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 正文
武汉科技大学:精彩“两课”让大学生终身受益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3-21

大社会“采花” 小课堂“酿蜜”

武汉科技大学:精彩“两课”让学生终身受益

  2月27日晚,各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和“两课”老师共40多人,在黄家湖校区41205室,师生同堂热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汉科技大学总是结合时事政治补充两课新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两课”老师们纷纷把十八大热点搬上了课堂。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唐忠义说:“‘两课’课改,就是让‘大社会’和‘小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成熟思想,锻炼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学生老师“同堂备课”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每学期第一堂课,我问学生喜欢上‘两课’吗?他们大都摇头。”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的柳雨春老师对记者说。如何让学生喜欢“两课”,是困惑老师们多年的难题,也是“两课”老师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每学期开学,在教四楼的办公室或多媒体教室,都会出现这样的一幕:来自各个学院的30多个学生代表围坐一起,七嘴八舌地向老师们反映,“书本上的理论很枯燥,能讲得生动些就好了”、“希望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讲解理论”、“不知道学这些课有什么用”……这是师生在“同堂备课”。

  学生们的畅所欲言,让老师们深受启发:加大课改力度,结合学生关注的问题讲课,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上课。

  《思修》课上,放映热播的《将爱情进行到底》电影片断,电影展示了四种爱情观,引发学生对爱情的大讨论;《近现代史》课堂上,播放二战、抗战、中美建交等史料图片和音像资料,让历史从书本走出来,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当“穿越剧”成为学生的谈资笑点时,《毛概》课堂上,老师们让学生“穿越”到过去,“身临其境”地讲述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马原》课堂上,学生刷微博,用“妙语”抢答老师提出的哲学问题……

  多彩课堂深深吸引学生,“两课”老师常常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谢幕”。思修课的陈佳老师收到学生发来的短信:“您的课,是我上过的最有意思的一门课。”

  让课堂内容丰富新鲜,老师处处做有心人。柳雨春老师介绍:“只要看到与‘两课’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电影等,老师们都会从网上下载,随时补充进课堂。”

  从书本走向社会 从社会回到书本

  “有的课程,学了不一定有用,但学好‘两课’,一辈子有用。”“两课”老师对学生们说。很多学生上完“两课”后,表示认同。

  这得益于开展的课堂拓展“三个一”活动,即读一本书、观看一部电影、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每年“两课”老师会列出一百多本书目、六十多部影片和一千多个课题题目。每名学生任选其中一项,结合书本内容完成一份报告,其综合表现占总成绩20%。

  今年上半年,行政管理11级的万专和5位同学组队,选择了《村改居社区现状、问题和对策的调研》课题。他们查看文献、设计问卷,利用周末走村入户进行交流座谈、实地考察,撰写了8000字的调查报告,制作了精美的PPT。课堂上,万专汇报调研成果:“村改居这种特色社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研究非常有意义。”

  暑假,他和其他几位同学跟着老师来到仙桃,继续深入调研。历时一个月,撰写1万多字的报告和10篇论文。这个课题由指导老师牵头,刚刚获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

  像这样的“两课”社会实践团队,每年全校有近一千个,学生们组建团队,背着摄像机,拿着照相机,带着调查问卷,满怀好奇,带着思考,走向社会。

  艺术专业的学生来到湖北省博物馆,领略近现代的艺术成就;建筑专业的学生走进昙花林、南京路,通过近现代建筑,感受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资环专业的学生寻访张之洞实业遗址,了解武汉近现代工业的历史;管理学院的学生走入市内高校,调研大学生就业创业、消费理财等……

  万专说:“通过实践,我们不仅对书本的知识点,认识更全面,理解更深刻,而且锻炼了交流沟通、调查写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学生台上反客为主  先生台下当起学生

  学生们走进社会“采花”,回到课堂“酿蜜”,交流、分享“躬行”的体会和收获。

  《毛概》课上,台上的“老师”侃侃而谈,用PPT展示调查数据、图片视频、观点思想,“就业确实难,但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就业就不难”,“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培养理性的消费方式,提高理财能力”……台下的“学生”王晓曦老师,手拿着笔,边听边记,还频频点头,不时鼓掌。

  《思修》课上,“买饭插队、吃饭浪费、乱停车”等不文明现象的照片正在播放,一名学生神情凝重地站在讲台上讲解。坐在台下的冯刚纯老师发现,身边的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红了脸。从2007年开始,他在每一届新生中开展“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调查,这项活动持续了5年。“现在,校园里这些不文明现象几乎没有了。”冯刚纯说,“这两年,我带着学生转做城管方面的调查,这对教育学生做有责任的公民有益。”

  “当年,中国应不应该抗美援朝?”12月4日,《近现代史》的最后一节课上,软件13级的肖洁汇报阅读《远东朝鲜战争》读后感,提出这个问题。顿时,台下一片争论声。一番唇枪舌战后,学生们得出结论:“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地理位置分析,肯定应该!”台下的张英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

  思想的交换和碰撞,搅活了“两课”课堂,也引领着学生成长。“您的课伴随着我走出混沌的大一”,“感动无处不在,启发无时不有,让我们的思想成熟,人格更加高尚”,这是学生们在微博上的留言。

  学有思想 做有能力  学生受益 社会欢迎

  在主楼广场上,行政管理11级的蒋志成对记者说:“‘两课’改变了我的人生,树立了我的志向。”他对马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立下志向,毕业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研究生。

  在冶金工程专业就读研一的齐盼盼,至今都记得大二时精彩的《毛概》课,“我带着自己制作的第一份PPT,第一次走上讲台,交流社会实践的收获。”她还说,“不仅让我这个工科生喜欢上‘两课’,而且培养成了初步的探索意识和科研精神。”

  “应聘的六家企业,都向我抛出‘橄榄枝’。”坐在沁湖边的石凳上,行政管理10级的袁雄兴奋地对记者说,“‘两课’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深深受益。”

  他的简历上罗列着曾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发表的论文、在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获湖北省一等奖。6家企业的招聘官看到,都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长,听他讲了半个小时的经历后说:“我们就需要像你这样有思想、有能力的毕业生。”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的刘文波老师,连续7年暑期带着学生社会实践。他说:“凡是认真参加了‘两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不愁找不到工作。特别是那些发表了论文、获了奖的,企业都抢着要。”学校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2%以上,与“两课”不无关系。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