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安  韩永强:高校区域布局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高校和高职院校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城市的高校和高职专科院校数量、优质高等学校和高校规模分布较为不均,存在着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差异较大的状况,而研究1999年和2011年这13年间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可以发现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在不断加剧。
       高等学校的合理布局不仅可以优化院校设置,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区域布局的不平衡现状,国内出现了不少学者对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是以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肖玲,2002;王清莲,2009;姜晓坤,2010;刘六生,2011;张平安和宿金勇,2012),探究了省级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布局差异及其问题;部分学者以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区域为研究对象,揭示出这三大区域之间高校布局的显著差异(戴井冈等,2005;李晓霞,2008;沈鸿敏和刘求实,2008;高军慧,2011;张茂龙,2012)。但是,目前很少有文献以市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本文在搜集1999年、201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高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重点对201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高校区域布局以及这13年间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分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差异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整政策建议。
       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数量的区域布局。2011年我国拥有高校数量在30所以上的城市达到24个,可以算是高等教育极发达的地区,共计1241所高校,占全国288个城市高校总数的比重为52.45%。这24个城市覆盖了东、中部的所有省会城市(除海口外)和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以及4个西部省会城市(成都、西安、昆明、南宁)、1个直辖市(重庆)和东部港口城市大连。这反映了我国高校一方面集中分布在省会城市,另一方面东、西部省会城市之间在高教资源的拥有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首先,拥有高校数量在10~20所之间的20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占13个、4个、3个,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中等偏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并且大多数都是我国东部的副省级市以及仅次于省会城市的地级市。
       其次,拥有高校数量在5~10所之间的65个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广东、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以及中部六省,西部除了四川外其他省份分布较少。
       最后,拥有高校数量在0~5所之间的173个城市中,西部占67个,多于东、中部。但这些城市高校的数量少于东部,高于中部。这67个西部城市平均高校数1.72所,不仅低于东中部,而且低于这173个城市的高校平均数。
       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区域布局。目前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区域布局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分析2011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布局现状,发现东、中、西部城市的高职专科院校数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48.67%、27.95%和23.38%,即全国有将近一半的高职专科院校分布在东部。
       东部的高职专科院校集中分布在华北、华东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如苏州、无锡、大连、青岛;而拥有高职专科院校数量在5~20所之间的城市,华南、东北分别只占5个和3个;华东和华北的高职专科院校分布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是,东北和华南的院校分布还是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这说明其高职专科院校的区域布局与整体高校布局相一致,仍然不协调。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拥有的高职专科院校皆在20所以上,拥有高职专科院校数在5~10所之间的中部城市有6个,有42个城市拥有的高职专科院校数都在3所以下。西部87个城市中有65个拥有的高职专科院校数量在3所以下,这反映了西部城市高职专科院校向省会城市聚集的特点比中部更明显。  
       我国优质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本文通过考察“985工程”院校和“211 工程”工程学校所在地区的布局来反映优质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状况。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算上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的情况,我国共有116所“211工程”高校,其中包括39所“985工程”高校,其中东部有26所,占全国总数的66.67%;中部6所,占总数的15.38%;西部7所,占总数的17.95%。
       优质高等学校的分布也存在地域上的不均衡,整体上东强西弱。东部又主要集中分布在像北京、上海、南京、天津这样的超大城市,河北、山东、广东、福建等优质高等学校偏少;总体上中部的优质高等学校数量低于西部,而且主要分布在武汉、长沙、合肥这3个省会城市;西部地区的优质高等学校集中分布在成都、重庆、西安这3个西部中心城市。
       我国高校规模的区域布局。本文选取的2011年全国288个城市的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这一相对指标(本专科在校学生总数/城市总人口),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全国各个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400人以上的32个城市几乎包括了所有拥有高校数量在30所以上的24个城市(除上海、石家庄),这反映了这两个指标具有很高程度的一致性。
       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200~300人之间的城市,如淮南、马鞍山、舟山、东莞等拥有5所左右高校数量的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相对较少,也出现了这一指标值较高的现象,而且这些城市大多属于东、中部地级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100~200人之间的61个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的广东、辽宁、山东、江苏和浙江,以及中部的六省,西部大多数城市与东、中部城市差距较大;区间在0~100人之间的162个城市与拥有高校数量在0~5所之间的173个城市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这162个城市可以算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地区。
       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分析
       通过对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现状分析,发现了我国城市之间高校分布的差异,但这仅仅是静态的分析,因此本节着重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高校布局的变动趋势。本节采用1999年和2011年的全国城市高校数量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这两个指标,重点分析这13年间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分布。
       我国高校数量区域布局的变动分布。1999年和2011年期间,我国拥有高校数量在30所以上的城市数增加了19个,高校数增加了1039所。1999年,高校数量超过30所的5个城市共有高校202所,占全国城市高校总数的19.67%;2011年,高校数量超过30所的24个城市的高校数占全国城市高校合计数的比重为52.45%,这也反映了在此期间我国的高校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的状况,尤其向东、中部省会城市集聚的趋势。拥有高校数量在5~10所之间的城市数从28个增加至65个,高校数量也从162所增加至394所,这些可以算是高等教育水平中等的城市,这些城市多是东、中部的地级城市,西部城市明显偏少。这也反映了近十几年来,东、中部不仅大城市的高校数量急剧增加,中等城市的高校数量也有所增加,但是西部城市的高校明显聚集在像成都、重庆、西安等这种大城市,其他的中小城市的高校规模扩张缓慢。从1999年至2011年,拥有高校数量在0~5所之间的城市数虽然从182个减少至173个,但是高校数量从290所增加至360所,这些可以算是高等教育水平中等偏下的城市,且基本上都是中小城市。
       我国高校规模区域布局的变动分析。从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这一相对指标来看我国高校规模区域布局在1999年和2011年的变动情况。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400人以上的城市基本上都是省会城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300~400人之间的城市多数是华东和华北的经济社会较发达的二线城市,而东北、华南和西部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一些省会等大城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100~200人之间的城市数在13年间增加了7个,增幅较小,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的辽宁、广东、山东和江苏,中部六省增加幅度最大,西部除了四川、重庆外其他省份分布依然较少。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0~100人之间的城市数从138个增加到162个,其中,东部城市减少了3个、中部增加了6个、西部增加了21个,期间增加的城市基本上都在西部,在这一区间的城市布局也从东多西少演变成了如今西多东少的局面。总体来看,13年间,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在以上5个区间的城市数基本上都是增加的趋势。  
       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问题分析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规模的扩张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层次结构方面都实现了巨大飞跃,区域布局也日趋协调,但是,纵观我国高等学校区域布局的现状,仍然与我国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问题。
       高校布局集聚在省会等大城市的局面仍然存在。我国高校一方面集中集聚在省会等大城市,地级市和省会城市的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我国东、中、西部省会城市之间在高校资源的拥有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东、中部的省会城市的高校布局相对较为均衡,而西部的高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安、成都、重庆、昆明这4个大城市,其他的省会城市高校布局相对较少。
       高等学校层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11年,我国城市合计拥有高校数为2366所,其中本科院校1121所,高职专科院校1245所,高职专科院校占高校总数的52.62%,高职专科院校迅猛增加,折射出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扩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各类学校不顾自身定位纷纷开办热门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要求。本科院校也存在着类似问题,脱离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增设热门学科、热门专业,直接影响了办学质量和学生就业。
       优质高校资源区域布局的不均衡。“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集中分布在华东的上海和南京、华北地区的北京和天津、华中的武汉和长沙、东北的哈尔滨和沈阳,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研究性大学布局较少,而其他一些省会城市的“211”工程院校大多是1~2所。此外,西部又集中分布在成都、重庆和西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拥有的优质高等学校资源相对较少,除广州有4所外,其余城市均无分布,这与珠三角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所脱节。
       高校布局向地级市延伸存在区域不均衡。2011年我国288个城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这一指标的平均数为185.44人,而全国有162个城市的这一指标值皆低于100人,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有57个、44个和61个,西部的城市最多,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高校布局向地级市的延伸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不均衡。此外,仍然有5个地级市至今无高校布局,58个地级市仅仅拥有1所高校,并且西部城市占到70%以上,显然这已经不能适应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
       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引导我国高校分类办学和合理定位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必须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并适当进行政策的调整,并加大向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的调整力度。
       合理控制我国高校集聚在大城市的规模。我国的省会等大城市一般都是某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因此,高校资源向这些中心城市集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国高校高度集聚在省会等中心城市仍有逐步加剧的趋势。所以,本文建议要合理控制我国高校集聚在省会等大城市的规模,不能过度增加,这些中心城市的高校调整应该重点放在结构、层次上,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进一步优化高校的层次结构。华东和华北的高职专科院校的建设与本科院校类似,要重点放在内部的优化和调整上,在办学质量上做文章;而华南和东北的地级市要依据当地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专科院校,不能盲目扩张。同时,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职专科院校布局应该加大对西部地级市的延伸,努力改变西部一些城市至今仍无一所高校的现状。
       进一步协调我国优质高校资源的区域布局。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研究型大学的财政投入,保障其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利用充裕资金通过引进人才、更新设备等措施加强自身学科点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同时政府应利用东部地区在经济、科研、人员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帮助西部地区研究型大学改善办学条件、调高教学质量、转变管理思路,并在政策层面予以保障。
       继续加大我国高校布局向地级市延伸的力度。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地级市的高校布局相对较为协调,而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的高校规模扩张相对缓慢。因此,继续大力支持每一个地级市建设一所或以上的高校的实践,努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设置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过于集中的状况,努力实现我国高校的布局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