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教科院承办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展示与比赛活动近日在北京市八一中学举办。图为参赛教师表演武术健美操。
5月5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宣布成立。近日,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就燕京学堂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生来源,以及多位师生所关心的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科技日报:北京大学为什么要提出创办燕京学堂?
刘伟:北大燕京学堂的创办,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既是推进北大的学科建设、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战略、树立中国人文社科学术主体性的需要。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但仍然面对着艰巨的挑战。在学科建设方面,如何在主体性和国际化、专门化和跨学科等方面实现良好的互动,燕京学堂想进行一个积极的探索。
主体性体现在立足中国大地,聚焦于中国问题,构建中国话语,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国际化体现在全球化的视野、知识资源、学术队伍和学生,以及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北大一直有着良好的国际合作传统,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间国际交流与对话,推进大学跨境联系与合作,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北大的教育使命。
跨学科的方面,北大一直在多个层次上进行探索。推动在专门化的基础上进行交叉研究和教学,学校有很大共识。2006年,北大就成立了前沿交叉研究院,推动理、工、医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燕京学堂致力于人文和社科学术领域的交叉,以问题为导向,集中丰富的知识资源,深化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并催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形态。
燕京学堂也是北京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我们国家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在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视野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迅速地融入世界,国际社会急切地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并关注中国的态度和思想。燕京学堂项目的主题设计、师资队伍和学生结构等,都包含着这样的考虑。作为融教学、科研、智库功能于一体的办学机构,燕京学堂希望推出一批“立足中国、影响世界”的学术成果,推动树立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的主体性。吸引和培养一批“了解中国和世界”、进而“热爱中国、贡献世界”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沟通中外的最直接桥梁,成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把中国问题放在世界视野中观察
科技日报:北京大学现在提出“中国学”概念,显然是区别于以前的“国学”“汉学”,当然和美国提出的以针对近现代中国问题研究的“中国学”完全不同,北大要打造什么样的“中国学”,或者说“中国学”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刘伟:关于“中国学”研究可以往前追溯到19世纪,当时在欧洲国家的大学里就有了一批职业中国研究专家,中国学在西方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此后,不同时期研究的范畴有变化,但显然都是用西方思想、西方思维、西方视角、西方经验出发来阐释中国问题。就像葛兆光教授说的,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因其问题意识、研究思路乃至方法常常跟它本国的、当时的学术脉络、政治背景、观察立场密切相关。而萨义德的论断更直接,他把所有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我们现在提中国学,首先要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中国问题的主体性、“中国学”学科的主体性。
我们的设想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我们要把中国学放在全球化语境中加以研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切实的贡献。第一,从中华文明传承和未来世界发展的角度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用国际化和学术化的语言传播这些精粹,给世界展示一个既有灿烂的古文明,又青春焕发、生机勃勃的中国形象。第二,结合当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现实问题,从自身的经验、问题和语境出发,这不仅要从中国来研究中国,而且也应当从世界来研究中国,把中国问题放在世界视野中观察,把世界问题纳入中国理念中思考,使“中国学”注入崭新的内容。兼具中国主体和世界眼光,这样的“中国学”研究是增强我国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必要工作。
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科研体系
科技日报:由北大创建“中国学”,它的优势在哪里?
刘伟:北大人文社科一百年,有些东西没有一定时间的积累是做不了的。北大一贯提倡通识教育,致力于综合、交叉人才的培养。没有这样的学术积淀,就难以创设“中国学”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学科。因此,百年北大创建“中国学”在学科布局、师资资源、办学理念上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科技日报:北京大学通过燕京学堂这一新的学院把“中国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提出并加以建设,并开设“中国学”硕士项目,在国内外还属首创。对“中国学”硕士学位项目会怎么开展?
刘伟:燕京学堂计划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招收国内外各地区一流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100名进入燕京学堂攻读“中国学”硕士项目,其中65%为国际学生、35%为国内学生。
科技日报:燕京学堂的教师队伍是怎么构成的?
刘伟:燕京学堂将组建一支由北大现有相关院系教员联合聘任、燕京学堂国际国内公开招聘、国际杰出访问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需要深谙传统中国文化、洞悉当代中国现实,以跨学科的方法和国际化的视野,聚焦中国问题研究。所有教师都是采用双聘制。北大同学都可以在这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受益,开设的中英文两套课程向全校开放。比如说,你原来申请到哈佛上学很难,但是现在国际顶尖的老师就在你的身边,你可以弥补不能去海外名校学习的缺憾,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
科技日报: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学”学位项目将开设“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六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供学生选修,这样设置的主旨是什么?
刘伟:我们鼓励他们在这六个方向上进一步选择进行深入学习和开展研究。我们的想法是恢复中国传统人文学术融会贯通的传统,这有助于打破人文学科领域内的学科界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实,中国学的研究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学科的融会贯通。除了要文、史、哲贯通,还要中西学术贯通。北大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比如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他一生就抱定“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为学宗旨,在历史和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燕京学堂还将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广泛接触中国社会,深度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专业方向上建立学生实践课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