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 正文
悼念遭投毒研究生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4-19

    4月17日讯 昨日下午,复旦大学遭投毒研究生黄洋因抢救无效去世,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在第一时间发布通报,并将官微将头像调至黑白,以示哀悼。今天复旦大学的官网也变为黑白色调,以悼念刚刚逝去的27岁年轻的生命。有网友表示,复旦大学官网为一名普通的准博士生默哀,此举值得尊敬。

    16日下午15时29分,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通报,我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黄洋住院期间,医院组织全力抢救、多次会诊,我们为挽救自己的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截止到目前,仅该微博已将近16万条的转发量,网友评论近6万条。

   

    此前,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在15日曾发布突发事件通报,向社会通报这起不幸事件。通报称案件在进一步调查中,基本认定受害者同宿舍同学林某有重大嫌疑。关于其作案动机目前出现了多个版本的猜测,但“竞争说”、“情杀说”和“误杀说”已均被复旦大学官方否认。

    据悉,林某被刑拘源于一条神秘短信。复旦研究生黄洋遭投毒后,开始几天无法判断毒素,治疗无作用,直至第9天,其师兄收到陌生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这才让案情获得重大进展,警方依此很快查到嫌犯、黄洋的室友林某。目前遭投毒研究生已不治身亡,投毒人林某被刑拘。

 昨天,嫌疑人林某微博@大汉漠北曝光,多条微博引人瞩目。在林某在去年11月27日的一条微博中提到“上海的冬夜,开着电脑,在小台灯的光照下,看着各种图文,听着电脑的沙沙声,还有黄屌丝的呼噜声,头脑里偶尔闪过各种念头,随即如云烟随风飘散。”该微博中提及的“黄屌丝”被很多人猜测极有可能就是被害人黄洋。

 林某在4月5日的微博提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其最后一条微博发于4月8日,充满了对医生这个行业的困惑:“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病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

黄洋生前照片

“三大说”动机解析

    ●版本一:直博竞争说

    一种猜测是两人在直升博士生竞争时发生了矛盾,而最终黄洋胜出,林某怀恨在心。

    不过医学院老师否认了这种说法——黄洋是来自四川的贫困生,平时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不错。但是他和林某并不在一家医院,也不是同一个专业,因此即便都在考博,也不可能因为名额竞争而产生瓜葛。

    黄洋的同学也证实,投毒者与被害者两人成绩都很好,他们在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复旦大学方面有关负责人也否认他们存在考博竞争的传言。

    ●版本二:为情杀人说

    昨日,有人在网络上称,黄洋和林某曾一起追求过一个女生,最终这个女生选择了黄洋,这让林某难以接受,所以对黄洋进行报复。

    针对这个问题,黄洋的父亲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据他所知黄洋并没有女友,在同学中人际关系很好,应该不会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复旦大学方面也否认两人因争夺女朋友而产生矛盾的说法。

    ●版本三:误杀说

    网上流传的另一说法为林某下毒目标本为同寝室的另一位同学,他们所住的宿舍共有三人,不想被黄洋误食。

    对此,记者从多种渠道获悉,林某、黄洋所住的寝室确实是三人间,还有一名上海籍的研究生,但其平日里不常居住在寝室,因此在饮水机内投毒,让另一名同学喝的可能性不大。复旦大学也否认了这种说法。(据新民网)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复旦13号实验室7楼。张贴者,黄洋系主任。

    [毒物是什么]

    N-二甲基亚硝胺接触可损害肝肾

    警方在受害人黄洋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究竟是什么?昨日,记者获悉,投毒物初步确定为N-二甲基亚硝胺。

    上海某高校一药学老师介绍说,N-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破坏性模型药物,一般化工、化学系的学生不大用到,医学、医药学专业的学生做实验可能会需要。该药物接触可引起肝、肾损害,属高毒类。虽然它外观是黄色液体,但是剂量小,溶于水中,肉眼无法识别。

    一位知情者说,4月1日,黄洋在饮用了寝室饮水机里的水后,就出现不适症状,后来送到医院,然后就化验饮水机里的水,化验的结果基本是N-二甲基亚硝胺,目前不能确定药物从何而来。(据新闻晨报)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