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 正文
无锡职院:交叉学科项目制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7-24

      2014年史上更难毕业季,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却早已被"预订一空"。而控制学院生产自动化2013届毕业生王建强、周中辉、王美波被上海蓝鸟集团录用,开出7000元超高起薪,"吓煞"了一帮正在苦苦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一所普通高职院校走出的大专生,为何能得到用人单位如此高规格的厚爱?记者走进无锡职院一探究竟。

  记者注意到,虽是暑假,但在工业中心三楼的教室里,仍有5、6名学生冒着酷暑在安静地自学书本、调试仪器,窗外的蝉鸣显得更为响亮。"这就是'刘志刚工作室',三名超高起薪的毕业生全部出自这儿。"学院宣传部老师魏艳告诉记者,除了专业学习外,这里的学生还要学习软件专业相关知识,在三年间逐步接触并参与企业、"实战"项目,复合型的技能素质是企业开高薪的重要原因。

  工作室旁边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传奇老师"刘志刚。看着自己工作室走出来的学生个个被高薪聘走,刘志刚很有成就感,"现在社会都讲复合型人才,其实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也需要'复合',交叉学科、交叉技能都懂,企业自然偏爱。"

  说起成立工作室的起因,刘志刚表示,自己在华为公司工作了五年,很清楚未来电气自动化一定得数字化管控,这就要求人才拥有软件专业背景知识,因而,交叉学科是必然趋势,而据此培养的多专业人才才能满足行业和市场的需求。而当时,学院对面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也正在进行多专业教师联合带学生做项目的学科交叉尝试。

  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刘志刚便于2011年成立工作室。由于其中的学生都是自主报名参加,刘志刚还大胆采用了自学互学的小组学习模式。每个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先确定软件专业的数据库、统计报表等一个方向,从刘老师处的相关推荐书籍中自学,之后互相教授,这样大家的专业知识储备一下子丰富起来。

  为了突出高职院校的技能优势,刘志刚还将"项目化学习"作为主线贯穿工作室学习,他将学生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着重技术储备学习,二梯队部分参与企业的简单项目,三级梯队直接对接企业实战型项目,"系统三年学习下来,经过无数项目的实操练习,学生的实战经验自然丰富。"

  三年来,"工作室"走出30多名学生,他们个个出类拔萃。前年毕业的学生韩效坤在江苏锡恩智能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两年,已能带团队做项目,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项目经理。"知识结构全、实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这是企业对"刘志刚工作室"出来学生的评价。

  刘志刚表示,目前这种交叉学科项目制的教学新模式以逐步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他还有一个想法,以培养的优秀学生为主力组建一支大学生创业团队,他相信这种复合型技能人才在创业中也能体现其独特的优势。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