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和践行者
葛劲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聚地、文化引领的前沿,必须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习总书记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也提到: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一理想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包括大学生和年轻一代。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二、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当今的高校里我们看到了一些积极上进的一面,如: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学生李宝元病逝,此前他哥因同样的病去世,靠种地为生的李维贺夫妇成了“绝后户”,还欠下七万块钱的债。当年12月22日,“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给李维贺寄出一封信。信中称,“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用将由我们承担,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这封信成为“班级承诺”。15年来,93(01)班全体26名毕业生每到过年都给李维贺汇款。至今保存下来的有56封信,15张汇款单。
       另外,一项对我国当前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状况的调查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方面,有76.3%的被调查者认为爱国“是一位公民的基本素质”;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在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关键”,有39.4%的被调查者选择“普及主流文化教育”,48%的选择“倡导社会文明风尚”,22.4%的认为是“促进文化机制创新”,6.9%的选择“开发文化产业”。在知识分子肯定信仰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调查显示,认为信仰对人生“十分重要”的占50.7%,认为“比较重要”的占36.3%。因此开展社会主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1、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将落在当代大学生的肩上,更取决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广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高校肩负着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社会风尚,对全社会都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担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责任,将文化传承创新列为高等学校的又一项重要职能。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理所当然地要发挥其自身的教育及辐射功能,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建设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事业,其根本内容是德智体各方面的统一,其中德育占有重要位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高校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应注重文化熏陶,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动倡导者
       教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高校在文化育人活动中,应善于把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不同文化的优势,推动多种文化板块交流贯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大学文化的作用,推动多种文化形态交流融合;通过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意识与文化实践紧密衔接,引导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支配自身行动的文化自觉。
       2、应注重思想教育,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宣传者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熔炉,是培育核心理念的基地。应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师生的全面需求、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做到理论研究透、政策把握准、举措宣传实,凝聚广大师生思想共识,形成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合力。
       3、应服务舆论引导,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推动者
       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高校要利用文明单位创建契机,加大美丽校园建设力度。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议广大师生从自身所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使乱扔垃圾、乱贴广告、乱挂标语、图书馆乱占座位等不文明现象销声匿迹,为校园文明“添砖加瓦”,为地方城市建设增添靓丽风景,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应注重实践养成,做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自觉实践者
       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养成,贵在实践。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健康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健康因子,是人类和谐相处的最好表现。高校是系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发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时代新风,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用爱心传递温暖,用真心呵护道德,把学校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