施主体由学校一元转变为校企双元。在教学内容上,及时引入企业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做到“教、学、做、评”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
    教师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导者,也是应用技术人才教育的实践者。学校全面实施以“151”人才工程为核心的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应用技术型教学团队。
    实施“双聘人才引入计划”。在学校、院系两个层面从行业企业聘请100多位国内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担任兼职教授,实现了“行业专家走进课堂,校企携手推进应用”。
    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100名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企业生产一线和相关机构,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实践,支持教师考取行业特许资格证书,激励教师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实施“创新创意教育种子师资培训计划”。选派业务骨干组团赴境内外合作院校进行创新创意教育培训。从2010年至今,先后派出3批60余人次参加。
    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围绕地方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依托重点学科专业,积极开展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共建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学校先后与30多家大中型企业集团合作共建了“桥梁隧道无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26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18个校级研究所。
    建立学生共享协调平台。学校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全程深度参与各类项目设计、研发和制作。
    校企协同创新使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助推、服务和辐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作者:景照辉 介晓磊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21日)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Copyright@201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