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7-17

 【校训的故事】

  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训背后的执着与坚守

  7月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少了些往日的喧嚣,显得格外静谧。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记者在校园碰到一群90后大学生戴着帽子、背着背包,唱着《勘探队员之歌》,准备去参加野外实习。

  斗志昂扬的歌声,不仅唱出了地大人对地质勘探事业的执着,也唱出了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不仅是校友、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对学校办学理念与价值追求、内在精神和治学传统的总结,也是地大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化积累和思想沉淀的真实写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

  资料图片

  1952年,原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市海淀区建校时,那里一片荒凉。袁复礼、冯景兰等第一代地大人将从欧美学习到的先进地质理论和研究方法,与北大、清华等院校地质系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相结合,使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工作自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使其能在50年代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1970年至1975年,北京地质学院迁出北京。师生四处漂泊,在办学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武汉重新建立了一所新的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

  如今,地大师生继续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地球科学和环境能源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等其他重点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

  作为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登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子的必修课。

 学校党委书记郝翔说:“地学类专业的特征决定了必须到野外去,到艰苦的环境中进行地质勘探,而登山运动也是对人体能极限的考验和挑战,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才孕育了地大的精神。”

  一个个传奇的登山故事,让地大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早在1958年,学校就组建了大学生登山队,并把登山运动列入了大学生体育的必修课。

  1960年5月25日,校友王富洲实现了人类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壮举。

  2012年,地大珠峰登山队总指挥董范教授和三名在校大学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这是由国内高校独立组织的在校大学生登山队首次登上珠峰。

  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乌呼鲁峰……几乎每个挑战人类极限的地方都留下了地大登山队的脚印。在校训精神的熏陶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正准备用3至4年的时间,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到达两极极点。

  数学地球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赵鹏大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发展建设中迫切需要各种矿产资源,师生们纷纷到最基层、最艰困的地方去进行地质勘探。不掌握登山的基本要领,地质勘探就成了空话,而登山中所蕴含的攀登精神,也正是不畏艰险、务科学之实校训精神的内涵。”

  如今,艰苦奋斗的校训精神,已经成为地大校园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浸润在每一个地大人的心中。

  为了摸清我国西部的矿产“家底”,以王国灿教授为首的师生科研团队,从2012年夏天便进驻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在这片荒野上开展艰辛的地质研究调查,最终建立了测区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构架,为后续三维地质填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地面基础。

  在“神舟”飞船的7次顺利飞行中,由地大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飞船的“返回搜救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还有以“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为代表的29位院士,国家体育场馆“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为代表一大批工程奇才……这些地大毕业生在不同领域书写着地大人的执着追求。

  王焰新这样解读校训:“‘艰苦朴素’就是要坚持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作风。‘求真务实’就是求大学之真,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建高水平大学之实;求科学之真,务勇攀高峰、探索地球系统科学等奥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实;求育人之真,务培养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识广博的爱国爱校人才之实;求民主之真,务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教授治学之实。”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