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风发的首都师范大学学子。
资料图片
创建于1954年的首都师范大学,今年迎来了建校60周年华诞。回顾6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在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奋斗书写甲子华章,用责任演绎时代担当,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显著增强,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牢记使命担当。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和首要职责。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努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经过60年建设和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科性、全方位、分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构建了“学前—小学—中学”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推动了被教育部誉为“首都师大模式”的“双通道”合作共同体建设的教师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持续彰显。学校实施了以大学生拔尖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系列育人工程,大力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发展。学校还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对校内47个本科专业开展自查评估,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学校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在线开放课程。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学校视察与学生亲切座谈时指出:“在首都师大看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习、真信、真实践,我深感欣慰”。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生活动品牌和长效机制。
二是彰显责任担当。衡量一所大学的标准,一方面要关注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体现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更加关注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彰显的社会贡献率和影响力。
学校作为首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与北京市11个郊区县签署了区域教育共建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了师范大学对于首都区域教育和学校、教师发展的参与、引领、服务和示范作用,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学校是第一批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培训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在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总人数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作为全国第一批高校承担了新疆少数民族未就业大学生赴援疆省市培训任务,培训双语教师、广播文化等专业的学员近700名,为增进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央领导同志多次给予重要批示。
三是坚守文化担当。大学是思想文化的重要策源地,具有与生俱来、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这既是基于大学自身禀性所决定的应承担的天然使命,更是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必须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凝练方向,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凸显特色,在以文育人、以人兴文的实践中坚守文化担当,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学校致力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在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的带领下,学校创立了全国第一个书法方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建设了教育部第一个书法类艺术师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组建了中华文化教育学院,积极促进国学传播研究,把“国学网”建设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公益网站。近年来,围绕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学校先后承担了9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四是强化改革担当。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是更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一目标要求,解放思想,树立担当意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增强深化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真正做到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
近年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系统谋划,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学校加快大学章程建设,在规范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确保实现依法办学、按章治校。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建了“燕都学院”,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全面教授主导、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育人模式,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学校深化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了“凌盛卓越教师计划”。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了燕都学者、燕都青年学者(培养)计划,为教师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学校深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协同创新中心政策倾斜和扶持,促进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站在60年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牢固树立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师范大学的自信与自觉,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守使命,勇于担当,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