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 正文
同济大学试点“苗圃计划”:我们不是坐等收割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5-21

 2012年3月16日,全国7个省市的20余所重点中学校长应邀来到同济大学参加“同济大学‘苗圃计划’研讨会”,标志着同济大学面向高中推行的“苗圃计划”正式开始试点。一年多来,同济大学先后与上海、浙江、江苏、四川、山西、贵州、陕西、云南、广西等省(区、市)近20所中学正式启动或完成签约“苗圃计划”合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日前,全国36所中学的108名高中生参加了同济大学举办“中学生结构邀请赛”。图为学生在比赛中进行结构调试。童轩 摄

  “苗圃计划”直面难点和困惑,为深化教育机制体制改革探路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成才。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本科、硕士、博士,虽然对于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阶段有其特殊性,但之前各阶段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格养成的培养同样重要。尤其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兴趣、习惯、独立性和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素质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奠基性意义。但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不同阶段都是各管各,相互脱节,阶段培养目标未考虑衔接,培养方式也缺乏系统性,从而制约了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

  招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起点。但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对于考生个体而言,他们同样有着自身不同的特长、兴趣和潜质。按照现有的招生机制,高考分数是大学招录怎样的考生、考生能被怎样的大学和专业录取的唯一标准,缺少学校特征与考生特质更加客观全面的双向选择和互为对接的过程,容易造成学生进到大学后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

  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已有30多年,大学自主招生从试点到现在也有10多年,高考选拔制度导致的“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大众的诟病,自主招生若仅停留在出一张试卷外加某种形式的面试,也终究难以做到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审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选拔与培养的实际,如何破解上述困惑和其它方方面面问题,亟待各高校做出不懈努力和探索,这也应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重点之一。

  同济大学立足学校实际和特色,选择全国部分高中实施“苗圃计划”,探索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希望以此触及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本质,为破解困惑和难题积累有益的经验。

  “苗圃计划”顺应需求,支持中学开展素质教育是动因

  多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倡导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各地的中学对此也给予了积极响应,制订方案,投入资金,落实措施,买了很好的设备,建了高端实验室。鉴于高考选拔制度没有改变、中学师资自身知识结构局限等多方面原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支持高中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同济大学早在多年前开始就应中学的要求,先后与多所中学共建了实验室或素质教育基地,如在上海中学共建了汽车实验室,在晋元高级中学共建了结构实验室,在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共建了环境实验室等。按照中学素质教育的要求,除了有教授经常到中学指导学生、培训有关教师外,还专门安排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到中学生的课外培养中去。在同济师生和中学老师的协同指导下,中学生们的兴趣受到激发、能力得到培养,2011年、2012年两年中,部分中学还应邀组队参加在同济大学举办的全国性大学生汽车挑战赛、大学生结构比赛和大学生“建造节”比赛等,中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大学生。

  在与中学共同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有一个深刻感受,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中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培养他们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还使参与活动的中学生建立起了对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有关学科(专业)及教学科研团队,甚至具体教授之间的深厚感情。通过自主招生选拔,我们把这些同学招到同济大学并进行跟踪考察,发现他们进校以后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

  受此启发,我们就想到,如果能够推出一个面向高中的专门计划,以招生选拔方式改革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完备的制度安排,引入系统培养观念,以因材施教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其效果应会更加理想,并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需要苗圃,树人更离不开苗圃。对大学而言,招生就像是“选苗”,高中乃至更早期的教育就是“育苗”,是“苗圃”。遂定名为“苗圃计划”。实施“苗圃计划”,表明我们不是在坐等收割,而是要直接参与种植培育,鼓励激发同学们树立梦想,支持引导同学们早日实现梦想。

  “苗圃计划”虽有期冀但无功利,助力学生创新成才是目的

  实施“苗圃计划”的主旨,是要真正实现大学培养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贯通和衔接,充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质。对于确有潜力的“苗子”,在制度上给予招生政策的较大优惠和倾斜,使他们能够从沉重的应试负担中部分地脱离出来,有时间和精力提早参与到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系统训练中来。

  经由“苗圃计划”而选拔进入到同济大学的学生,学校均承认中学阶段相关培养环节的学分,可优先进入各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或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并对接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等。

  当然,在“苗圃计划”分阶段推进过程中,既然设计了双向选择的环节,就意味着有可能参与"苗圃计划"的学生选择了其它高校并被其他高校所看中。即便这样,我们一样感到高兴。在心底里我们当然希望经过共同培育的优秀学生能够选择同济,但我们更愿意看到应试教育的弊病得以消减。只要学生真正成为创新之才,就是我们对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对国家做出了贡献。(裴钢 作者系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链接一:“苗圃计划”实施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兴趣引导为目标,主要面向高一学生,结合高中既有的素质教育开展,通过教授和杰出校友进中学举行学科(专业)讲座等形式,在广泛层面上传播科学与工程的相关知识、培育专业兴趣。

  第二阶段以能力与人格养成培养为目标,面向小范围的高二学生,学生经由大学与中学共同商定的程序和办法自愿报名、共同选拔后,组成兴趣小组或创新小班,以不占用高中基础课程教学时间为前提,合理利用中学原课表中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时间,外加少量的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型小课题研究、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创新活动等。

  第三阶段则以“选苗”和部分大学课程的提前植入为特征。有了第二阶段参与各类创新训练、创新活动的基础,高二年级结束时,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同济大学对有关学生进行自主招生选拔,确定真正成为“同济苗子”的学生名单,享受同济大学的自主招生优惠政策。

  链接二:学生应试压力大大减小

  进入“苗圃计划”的学生进入高三以后,由于进入同济大学的高考分数要求降低了,学生应试的压力大大减小,时间也相对充裕。这样,同学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前选修一些由同济大学安排的大学基础课,甚至一些学科基础课和概论课等。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