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 正文
以注册资本改革激活大学生创业教育
来源: 作者:熊丙奇 时间:2013-11-8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主题是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其中亮点包括: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

  这被舆论解读为降低投资门槛,将大大鼓励民间投资。在笔者看来,我国大学应该针对这一改革,大力推进学生创业教育改革。

  取消注册资本,意味着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可“零注册资金”创业,由此可把在校即创业,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前,有些地方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曾推出注册资金“零首付”政策,但那只针对大学毕业生。教育部也在2012年发文要求各高校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但客观而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还比较薄弱,并没有真正激发出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并不高。

  如何推进在校即创业的教育?上海兴韦学院的创始人陈韦明先生最近告诉我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去年,他在学校接待了两位来自西班牙的19岁大学生,这两个在校大学生一句中文都不懂,却到中国来闯荡,这令他很好奇。一问才知道,他们一进大学,就被要求20个同学自主组建一个公司,每个同学在公司中承担相应的职务,开展项目,学生毕业的要求是,赚足足够的钱,让20名同学环游世界。达不到这一目标,学生就不能毕业。当然,学生也可借做项目为由,行周游世界之实。

  正在进行教改探索的陈韦明继续追问,得知这一教育模式起源于芬兰的韦斯屈莱大学(JAMK University),该校在芬兰应用型大学排名第一。学校里有一个学院,为鼓励学生创业——在芬兰,为鼓励学生勇敢创业,还设立了“国际失败日”,鼓励人们释放心中的压力,摆脱对于失败的恐惧——完全颠覆原有的教授教学、学生课堂参与的模式,而是实行学生边学边干,教授只当学生“教练”指导的新方式。

  前不久,陈韦明带着本校从美国招来的教授、学生专门去芬兰这所学校取经。结果,其教学令美国教授也觉得“颠覆”。

  美国同类教育最多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可做大量模拟实践活动,但芬兰这所学校这一学院完全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求学过程中参与到公司创业之中。学院要求学生组成20人的公司,成立董事会,定期召开各种会议,教练在一边观察;学生在四年求学期间,每学年读老师布置的20本书,并结合自己的创业实践写读书心得,由老师评分;学生在四年期间,至少要从事15个左右项目的创业活动,自己寻找项目、进行经营管理,从中挣钱。

  陈韦明这次芬兰之行,接待他们的就是正在求学的3名学生,将这作为他们的创业项目之一,而在这所学校所在的镇上,处处可见这所学校的服务项目。他听了学生的项目讨论,感觉这些学生的成熟度,远超32岁的自己——虽然自己26岁就从哈佛商学院MBA毕业。

  这种创业教育不但对教授提出十分高的要求——不能再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指引学生,而必须有广阔的视野,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并积累创业的经验——有的学生就根据求学期间的项目成立公司。同时学生接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教育,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如数家珍地分享自己在这一项目中的成功与失败的感受,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因无法承受这种高强度的创业训练,而选择放弃。

  兴韦学院两年前放弃每年几千学生的招生规模,确定走小规模的办学道路。学校全球招聘教师,全面实行小班化教学,目前一名教授就给5到6名学生授课,还有的课堂是2至3名教授针对同一个主题教学,希望在中国能办出一所一流的“小而精”的学院。

  陈韦明要求学校教师不要简单复制美国大学的博雅教育模式,而必须有突破、创新,找到更适合中国学生的模式。目前,兴韦学院已准备从该校聘两位教练,并结合本校的特点,引入这种创业教育方式。学校在学生入学的前一年半,进行通识教育,后两年半,则让同学注册公司,完全实战训练。在校学生已经有多位对此表达了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兴韦还准备借鉴全球进行创意教育走在最前沿的教学模式,开展学生创意教育。

  这种积极的教育探索,是值得鼓励的。事实上,就是在芬兰鼓励学生创业的环境中,这所学校采取的这种创业教育方式,也显得“另类”。负责教育的教授面临很大的压力。但从教育多元化角度说,这种探索是极有价值的,因为教育就应该多元发展,不能千校一面。另外,这种求学期间学与干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允许学生失败,失败之后可与同伴、导师倾诉并从中吸取教训,恰恰弥补了现在大学毕业生创业中最薄弱的部分,创业者担心失败、遭遇挫折一蹶不振。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学校、学科和专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依笔者之见,这种模式对于我国综合性院校的应用学科,以及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学校,是很合适的。不妨借目前取消公司注册金改革的东风,改变我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小打小闹,仅停留在浅层次给学生作几次报告动员的局面,全面推进学校的创业教育。对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培养创新人才出发,允许学校在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大胆地进行探索。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