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 正文
高校学生就业道德素养弱化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索
来源: 作者:赵建华 时间:2013-1-31

【摘要】 对九所院校实地调研以及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道德的高要求与目前毕业生就业道德滑坡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山东大学探索出一套“以道德修养课为载体,以诚信教育为重点,以‘知、情、意、行’相结合和‘预就业’实践为模式,以正确就业价值观和择业观为导向,以辅导员制度建设为特色”的就业道德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道德;道德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赵建华,山东大学教授(济南250100

【文章拉远】教育研究.2011年第3

亚当·斯密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1]本文以职业性向维度诸要素的重要性排序为题,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中展开调查研究,以期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采取开放式问卷方式,将大家关注的与就业有关的诸维度进行选择,确定了十一个维度要素,然后以封闭式方式请九所院校的1 380 名大学生和280 名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员分别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结果显示,大学生把就业道德排在第六位,而用人单位将就业道德排在第一位。

在一次针对“大学生对成功就业的首要条件调查”中,调研人员将影响大学生成功的因素进行了排序,“调查结果显示,72.5%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在第一位,其次是家庭背景,只有7. 8 %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是成功就业的首要条件。最后是心理素质,只占2.3% 。”[2]然而,另一些调研人员在针对“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首要条件”中调查得知,绝大多数用人单位(52.7%)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而专业技能只有37.3%8.9%的用人单位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只有1.1%的用人单位选择家庭背景。[3]类似地,关于“企业负责人最看重的本科生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1.5%的企业负责人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有68.8%的企业负责人认可团队精神,除此以外,爱岗敬业和沟通能力也是企业负责人比较看重的素质。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排在靠后的位置。[4]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成功就业首要条件的认识与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大相径庭,虽然近些年来一些高等院校也逐渐重视就业过程中道德素质的培养,有些院校甚至单独开设就业道德培训的课程,这些努力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等院校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现状仍旧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中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道德教育创新意识不强

就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社会急剧变化的物质洪流中,教师就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个别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带给了学生恶劣的影响。个别教师道德缺失,甚至影响学生正确就业道德观的树立。有些教师学术欺诈、论文造假也频频发生。同时,教师职业诚信的缺乏往往导致学生的“模仿”。

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意识薄弱。功利化或者形式化的教育、指导、培训只是空虚的“门面”,并不能够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道德素质提高起到实际作用。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仍然热衷于就业率的提高,很多大学都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的现象,证件满天飞的现象日益严重。“考证热”导致就业市场更加混乱,误导学生就业取向,这无疑都是职业道德教育拓展的瓶颈。

(二)就业诚信意识缺失

就业诚信意识缺乏是内因。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上不良的舆论导向的干扰,巨大就业压力的影响,学校就业诚信道德教育的缺失,不良学术氛围的诱导等因素都给大学生就业诚信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致使大学生的就业诚信观念产生偏差。

就业失信成本低廉是外因。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有成形的全国统一个人信用管理体系,个人信用信息不够透明。部分用人单位与学校的信息沟通不够顺畅,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缺乏对个人、企业诚信有效的评价和惩戒制度。这就造成了“自律性强、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和个人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不讲诚信,实施欺诈的企业和个人,也不能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不诚信者还有利可图”[5]的不公平现象,致使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就业价值观趋于功利化

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 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06 年大学毕业生中近四成学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6]而且,考证热与“英才意识”和“英才情结”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导致他们就业期望趋于理想化,自身定位盲从化,理想与现实出现严重脱节。部分大学生缺少职业规划,职业定位混乱。

职业规划教育、职业定位测评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职业选择上没有明确的方向,漫天撒网式的投简历,抱着“撞大运”的心理遇上哪家单位就去哪家就业,缺乏最起码的职业兴趣,更谈不上爱岗敬业,出现了恶意毁约、频繁跳槽等有违职业道德的现象。

三、大学生就业中道德缺失的对策

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道德弱化趋势,山东大学探索出一套“以道德修养课为载体,以诚信教育为重点,以‘知、情、意、行’相结合和‘预就业’实践为模式,以正确就业价值观和择业观为导向,以辅导员制度建设为特色”的就业道德教育体系。

(一)以道德修养课为载体,创新就业道德教学模式

以启发式教育代替灌输式教育,鼓励学生自觉成为就业道德教育的主体。虽然大学生是就业道德教育的对象,但就业道德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诚信就业的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真正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利用现实案例拉近学生同企业的距离,搭建校企沟通的桥梁。为了能够将市场、企业对就业道德的需求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内容更贴近市场与企业的需要,授课教师利用自身企业策划人、企业顾问的经历,借助真实案例,向学生讲授企业在发展中渴望获得的人才类型,企业招聘时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个人制定发展规划,适应未来进入企业工作的要求,提高自身的职场竞争力。

(二)以诚信教育为重点,提高就业诚信的“储蓄增值”管理水平

增强就业诚信风险意识灌输。山东大学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等平台,向学生灌输就业道德的风险意识,强化学生失信责任的认识。具体说来就是让学生明辨就业诚信的内涵,从情感上接受诚信观念,把诚信道德观念上升为执行意志,把诚信意志落实到所作所为。

建立就业道德教育中的预警机制。对学生就业自我介绍资料进行预审,包括简历中学习成绩报表、获得奖学金情况、违纪记录、社会实践内容、学生干部经历等内容进行核查,对于发现的失实情况予以纠正,对有失实行为的个人进行教育。完善校企联动的就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山东大学通过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将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表现记录下来,包括奖励情况、违纪情况、学术诚信、社会实践评价等内容,将这些内容建立起数据库,借助网络工具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链接,让用人单位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的真实信息,同时接收用人单位对学生表现的反馈信息,丰富数据库内容。同时,对企业反馈的内容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了解学生道德发展动向,及时调整学校就业道德教育的方向和内容侧重点。

普及诚信法律责任教育,扫除法律责任盲区。针对大学生缺乏对违反诚信行为所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认识,自觉遵守职业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让学生了解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明确违反诚信行为的法律后果。

(三)以“知、情、意、行”实践为模式,提高就业道德的实效性

山东大学坚持“知、情、意、行”的结合统一,以德育人,培养就业道德情感,增强就业道德意志,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就业道德素质,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创新“知”的就业道德内容,拓展认知方式。为了促进学生对于就业道德的认识,山东大学组织了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参观毕业生就业的供需见面会以及参观企业等,提高学生对于就业道德的认知。

搭建以“情”为主的桥梁。山东大学坚持以知识培育情感,以情感促进意志,以意志控制感情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品格,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调整和控制感情。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职业定位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建立学生对于职业的热情。

加强“意”的自律性。在就业道德教育各阶段中,山东大学注重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深化对于就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反复纠正学生不良的就业道德行为。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必须以诚实的态度面对工作和人生,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具有完备的意志品质。

增强“行”的实效性。山东大学注重要求和鼓励学生在学习、宿舍以及家庭等日常生活实践中认真履行就业道德准则和规范,逐步使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要,成为自觉行为。同时,山东大学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使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

(四)建立“引进来,走出去”的“预就业”职业道德教育机制

“引进来”。山东大学在坚持“两课”的同时与联合一百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如医学院开展“医+1”团队寒假社会实践,毕业校友就业专访,模拟就业,以及“在职场中飞翔”等形式多样的预就业专题讲座和指导服务,从而形成高效、务实、优质的预就业良性循环,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互利共生,相融共赢的预期目标。

“走出去”。山东大学在引进的预就业机制进行变革创新的同时,还根据当前就业环境进行了“多Q”实时培训,倡导“基层就业”,“走进社会职业”,“放飞梦想,成就未来”专题讲座以及网络就业指导等紧紧与时代相呼应,启迪学生就业思维,发人深省的工作,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又能适应当前以后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之路,实现学生专业成才、道德成人、职业成功的最终目的。

(五)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科学的择业观

纠正错误择业导向,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在教学的同时,寓教于乐,在校内外举办“音乐美学”、“音乐与大学生”等专题讲座,启迪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通过座谈、走访、参与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和个性特点。利用暑假组织大学生到沂蒙山区进行社会考察,学习沂蒙山区人民群众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可贵品质。让学生体验到个人价值依存于社会价值的道理,认识到如何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对自己就业择业中存在的盲目自满、骄傲自大、自我优越感强等缺点有所察觉和警惕。

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就业方向。山东大学各学院多次召开毕业生就业调研座谈会,学院领导、就业指导老师、山大校友都谈到了准确的职业定位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7]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人潜能出发,从未来发展基本需求出发,将学生自身定位与岗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联系工作实际,明确发展方向。

(六)以辅导员制度为特色,配置就业道德教育“领航员”

推动辅导员专业化、专职化发展是山东大学就业德育方面的重要内容。山东大学在全国第一个设立辅导员的硕士专业——学生事务管理与学生发展指导,对辅导员的知识、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培训,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就业指导内容、学生就业活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干部工作活动进行专门研究,不但总结实际工作经验,而且提升理论内涵,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创办了全国性的辅导员理论期刊《高校辅导员》,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与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在理论工作方面的努力使得山东大学的学生就业道德工作更具科学性、指导性。

实行辅导员负责制,专职人员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辅导人员配置上,改变一些学校用专业课教师或行政人员兼任学生辅导员的做法,专门设置学生辅导员岗位,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监测学生心理发展动向,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就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M].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6.

[2] 刘平. 浅谈“毕业生一职难求企业空缺难满”的怪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 企业技术开发,2009,(8.

[3] 蒋乃平. 用人单位的需要是文化课改革的重要参照点——“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十二[J]. 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4] 刘洋,付小美. 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 广西教育,2010,(11.

[5] 刘远闯,等. 浅议大学生还贷诚信[J]. 管理观察,2009,(33.

[6] 周晓虹.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8.

[7] 赵建华. 职业价值观在职业定位的意义探究——《学会做事》之启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