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缪宁陵

【摘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存在缺乏整体规划、与产业结构对接度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相对僵化,主动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动力不足,对人才的需求预测不科学等。因此,应改革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审批制度,建立高职院校信息服务和人才预测体系,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问题 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缪宁陵(1978-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GZ2014037)
【文章来源】教育管理2015年第5期
       高职院校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不可或缺的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契机。高职院校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基础是专业设置,要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切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步,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才能使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方面更贴近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互驱互动。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较快,为区域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1.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短期行为、市场化倾向比较明显。为了抢夺生源,对办学条件、生源状况、就业前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缺乏深思熟虑,有时甚至未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就盲目设置专业,专业趋同现象严重,缺乏区域特色专业,导致高职院校办学同质化,重点不突出,特色带动效应不足,不仅严重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而且无法提高专业的质量水平,加大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本,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此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缺乏创新性、前瞻性,创新导向功能欠佳,这既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2.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度不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区域行业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以区域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状况为基本依据,满足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需要。虽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但目前高职院校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几乎没有,导致区域内第一产业的人才支撑不足,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比重过大,导致第三产业的人才供大于求。
       3.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群建设不强。目前,高职院校工科技术类专业设置较多,文科类专业设置较少;通用性较强的专业设置较多,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置较少;没有形成集聚优势,不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专业“点”上,“群”的意识不够,有的即使组建了专业群,但覆盖面不够,导致重点专业对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带动和辐射效应不明显。部分专业规模偏小,办学效益较差,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真正形成与产业集群区域结构、技能人才需求结构对应的主体专业群结构。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偏差的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机制不科学不健全。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相适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各个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
       相同,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权和审核权主要集中在省级和国家级教育主管部门,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熟悉和了解的地方管理部门却无权审批专业,造成学校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产生偏差。此外,我国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评价监督机制主要集中在主管部门的行政层面,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来自主设置、淘汰专业的机制也未形成,缺乏高职院校的专业改造、退出的动态机制。
       2.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动力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会先考虑根据学校的现有资源和条件去设置专业,即学校具有什么样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就优先开与之相配的专业。虽然学校现有资源和条件是专业设置的最基本条
       件,但这种专业设置方法本身带有较强的封闭性和盲目性,只注重传递知识和生产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难以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带有较强的惰性,缺乏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近些年来,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但由于对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结构调整的信息掌握不足,对新兴专业的设置、传统专业内容的更新的方向不明,以致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产生了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强的问题。
       3.高职院校对人才的需求预测不科学。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若未能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学校的人才供给就不可能与社会或企业的人才需求达成一致。由于高职院校对于产业行业背景的了解和调查不够深入,导致部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区域社会产业发展的要求,因而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岗位,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不少高职院校为减少成本,缺乏对社会的短期及长期人才需求进行有效剖析,在专业的设置和更新上都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尽管也有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会对其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论证,但是由于实际调查不足,缺乏真实可信的一手数据资料,进而难以科学严谨地对当地产业政策、人才市场前景进行分析,或者没有准确找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当地人才需求的最佳契合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大都无法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的需求。
       4.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存在市场化倾向。某些高职院校办学观念滞后,定位不准确,没有清醒认识自身在办学基础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不能领会和实践有前瞻性的先进理念,而是盲目追崇创办专业齐全的综合院校。由于办学定位不准确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在增设专业时缺乏长远和系统的专业设置规划,还引发了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反而忽视了对专业特色的建设。
       此外,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存在市场化倾向,在设置专业时往往是在立法和政策允许范围内首要考虑生源需求和办学条件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在短期内占领生源,进而提高院校学生的入学率、扩大学校的规模并提升学校的影响力。高职院校开设同质化专业还可以有效降低学校的办学风险,还能在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借鉴和吸取其他院校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大大降低了办学难度。
       三、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合理性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制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管理制度应借鉴德国、美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经验,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权下放到学校,审批权交给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发挥地方政府和行业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
       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区域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审批。高职院校要时刻追踪区域内行业企业的发展,进行市场调研,成立专业咨询委员会,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并对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目前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淘汰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专业,增加与区域新兴行业、支柱行业等相关的专业,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创新的专业发展新模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
       2.建立高职院校信息服务和人才预测体系。高职院校要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必须要有有效而充足的设置专业信息。但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难以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信息存在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学校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劳
       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等把握不准,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决定专业发展的思路。因此,需要建立高职院校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信息、人才需求信息、企业发展信息、相关院校发展信息等信息的共享,为专业设置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由于社会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长效性、教育的超前性以及专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并结合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大规模、经常地对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相协调,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数量上而且在品质、规格上既能满足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需要,又能为未来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可以根据预测结果,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减少专业设置的被动性和盲目性,使有限的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3.增强高职院校为区域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树立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当前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以产业需求状况分析报告、就业率、订单人数和新生报到率为主要依据,以产业结构为蓝本,准确把握专业的规模、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大力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及时对所设置的专业进行新的部署和规划,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总之,高职院校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针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相对成熟稳定的专业向纵深发展,扶持与新兴产业相关、与区域经济社会结合最紧密最有活力的专业,整合相关专业,改造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服务产业行业,促进学生就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磊.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创新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6):27.
       [2]滕青.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结构发展的探讨[J].江苏教育,201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