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 正文
【南方周末】理科生读点人文
来源:南方周末 2014-09-05 作者: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贺祖斌 时间:2014-9-11

 

学科有文理工之分,但生活是没有学科之分的

我的大学生活,是在唱着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中度过的。我本科专业是生物学,如果问我大学期间收获最大是什么,我认为,作为理科生,自己有幸读了不少人文学科的书籍。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很早,为了高考,一般理科生不会花太多时间用来学习文科知识。上大学后,也许是由于自己爱好,除了完成听课、实验外,利用课余时间,我选读了一些文学、 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书籍,这些书籍对自己在拓宽视野、提升素养等方面终身受益。

1980年代的大学,刚刚对外开放,各种思潮涌动,文学,自然是影响面最广的文化载体。自己读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等被誉为孤独题材的系列作品,不是在刻意玩深沉,更多的是来自那个年代文学的影响和思考。在图书馆排队阅读是那个年代常态,《十月》《收获》等小说刊物成为最热门的读物。

时隔多年,现在读着舒婷的《致橡树》、北岛的《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等,还能够同样被其激情所打动,但更能体会到经历过沧桑之后的那份厚重。自己也写过若干诗,满满的两大本笔记本,有抒情的、有诉求理想的,还阅读并珍藏像莱蒙托夫、歌德、雪莱、普希金等多本诗集。诗,已经成为1980年代大学生一种浪漫和难以挥去的记忆。

那个年代的大学,萨特的书你读了没就和今天你上网了没一样地平常。在校园里,流行着西方哲学思潮!萨特、弗洛伊德、尼采……被争相诵读,虽然他们的著作晦涩难懂、不食人间烟火。但在那段岁月,我读着那凌空高蹈的句子,是那么地执著。经常与兴趣相投的同学对哲学疯狂地传阅着、断章取义地理解着、半懂不懂地讨论着。何况,如果你能背出一大段萨特或尼采的语录,你立马会获得周边众男女同学的仰视。当然,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以及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都是我十分喜欢并用心读过的书籍。

学科有文理工之分,但生活是没有学科之分的。我想,作为理工科生,能够在有限大学四年中,多读一些人文书籍和听一些人文讲座,无疑有助于个人素质提高和成长!在这纷繁浮躁的现实社会和信息化的个人生活,最缺乏的是人文情怀,没有了这种情怀,生活将失去色彩。儿时,父亲说过:喜欢读书的人不会变坏!若干年后,我才觉得父亲的话不但哲学而且诗意。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