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在对欧美日等国多所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考察后发现,发达国家大学都将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些知名高校,更是将导读东西方古代经典作为培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他发现,很多欧美国家的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接受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
改变阅读危机需要经典阅读
近些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大大冲击了人们的阅读生活。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3.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人汉语应用水平下降,69.1%的人希望推行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
很多大学开始设置阅读经典文本的课程以帮助应对信息爆炸的局面。网络使很多人习惯于浮光掠影的阅读,却很少进行有深度的思考。长久以往,整个社会的思考力将逐渐降低,感受力也会变得粗糙。
“信息爆炸让现代人变得脆弱,心理素质不稳定,语言空洞,沟通能力弱化。要改变这个危机,则需要从阅读经典开始,通过阅读经典打破固定的、简单的思考方式,从经典中开拓我们的思考,强化我们的内在感受。”王媛说。
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储节旺认为,推广经典阅读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信息服务机构,具有文化传播和教育的职能,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在大学本科教育转向培养通识人才的趋势下,在大多数青年忽视阅读经典文献的现实中,拥有丰富经典文献资源和良好阅读环境的高校图书馆可以积极推动设立经典阅览室。经典阅览室让经典阅读推广能够落地生根,成为推进高校经典阅读的基地。”
经典阅览室推动经典阅读与经典教育
经典阅览室的设立,一方面可推动大学生经典阅读,另一方面可促进大学开展通识教育,而阅读经典文本是通识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图书馆对经典作品宣传推广的直接方式之一就是把馆藏的经典著作集中在一起供读者便捷地阅读。据了解,在国外很多大学图书馆就专门设有经典阅览室。例如牛津大学的Bodleian图书馆、芝加哥大学的Joseph Rigen Stein图书馆和许多大学图书馆都设有专门的经典阅览室,专藏一些希腊、拉丁文的古代精品、历史、哲学、神学的相关典籍。这些经典阅览室都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并且有专职的馆员负责管理咨询、宣传和推广。
“有关大学生阅读经典的调查研究显示,‘对经典认识模糊’是大学生没有阅读经典的重要原因。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馆藏文献进行分类排列,经典往往被排放在不同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将经过选择的经典,储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读者拿起的每一本书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这将大大提高经典的辨识度,有利于经典阅读氛围的营造。”
事实上,在安徽省的一些高校,已经有一些图书馆开始进行经典阅览室的尝试。储节旺向记者介绍说,在倡议发出之际,安徽大学图书馆正在筹备经典阅览室。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已经设置了经典阅览室,其中典藏了经史子集、名家名著,经典作品有马克思《资本论》等,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文献。他们还将后续配套相应数据库,便于检索国学精品资料。
“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里,有一间典雅的、书香浓郁的经典阅览室,人类文明经典静静地摆在书架上,等待青年学子来阅读,人类文明的历史与未来在这里相会。今天,我们推荐阅读经典不仅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一个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是中华民族寻求一个完善、独立自我品格的最好途径。”王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