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治本之策在于,完善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培养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
近日据光明日报报道,不知道兴趣与所长在哪儿,导师研究什么就打什么杂,课程教学内容不具备前沿性……研究生教育饱受诟病,这引发了广泛热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需要更新研究生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机制,在招生和培养环节标本兼治。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知识创新体系中占有突出的战略地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之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及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从发展现状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数量增长快,但在培养质量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一些考生挑选热门学科专业,临时抱佛脚,通过突击学习而跻身研究生行列。由于缺乏应有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基本的学术素质,中文表达及研究能力薄弱,严重削弱研究生教育质量,出现“硕士生教育本科化”的现象。
第二,教师素质及水平参差不齐。近十多年来,研究生指导教师数量倍增,虽然不乏高水平教师,但从整体上看,存在教师素质下降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在科研经费和论文评价的导向下,为了“生存”,教师忙于争课题、出成果,无形之中削弱了教书育人。有的教师则因自身缺少规范的科研训练,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
第三,研究生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新要求。当今我国研究生教育类型增多,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并进。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培养经验不足,师资结构、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亟待完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需改进培养模式,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能力和文化素质。
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生命,解决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问题,需从制度研究入手,探寻改进策略与举措。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包括多方面:既有生源质量、教师素质与能力问题,也与课程设置、教育评价和管理模式等密切相关,其中教育机制最为关键。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治本之策在于,完善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培养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为此,建议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在选拔机制上,加大研究生招生改革力度,实行入学统一考试与多元评价相结合,扩大培养单位招生自主权,增强考生选择性。研究生入学统考作为复试、录取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通过复试,全面考察和检测考生的学术性向、学科特长、语言文字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研究生教育类型和各学科培养目标,分类制定录取标准,以利于选拔多样化人才,全面提升生源质量。
二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老师与研究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分工负责,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并重。应注重学生的人格与心智发展,培养科学思维、语言文字表达和实践能力,训练基本学术规范,从根本上扭转研究生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差、不会做专业研究的状况。同时,健全研究生培养的激励与退出机制,奖优汰劣。依据学习与培养成效,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标准,使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能进能退,能上能下,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
三是在研究生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控方面,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变单纯的论文导向和急功近利的评价标准,增加教学过程、实际应用评价的权重,全面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由于学术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数量十分有限,仅仅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导师或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无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育具有长效性,只要切实受过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和学习完整的研究生课程,老师尽职,学生用功,终究会学有所成,才尽所用。相反,有的人为了一时功利,不顾起码的学术规范和伦理,投机取巧,甚至抄袭作弊,则贻害深远。
总之,改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我们既要治标,也要治本。通过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机制,辅以配套措施,从根本上激发人才培养的活力,从而真正推动研究生教育持续、全面发展。(张亚群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