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 正文
曹文泽: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四题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8-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激励青年人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弘扬历史传统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最好的营养剂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民族就意味着忘本。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精髓,抛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民族精神教育是空洞无力的,“立德”,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将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有机、内在地整合在了一起,这一特点无疑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值得彰显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中,中国人总是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正因如此,中国没有成为西方意义上的宗教社会,而成为一个靠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维系的世俗社会。中国人从来不去外在的彼岸世界寻找寄托,更不需要靠宗教的慰藉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的人生价值就在当下现实的集体和社会中。个人的价值是有限的,但社会和集体的事业却是无限的,只有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社会无限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有意义。《大学》开篇第一句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通晓人生之道。从个体的“修身”开始,向外在的集体社会扩而散之,就形成了中国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抱负。

  当代大学生是受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的一代,是思维意识非常活跃的一代。当代民族精神教育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致力于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实践。要通过历史文化的镜头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这是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历史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再访西柏坡时就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民族精神教育,更需要高度关注历史之维,用时空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觉,培育他们诚实守信、勤奋俭朴、谦虚隐忍的传统美德,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来实现人生价值和青春梦想,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倡导自信教育:自信教育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灵魂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实现中国梦更需要自信。对自己国家和民族都不自信,何来民族梦想,何来民族精神的底气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我们的道路自信。为什么?因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前已述及,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对大学生而言,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用青春梦托举中国梦,这是个时代命题,关键是开展自信教育:要对自己的执政党充满感情和自信,要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充满感情和自信,要对我们的发展道路充满自信;对于每个青年个体,要有自信心态、自信动力、自信行动,要有在学习、成长、创业就业中的自信之举。自己都不自信,何求他人尊重;没有自信力的民族,断难实现复兴强大。

  关注理性教育:理性精神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

  人一定要会思考,大学生更亦如此。理性精神、理性态度、理性思考,对大是大非问题保持清醒认识和理性态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经济全球化是个全球概念,民族是个相对概念,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如何和谐并存、如何科学认知世界财富和中国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都是一个理性、自信的青年必须思考的命题。

  在当前,大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思考必然包含着对当下的世界发展观和中国发展观及民族进步观的认知、思考和判断,要把理论自信提升为理性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价值选择和认同。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之所,大学期间也是培养青年理性精神的关键时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需要把民族精神放在世界舞台上进行理性对比和价值考量,尤其是要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举世瞩目的成就向学生讲明白、说透彻。唯有这样,理性观点才站得住脚,青年人才会有认同。

  走向实践教育:向实践学习是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效的终端检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必须经受实践检验,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也是一样,唯有走向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校正、选择和认同,我们的教育才有实效,民族自信、理性精神才会得到重塑。众所周知,坚持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一直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当代高等教育也非常重视实践教育和教学;但实际上,大学生在知和行的统一、如何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社会求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产生一些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依然是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要以强化民族精神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创新民族精神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体认,培养社会责任感。要以加强民族精神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调动整合高校、社区、实践基地等各方面资源,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努力推动民族精神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曹文泽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教授)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