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 正文
找啊找啊找工作 端个盆盆,等工作“掉下来”?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4-18

  小编前言:

  “金三银四”就业季,我的工作在哪里?怀揣梦想的毕业生们将要离开象牙塔,他们又会怎样开拓自己的未来——坐等“工作”掉下来?“改头换面”求“关注”?“拼爹”+“拼妈”=“好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切实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决定2014年联合举办“春夏秋冬”四次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改头换面”增加求职成功机率?“面子”重于“里子”?

  简历照片PS “改头换面”找工作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简历中的一张一寸和二寸照片再正常不过,但激烈的竞争让小小的一张照片也“大有学问”。对于许多求职者来说,简历照片是赢在海选初筛的第一步,拍好简历照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春理工大学大四学生唐晓介绍,身边不少女同学为了照几张自己满意的照片,跑好几家照相馆,有的还要事先化妆,事后请专业人士修片。东北师范大学附近的天天照相馆经理余明表示,近两年证件照片的修改越来越繁琐,学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去痘去皱”,到现在“美白瘦脸”,相片“整容”的难度也增加了。有时候,PS出来的照片不太像本人。

  “我们照完都是按照学生的要求修改,一些PS完跟画了舞台妆似的,看起来真的不太像本人了。”余明说。

  针对这样的情况,用人单位在收取简历时也增加了“保险栓”。东北师大文学院大四学生李婷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家广州合资企业在招聘人事和行政人员以及高管助理等职位时,明确要求“附带两张个人生活照”,还有的用人单位特意注明要“素颜照”。很多大型企业的文秘岗位对女生都提出了相关要求,为的就是防止PS照片蒙混过关。

  就业前突击整容美体

  相比较“P照片”这样的雕虫小技,很多同学选择了整容,来达到提升自己形象的目的。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类似削颧骨这类大动干戈的整容手术,除了在一些对外貌要求较高的专业,如艺术类、播音类和航空服务以外并不常见,但是开眼角、做双眼皮这类“小修饰”成了很多学生的选择。每到寒暑假,诸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一些名院的整形医生往往能预订到两三周以后,许多美容机构则专门针对毕业生群体推出会诊和一些学生整容的案例。

  “我们店里经常有组团整容的学生,一般集中在瘦脸、隆鼻、做双眼皮上,如果能介绍更多的同学过来,我们还给打8.5折。”长春市一家整容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

  东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王佳雨在大三暑假做了双眼皮手术,她坦言:“拉完双眼皮之后觉得很开心,比以前自信了很多。当初拉双眼皮除了爱美以外,就是为了就业有更好的形象。”很多人也是抱着和王佳雨共同的想法通过整容改变自己,虽然整形并没有让他们受到突如其来的垂青,却在竞争中增加了自信,间接促成了就业的成功。 

  时评:

  形象焦虑反映了什么?

  专家认为,整容热事实上反映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形象焦虑,造成这种形象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隐性的性别歧视成了女生形象焦虑的重要原因,很多好单位应聘和录用比大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导致用人单位附加标准或者潜标准太多。一些女生坦言,很多用人单位在本来适合女生的岗位筛选简历时自动把女生筛过,只要男生;而那些录用女生的职位,往往女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大得多,有的用人单位因此不断加码、提高要求,同等条件下,好形象自然成为了优势。

  其次,除了社会上“以貌取人”现象的存在,大学生自己对自身普遍的不自信和跟风现象成了整形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阳光心态,放大自己的缺陷,从而造成困扰和不自信;或者是盲目跟风、过度注重外表、打扮等,而忽视了实际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教育十分必要。

  吉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钟新表示,从多年的就业指导经验来看,多数用人单位在考察人才时,会注重个人气质的表现,而不是简单的外部形象,如果应聘者不注意内涵修养和言谈举止,只关注外在只会适得其反。“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例子,长得漂亮的学生得不到录用,就是因为内涵修养不够,知识技能不强,所以建议学生还是应该苦练内功。”钟新说。

  教育时评:“就业整容”?焦虑过头?

  据报道,面对就业压力,长春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前突击整容美体,在简历照片和个人形象上做投资,以便“改头换面”增加求职成功机率。“我们店里经常有组团整容的学生,一般集中在瘦脸、隆鼻、做双眼皮上。”长春市一家整容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

  就业整容现象反映出就业难的现实,更凸显出女大学生的求职焦虑。不可否认,就业压力和性别歧视成了女生形象焦虑的重要原因,很多好单位应聘和录用比大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导致招聘附加标准增多。在很多女大学生看来,同等条件下,好形象自然成为了优势。

  实际上,除去少数“拼爹”、“递条子”等暗箱操作,大多数招聘单位还是想招到适合自己的真正人才,而人才的标准不外内在和外在两个条件,内在是能力和学识,各个单位都有一套自己的鉴别标准。外在是看气质、谈吐、礼仪、风度,这跟拉双眼皮、隆鼻没有关系,招聘毕竟不是选美,“以貌取人”的招聘单位毕竟是少数。

  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在招聘环境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上下功夫,而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己也要端正求职心态,不要盲目跟风,过度注重外表、打扮,而忽视了实际职业能力的提高,从而造成困扰和不自信,不利于求职成功。 

  

  “拼爹”+“拼妈”=“好工作”? “羽翼”下的人生很精彩?

  拼爹妈:拼来公平伤痕累累

  【现状】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说,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实际脱节,大学生就业中“拼爹”显而易见。另一项“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出身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最困难。

  【学生心声】一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微信上说:如果拼搏不如“拼爹”,注定会损伤我们追寻梦想的信念。

  【委员建言】“拼爹”就业被曝光的例子不少,但相对于整个高校毕业生群体仍然微乎其微。即便如此,其影响不容小觑。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说,我们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呵护好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起点的公平,更要逐步实现好工作在体制外。“希望‘唯才是用’的新风能够吹起来,让个人奋斗成就梦想成为年轻人的信仰。”黄德宽说。

  要求职业"高大上"? 围观高校毕业生择业观

  “金三银四”的招聘高峰时段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半,应届毕业生们捧着简历,辗转在各个招聘会、宣讲会上,进行最后的搏杀。昨日,智联招聘结合百度数据发布《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对应届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全盘分析与解读。报告显示,2014年的应届生求职市场中,各个行业、职位在供需上出现了“冷热不均”,毕业生扎堆儿某些领域择业导致了所谓的“就业难”。

  求职要么轻松要么“高大上”

  在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一场例行的招聘会上,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每个招聘公司都会拿出市场销售、技术开发、后勤等不同的职位,但却出现了同样的“热点”——人力资源岗位,即使招聘人员表示名额有限,建议求职者进行多重选择,前来投送简历的求职者依旧络绎不绝。

  小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在场的一家公司对她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热情邀请她参与技术岗位的面试,但小钟却坚定表示,自己只想当人力专员,对专业对口岗位毫无兴趣。“做技术据说经常要加班,做人力轻松多了。”小钟这样解释自己的求职意向。

  “求稳”与“求薪”成共识

  “左手求稳定,右手求高薪。”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张这样概括自己和同学们的择业取向。所谓的“左手”是国企、事业单位,“右手”是外企与上市公司。在各个招聘会上,只要打出“国企”旗号的公司,基本上都会成为大焦点,而知名外企到各大高校宣讲时,也会经常出现“一座难求”的景观。 

  专家之言:解决就业难还需转变观念

  2014年“最难就业季”的概念已经流传甚广,但从具体数据来看,这种“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上:2014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比去年增长10.14%,增幅高于毕业生增长量(从2013年的699万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从总体上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反而有所下降。

  专家郝健认为,毕业生扎堆儿择业导致了就业难,这种“一窝蜂”现象背后是求职者本人理性的分析与规划的匮乏。所谓“轻松”的岗位不一定意味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人力、财会这种职能型的岗位往往上升通道短,有一定的职位“天花板”,而刚出校门的应届生也很难立刻胜任“高大上”的管理岗位。而看似低端的业务、销售类岗位机会多、能够帮助个人综合能力快速提高、职位发展也相对宽广。

  从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并非是传统观念中的“草台班子”,经过多年发展,多数民营企业已经走过了创业阶段,资本积累和业务基础都在不断的提高,面对人才荒的瓶颈,企业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管理组织水平及薪酬福利待遇,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片广阔的“蓝海”。从行业划分上,朝阳产业的薪酬优势不断丧失的同时,企业淘汰率高、人员流动过快的不安定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届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反观医药、制造、加工等传统行业出现技术、生产人才的巨大缺口,反而成为了高薪人才的摇篮。

  在郝健看来,随着我国三十多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了大众化,但是多年教育体制的改变并没有给毕业生及家长认知带来变化,毕业生一路被灌输“精英式”的定位,过分强调自身价值忽视社会需要。但求职这件事本身既要考虑“供”的一方,又要考虑“需”的一方,为了将“就业难”转变为“新机遇”,毕业生要多种渠道了解企业、了解就业市场,规划好职场道路,按照市场价值,发展自我优势,避开“人多拥挤”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广阔天地。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