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学院:推动办学转型服务广西海洋经济
    21世纪初,广西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条件,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区”的海洋发展战略。2006年升本后,钦州学院紧紧抓住广西实施“海洋强区”发展战略的机遇,努力向应用型、区域性的特色本科院校转型,以开设海洋专业、发展海洋高等教育为切入口,实施学校的办学转型发展。
    一所地方高校能否存在和发展,关键在于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学校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要想有所作为,学校就要在服务地方上下功夫,发挥区位和地理位置优势,主动承担起为广西培养海洋人才的重任。为适应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经济发展,学校领导果断决定啃下海洋类人才培养这块“硬骨头”。2007年,学校开设了“轮机工程”专业,为广西培养海洋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转型进行了办学实践;随后又开设了海洋科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等一批海洋类专业。学校通过开设海洋类专业,打造海洋性、地方性特色,推动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实施办学转型发展。
    加快全校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办学转型的实现。几年间,学校根据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除开设轮机工程、海洋科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等一批海洋类专业外,还积极稳妥地增设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方向。通过“学科建设融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促学科建设”的学科专业互动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办学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海洋交通运输学科专业群”、“海洋科学学科专业群”。
    为了办好海洋类学科专业,学校内培外引,实行挂职锻炼制度,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行优厚待遇引进涉海学科人才,建设与海洋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轮机实验实训中心”、“航海实验实训中心”和“海洋科学”等海洋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保障海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硬件。学校建立以“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为主体的海洋类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2011年,学校“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国家海事局专家组的初次审核。学校融合多学科资源和各方面的资金,建成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和“北部湾海洋研究与教育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夯实了发展海洋类学科专业的基础。
    为了办好涉海学科专业,学校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同承担项目,联合培养人才。例如,学校与广西海事局达成“航海教育和船员发展合作协议”,借助海事部门的业务咨询指导和帮助,建立了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船员培训中心,成为广西首家具有22个海船船员培训项目资质的机构;与地方海洋局共建海洋科学实验室,扩大了教育教学资源;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申报广西科技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实施“3+1”订单式人才培养。既助推了办学转型的速度,又增强了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使学校海洋类专业建设与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断提高。
    目前,钦州学院实施办学转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海洋特色成为学校的办学亮点。“海洋科学”被确定为省级紧缺人才专业;“轮机工程”、“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等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涉海专业的“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港口物流”等课程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学校与广西沿海海洋、海事部门和科研机构、企业结成了合作伙伴,合作开展了“钦州湾生态环境本底数据调查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等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和开发的课题研究;共建海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18个,在涉海人才培养、海洋学科建设、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彰显了学校“海洋性”的办学特色。(作者:黄家庆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21日)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Copyright@201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