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南极科考队穿越德雷克海峡
当地时间2月20日,早上 6点,我们的位置在:60°S ,67°W ,这标志着汕大南极科考队已经正式进入南极海域!队员们经过前两天的适应,大多已逐渐适应德雷克海峡的风浪,状态也有所好转。
船上的精彩讲座继续开展,上午10点,船员为乘客介绍了登陆橡皮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如在艇上需要站起来拍照的话,需向驾驶员申请,驾驶员将视环境和天气而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橡皮艇登陆之前,乘客们需要对自己的服装和其他装备进行吸尘处理,以免把杂物带进南极,从而影响这个脆弱的生态系统。
11点15分,由Miriam和David介绍IAATO的游客守则。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到南极的旅游船都是IAATO成员,成员间在发现风险时会相互提醒,也要相互监督和竞争,通过共享许多相关信息而促进南极旅游行业环境友好地发展。讲座内容非常详尽,其中饶有趣味的是,如果有动物感觉它们受到威胁,表现出攻击状态时,游客需要将双手举过头顶,慢慢地沿原路退回,对动物表示“投降”哦;另外,游客在雪地行走时可能会留下很深的脚印,如果企鹅掉到里面,就很难爬出来了,所以脚印要记得填平;在雪地上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走的企鹅多了,也就成了企鹅专属的路了,游客是不可以占用“企鹅路”的。
下午2点10分,考察船第一次偶遇冰山,虽在远处看起来仅有半个桌子大小,但队员们依然十分兴奋。碰巧5点时就有专家给我们作“ice ice baby”主题演讲,真是碰巧预习了一番。专家Kurtis给我们介绍了glacier,iceberg还有sea ice。没来南极前,队员们就事先了解过冰川的美,却不知他们还有各种形状,各种大小的美,如楔形、尖状、细长的、蓝色的冰山。当看到Kurtis一一给我们列出的图片时,队员们都惊呆了。还学会简单区分他们,真想快点见到更多的冰山或冰川,验证自己的答案。
人文探险组今天采访了Dr Huw Lewis-Jones,Huw为他们介绍了沙克尔顿探险时代的装备。在当时,虽然已经有了防晒霜,但是沙克尔顿并不会经常使用。由于他们在南极探险时,长期不洗澡,再加上他们经常捕捉鲸鱼,脸上的污垢以及捕杀鲸鱼产生的血渍,会聚集在脸上,相当于天然的防护层。由于条件的限制,那个时候他们的太阳镜如果破损,会用木板代替。他们会在木板中间划一道横线进行观察,以此防止强烈的太阳光。除此之外,同学们还采访了有关南极未来政治的问题,对此,Dr Huw还是比较乐观:“可能以后很多国家会瓜分南极附近的海域,但是我相信南极大陆一定能和平共同管理。”
环境科学组也抓住机会,跟David和Kurtis就南极环境、考察船和游客对南极条约的遵守情况、南极条约对南极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采访。采访期间,队员们踊跃提问,David和Kurtis也都很乐意解答,整个访谈气氛轻松愉悦。David已经有100多次的极地航行经历,从他口中我们了解到长时间以来游客们都非常遵守南极条约,对于不遵守条约的游客,科考船都是拒绝让他们登陆,不过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关于Kurtis,今年是他在考察船工作的第一个年头,虽然只有8次这样的航行经历,不过他对南极环境尤其是冰川有其深厚的理解!他提到,游客们一般不会不遵守条约,因为船上基本上每人都有相机,没有相机也有手机等等,若他们出现违反条约的行为,他们的行为极有可能被拍下,从而留下证据,相应的道德与法律责任随之而来!因此南极条约的相关规定,游客们都十分乐意遵守!南极是一个极其纯净的地方,相信游客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奔向南极,游客们的自我意识是保护南极的铜墙铁壁,南极条约是保护南极环境的最后屏障!
晚上,科考队召开了登船后的第一次团队全体分享会(之前每天的分享会是以小组为单位举行的),师生们分享了团队的一些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李丹副校长鼓励同学们更加主动地学习,细致地观察,继续发挥面对晕船等困难时的意志力与团队精神。
预计明天考察船会驶出德雷克海峡,并穿越南极圈,穿越南极圈之后考察船将继续南行,直至南纬67度后才会有第一个登陆地点。
汕头大学南极科考队穿越南极圈
当地时间2月21日是考察船航行的第四天,早上11点半,我们的位置在:66°33’S ,68°20’W。汕头大学南极科考队正式进入南极圈,科考队所有师生都非常兴奋,用心地记住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今天考察船安排了三场关于极地的讲座,分别是关于鳍足类动物、南极摄影、南极企鹅等,让师生们更深刻地了解南极,认识保护南极生态的重要性。
下午2点半,在经过南纬67°之后,南极大陆已在远方。为了体验南极的纯净,在考察船的组织下,师生们在船上的蓄水池体验了南极零下1度的海水,李丹副校长也与同学们一起跳入冰水中,体验纯净,挑战自我。离南极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冰山出现在我们眼前,还会偶然发现鲸鱼在环绕着我们。即使天气很冷、风很大,但师生们还是在寒风中坚持着,希望能永远记住大自然的纯洁与美,因为只有发现它的美,我们才会更好地去保护它。
今天下午,同学们还利用讲座中间的休息时间,向船上来自世界各国的船员与乘客表演了中国书法,分享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关注。为迎合中国马年,刘志雄同学用六种不同的书体书写了“马”的毛笔字,在场的外国朋友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传阅和品论着刘志雄同学的作品。表演完毕后,很多人跃跃欲试,刘志雄同学还手把手地教导部分观众用毛笔书写中国汉字“龙”,并为部分人书写了他们想要的汉字赠予他们,后来一位船上的工作人员Dawn走到我们面前,向我们展示了队员刘志雄在其工作牌上写的中文名字“曙光”,并称自己非常高兴能有一个这么好的中文名字。
晚饭期间,李丹副校长受邀在所有船员与游客面前介绍汕头大学,以及我们的团队。对于汕头大学开展的全人教育,以及带给学生的不一样学习经历,在场的朋友们都表示十分赞赏。张伊迪同学也与大家分享她是如何成为18名幸运者之一。
明天,科考队将登上南极大陆,预期会有两次登陆活动,期待我们与企鹅的邂逅!
汕大南极科考队登陆Detaille Island
当地时间2月23日,是在船上航行的第六天,上午10点,考察船的驻船科学家Dr. Birdmon 给师生们作为题为“鸟类行为的识别”的讲座,介绍了南极各种鸟类(主要包括企鹅、海鸥等)的不同行为。例如,有些鸟会单脚站立,把另一条腿缩进腹部,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有的企鹅还会用嘴巴相互挠痒;还有为了博取异性青睐各显神通的雄鸟,跳舞、唱歌或筑巢等样样皆精。鸟类行为学让同学们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大家对这些行为都很感兴趣,讲座结束后还请教了许多关于鸟类个体间关系、作息特点和迁徙等相关的问题。
11点左右,我们的位置在:66°34’S ,67°28’W。由于非常接近南极大陆,考察船航行线路上有很多的浮冰,科考队员非常难得地经历了一次破冰之旅,见识大自然美妙的同时,也在探究人类行为对于南极的影响。12点时,队员们还在船员的带领下体验了极地普拉提,在第六层(顶层)甲板上,四周是冰山围绕,呼吸着冰冷而又纯净的南极空气,相信所有人的心灵与身体都得到了净化。此后,考察船先后两次出入南极圈,前往南极之行的第三个登陆点:Detaille Island。
下午三点左右,科考队正式开始第三次登陆活动,前往Detaille Island。在乘坐橡皮艇前往登陆地点的途中,师生们偶遇一群在水中游玩的海豹,他们游弋于一座座巨大的浮冰之间,有时还立出水面向人类打招呼。随船的船员介绍说,那些浮冰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原因可能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因此,如果我们不加强环境保护的话,以后可能就只能在影像资料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了。此外,同学们还研究了南极的万年黑冰,冰也有年龄,不同年龄的冰可呈现不同的颜色,黑冰是最为历史悠久的。在观察的同时,在船员的号召下,大家还一起品尝了黑冰,有队员戏称,我们这是在“品尝历史”。在Detaille Island上,师生们参观了上面一个废弃的英国科考站Base W, 在这个老旧的科考站里,人文探险组记录了以前科学家们起居生活的环境,包括寝室、书房、厨房等,里面均有大量实物反映记录科学家们以前的生活情况。另外,还有专门的一个制图室,供科学家们绘制南极的地形等相关资料,而且制图室里还有多张以前的制图文件及多种制图工具,所有队员均感受到当年极地科学家们工作的严谨。而在将要离开的时候,人文探险组还发现了United Kingdom Antarctic Heritage Trust为了保护该科考站和南极所制作的宣传小册子,上面详细说明了南极的现状和该科考站的情况,阐明了保护南极的重要性,还积极呼吁人们加入他们保护南极的行动。
今天,环境科学组对考察船上的随船医生Drawn进行了采访,还参观了考察船上面的诊所。在访谈中,Drawn介绍说每次我们坐橡皮艇离船去巡航时,她都会随队带着两个急救包,分别是AED(心脏除颤器)和多功能急救包,里面有石膏、氧气罩和绷带等。另外,户外与医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环境,考察船属于一种特殊的户外环境,我们无法把医院里所有的器材和设施都搬进船里,所以我们必须事先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并做好一切相关准备!这种紧急预案对南极环境也有极大的保护作用。因为一旦没有这样的紧急措施,当船上发生意外,就会威胁到旅客的安全,同样返航或者直升机救援就意味着要消耗许多额外的资源并产生巨大的噪音,这样对南极环境会造成极大危害。艺术摄影组今天就纪录片“不一样的南极”采访了考察船领队David,船员Thomas,作为长期工作在船上的人员,究竟南极有什么吸引他们的地方,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份与南极相关的工作,挖掘他们不一样的故事。
在行走过程中,经历的一切也在让同学们学会思考,学会沉淀。徐玉玲同学在其选择学医开始,便感觉自己似乎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可能以后会没有了假期,可能以后的日子就只是每一天的准时上班,看着各种相似的病患;可能要面对严峻的医患关系,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枯燥。但是通过与船医dawn的交谈,颠覆了其一直以来对医生职业的看法。因为一个医生,可以选择在医院里工作,也可以选择作一个出诊医生,学习在不同的环境处理各种病症;还可以像 dawn一样做一个船医,一边工作,一边享受着南极壮丽的风景。Doctor dawn带她领略了作为一个医生的精彩人生,让她了解不一样的医生职业,相信只要她有希望并为之而奋斗,生活可以更加多样,更加精彩。
有人说,我们的行走,让我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生做事,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信在接下来的行程,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更深的感悟。
汕大南极科考队遭遇恶劣天气
当地时间2月24日,是在船上航行的第七天,早上6点,阴天,我们的位置在:66°01’S ,65°38’W。
上午9点,科考队员登上前往Prospect Pt登陆点的橡皮艇。在前进途中,风浪逐步加大,即使队员们都穿上抓绒衣、羽绒服和冲锋衣,依旧觉得寒冷。而海浪也不断地拍打着橡皮艇,几乎所有队员的冲锋衣裤都被溅湿透了。与此同时,从冰山上面刮下来的冰晶,也直接打在队员们的脸上,感觉如针刺般难受。船员们虽然表示这样的天气已属正常,但对于第一次经历这样海上航行的师生们而言,却是感慨万千。张伊迪同学表示,今天虽然登陆失败了,但这样的经历让她更能体味南极探险的“味道”。王小亮同学则分享,在橡皮艇上他们一直在用歌声来驱赶寒冷。
午后,海面的天气愈加恶劣,风雪交加,考察船也随之摇晃起来,船员表示,这才是正常的南极,前两日的阳光明媚是南极在欢迎汕大人。随着风浪的逐渐变大,师生们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晕船症状。莫昊同学表示,自从早上回来之后,天气每况愈下,海上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巨浪。考察船瞬间变成了过山车,随着海浪上下起伏,甚至有失重的感觉。他表示一睁开眼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平衡,并且有点茶饭不思的感觉。但他表示,会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
下午,由于天气原因,原定的登陆活动也取消,改由考察船的驻船科学家Dr. Thomas 给师生们作题为“南极条约下的南极管理”的讲座,介绍了南极条约的由来、主要内容和相关历史。南极条约规定南极只能用于和平发展利用,例如,岛上允许进行科学考察,但不允许核辐射实验和非法占用。会议后,同学们认真询问了许多有关南极领土方面的政治、南极条约非成员国权利和中国南极科考站等许多问题。Dr. Thomas谈到许多科考站都向游客开放,而长城站只对中国游客开放,他建议中国科考站也可对世界各国游客开放。
今天,各小组的科考计划继续在船上实施。环境科学组的同学们逐一向游客派发问卷,更深入地了解游客对南极环保措施的认识以及对条约规定的实际执行情况等。艺术摄影组继续探究不同的人来南极的次数以及为什么南极如此吸引他们,借此展现“不一样”的南极,同学们采访了驻船的户外指导员Michelle Grant和驻船科学家David
Drummond,得知Michelle是一位新到船上的工作者,她选择来到南极的理由是在南极可以看到很可爱的海豹、企鹅等南极独有的动物,以及在南极可以看到来自世界不同的风土人情;而David已经来了南极50次了,南极如此令他着迷的原因是南极是一个很独特的生态系统,就如看海上的冰山一样,总是有着不一样的美。此外,张宇老师在橡皮艇上做了风雪莲花的创作,并带领同学们在冰块上开展冰雕创作。
此外,今天下午还举行了露营简报会,考察船强调了如何确保在南极进行露营活动的安全,以及如何不影响极地环境。希望明天天气转好,让我们可以继续精彩的登陆活动。
汕大南极科考队登陆Vernadsky Station 和Petermann Island
当地时间2月25日上午9点,汕大南极科考队出发前往Vernadsky
Station参观乌克兰科考站,以及在其附近的英国科考站遗址(Base
F)Wordie House。Wordie house建立于1947年1月份,于1954年5月停止使用,以沙克尔顿1914-17年探险团队首席科学家的名字Wordie命名,其主要科研任务是气象学,与之前参观的英国科考站遗址一样,里面保留着不少的书、工具、罐头和衣物等等,让人感觉像是回到了上世纪的科考时代,充满探险历史的厚重感。在乌克兰Vernadsky科考站,除了很多的科研设施,还有健身房、小酒吧、纪念品店和邮局,许多队员都在那里寄了明信片。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小酒吧里,参观的游客可以用Bra换酒。当时,刚好碰上一名外国女士脱了自己的Bra换酒,并牵起了我们的队员罗丽芳同学跳起了舞,她有点受宠若惊地跟着她一起融入这个“寂寞”的考察站。在这里,队员莫昊说:“他们是常年驻守在这里的,除去极端恶劣的天气不说,心理上的寂寞是非常难受的,但他们依旧年复一年地驻守在此。我想这是他们的敬业精神驱使着他们坚守,这种敬业精神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
下午两点半,科考队登陆了Petermann Island,这里目前生活着上千只金图企鹅。领队David向我们介绍,这里原先主要是阿德利企鹅的居住地,大约占企鹅总量的90%,但是由于气候变暖,喜欢寒冷气候的阿德利企鹅渐渐离开这个岛屿,向更南、更寒冷的地方迁徙。同时,习惯较温暖气候的金图企鹅,在这个岛上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变成了这个岛上的“新主人”。David说:“这是很明显的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南极产生影响的表现之一。”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企鹅的场景,而且适逢小企鹅换毛的季节,时不时地就可以观察到一只肥嘟嘟的企鹅宝宝在拼命地追着一只身材苗条的企鹅妈妈或者企鹅爸爸要食物吃,然后从爸妈张开的嘴巴中获取那十分有限的经咀嚼消化的食物,队员刘冬明深有感触的说:“企鹅爸爸妈妈为了哺育一只企鹅宝宝真的十分不容易,把宝宝养的胖胖的,自己就变成了瘦瘦的企鹅。”而队员徐玉玲则在闲坐时幸运地得到企鹅的青睐,企鹅长时间站在她的身旁,对此徐玉玲深有感想地回想:“有一种幸福,总是来的如此出其不意。企鹅的靠近,让我很受宠若惊,也很惊喜,可是我也同时很担惊受怕,我害怕它会啄到我的头发或者什么东西吞进去了然后消化不了,然后生病。”
今天,艺术摄影组指导老师张宇教授在登陆点Wordie House还进行“莲花”系列公共艺术创作,此次创作是继新疆训练营“沙漠莲花”和东北长白山“雪地莲花”后的又一艺术创作“极地莲花”。在下午登陆满是企鹅的岛屿,张宇老师的莲花还引来了企鹅的围观。莲花系列作品是张宇老师的观念艺术创作,“莲花”系列也曾在伦敦、苏格兰等地进行过艺术创作,莲花生存的环境有两个必要条件1.温暖,2.充足的水源,而“莲花”作品中莲花生长的环境从水变成了沙漠、雪地、石缝中,沙漠莲花、雪地莲花、极地莲花的观念艺术创作也旨在唤醒人们对环境的思考。
今晚9点,科考队的15位师生准备挑战极地露营。这个露营与之前的很不一样,是没有帐篷的露营。每位挑战者拿着一个睡包、一个羽绒睡袋、还有隔离袋,在雪地上挖个坑,就这样在南极大陆里过一晚。不知道队员们该怎样应对这个寒冷的夜晚了,但这个特别的体验将会是许多队员人生难得的财富,期待他们可以战胜。
汕大南极科考队体验极地露营
当地时间2月26日早上6点半,我们的位置在:65°20’S,64°25’W,天刚亮不久,风雪不断,汕大南极科考队挑战极地露营的勇者们陆续返回考察船,李丹副校长早早专门在通道口等候我们的队员们,十分关心他们的露营情况。大家虽感疲倦,但脸上都充满着笑容,可以感受到大家敢于克服困难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昨晚9点,15位队员和5位教练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全副武装后跟随大队乘坐橡皮艇,前往Wordie House(Base F)附近进行极地露营体验。到达露营点后,队员们领取了防潮垫、睡袋、露营袋等装备,在雪地上选好位置后,用铲子挖睡觉用的雪坑。雪坡积雪有几十厘米深,队员们挖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的。南极风大,所以雪坑要挖的比较深且平坦,旁边还要堆雪块来抵御寒风。露营还需要考虑上厕所的问题,由于南极不可以遗留任何东西,所以船方面专门准备了圆桶作为简易的卫生间,环保方面的考虑与执行可谓仔细且严谨。昨晚雪一直下,队员们以天为盖,地为庐,在冰面上度过难忘的一夜。队员郑晓晴说:“昨晚整晚还是睡得蛮好的,因为之前的保暖功课做得到位,刚躺下雪坑时,内心还是充满了激动,周围也很平静,到了半夜,狂风呼啸,下起了大雪,露营袋的外套不断摩擦作响,周围也变得湿冷起来。这次在雪地的露营是今生少有的机会,相信会成为以后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加坚强的动力。”队员何嘉发表示:“昨晚冷得颤抖睡不着,但还是坚持下来,未来的事无人知晓,我能控制的就是做好现在应该做好的事和我想去做的事。”
今天上午10点,考察船穿过了勒美尔海峡,该海峡是为了纪念探险家Charles LeMaire,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的。它将南极半岛与Booth island相隔开,以狭长著称,总共有11公里长,但是平均宽度却只有1.5公里。在这个海峡最南的尽头,更是只有400米宽。在这个海峡附近的海面上,悬浮着很多小冰川,同时还不时伴随着两边冰川的破裂滑落,因此在穿越这个海峡时,考察船必须行驶得非常缓慢,以保证安全。队员张伊迪在穿越勒美尔海峡时正好在操控室,看到了穿越这个狭长海峡的全过程,她说:“这个海峡的两边是两座很大的冰川,它离我们的船特别近,当我看着我们的船缓缓地从中间驶过时,紧紧地捏了一把汗,深怕会不小心撞到。” 由于天气的原因,今天的雾气比较大,虽然给航行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是却增添了几分神秘,使得这个海峡有了别样的美丽。
下午4点半,科考队登陆了Danco Island,该岛据称是已知南极大陆最高海拔的企鹅生存聚集地。登陆期间,艺术学院张宇教授带领艺术摄影组的同学开展了冰雕创作,将“汕头大学”的形象带到南极,感恩生命中遇到汕大。
今天,各科考小组的科考计划也取得不错的进展。人文探险组的同学利用用餐时间对3位游客进行访谈,其中1位来自澳大利亚,是一名退休的军官,曾经在1985年执行任务到达过南极,他说当时人们对南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不深,在南极也不注意垃圾的处理。作为军人,他个人很反对由于南极的资源问题而发生的军事冲突,他甚至表示南极应该仅仅用于科研,而不属于任何国家和组织;另外访谈的两位游客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他们关于南极归属问题的回答很有趣:“南极是属于企鹅的,不属于全人类。” 人文探险组经过多次的访谈,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背景,对于南极归属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商业旅游组对驻船科学家Dr David 进行了访谈,主要就南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他在访谈中提到,现在南极旅游业在遭遇2007年金融风暴的打击后正在逐渐升温,并会在未来几年迎来更大的发展,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且不破坏南极纯净的环境,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
明天,科考队将登陆南极半岛,我们还将继续分享我们的极地故事。
起点:北回归线 终点:南极--汕头大学高级户外拓展项目2014极地学府——南极科考“开课”
2月14日至3月6日,汕头大学南极科考队赴南极进行科考探险活动。科考队从地处北回归线的汕头大学出发,经过香港、迪拜、布宜诺斯艾利斯,到达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口,从阿根廷乌斯怀亚搭乘考察船穿越德雷德海峡,进入南极圈,登陆考察南极半岛和附近岛屿。科考队还将访问中国南极长城站,并在极地开展科学环保、极地生态、商业旅游、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科考探险活动。科考队由34位成员组成,除了通过层层训练和甄选胜出的18名学生和4名老师外,还有5位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由李丹副校长担任领队,聘请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首位华人讲师孙灵野先生作为随队野外医疗顾问,另有6名成员由合作方香港野外动向公司教练组成。
2月12日 出发:北回归线——汕头大学
“南极,汕大来了”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随着汕大南极科考队响亮的宣誓,汕头大学南极科考探险活动启程。2月12日上午,汕头大学南极科考探险活动出发仪式在真理钟广场举行。副校长李丹、学生处处长喻洪、校团委书记林兵峰、李嘉诚基金会麦詠诗小姐出席了出发仪式。仪式由喻洪主持并介绍南极项目启动以来的情况与活动行程。科考队员代表王志颖同学在发言中表示,通过参与活动“更多地认识了自然,也认识了自己。”科考队领队李丹认为,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科考和探险,更在于“教育”,受益的不仅仅是去南极的22名师生,更通过诸如讲座、展览、通识课程等一系列活动唤起更多的人保护地球的意识,将环保的理念传播传递出去。
出发仪式结束之后,汕头大学南极科考探险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图书馆演讲厅举行。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海洋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经济导报、信息时报、深圳特区报、广东科技报、潮商卫视、汕头日报、汕头都市报、汕头特区晚报、汕头电视台、汕头大学报、汕头大学校园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站)等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汕大新闻中心主任余珊燕主持,李丹副校长,教师队员代表文学院李凌瀚教授,学生队员代表11级生物的刘冬明、11级临床医学的徐玉玲、11级新闻的张伊迪、11级通信的刘沃林和野外医疗顾问孙灵野先生作为受访嘉宾,回答媒体记者关于南极科考探险活动情况的提问。
2月14日,在情人节+元宵节这个特殊而美好的日子里,汕头大学南极科考队出发。所有小伙伴们在校训碑集合后做出发前合照并高声齐呼:“南极,汕大来了!”出发前,李嘉诚基金会冯兆麟博士为团队进行出行致辞,南极科考队顾问、第一位勇闯地球三极的中国女性李乐诗博士到达香港机场为科考队送行。
2月16日 起航: 地球最南端——乌斯怀亚
“晕船,要用意志去克服”
2月16日,当地时间中午12点,科考队顺利抵达阿根廷南部城市乌斯怀亚。师生们深深被这座小城所吸引,纯洁的蓝天,群山与湖泊环绕着机场。师生们刚放下行囊后就马不停蹄地以小组为单位去认识一座小城。2月17日,冒雨到火地岛国家公园观察生态环境。
当地时间18日下午四点半,队员们欣喜地踏上考察船,正式开始14天的南极之行。此次他们乘坐的考察船AKADEMIK IOFFE,是由俄罗斯前科学考察船改造而成。同行中有不同领域的专家随船分享,包括踏足南极超过80次的国际著名极地考察领队David
McGonigal,前剑桥大学人文历史馆馆长Dr Huw
Lewis-Jones,杜克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Dr Ari
Friedlaender,前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渔业声音研究计划总监Dr
Brandon Southhall,皇家地理学会成员Dr Thomas Bauer等。科考队师生将与这些专家共同生活学习,拓展他们有关极地海洋、地理地质、人文生态等多方面的知识。
19日凌晨,考察船迎来第一个挑战——穿越大风大浪的德雷克海峡。在早餐时间前后,不少队员就已经开始出现晕船呕吐现象,不少同学都觉得辛苦,也深感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李丹鼓励大家走出船舱去甲板上调整自己:“晕船是小事,要用意志去克服,还有很多精彩的讲座等着你们去听。”
20日早上 6点,科考队正式进入南极海域。下午2点10分,考察船第一次偶遇冰山,虽在远处看起来仅有半个桌子大小,但队员们依然十分兴奋。
21日早上11点半,考察船穿越南极圈,所有船员与乘客都在甲板上欢呼庆祝这一个标志性的时刻!随着南极的临近,也给科考队的师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近距离观察冰山,以及海鸟、鲸鱼等海洋生物。晚餐时刻,李丹与张伊迪同学受邀向所有船员与乘客介绍汕头大学和“极地学府”。
2月22日 终点:南极大陆——极地学府
“我们是‘南极使者’”
2月22日早上8点半,南极科考队终于实现了南极梦想,进行了南极之行的第一次登陆——Horseshoe Island,登陆时间为3小时。队员们从考察船上乘坐橡皮艇进行登陆,经过多天的海上航行,很多队员都感叹“踩在陆地上的感觉真好”。在第一个登陆点,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海豹和企鹅,并参观了英国的科考站遗址。此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企鹅与海豹,还是让同学们着实激动了一把,看着海豹的千姿百态的睡相,看着企鹅走路的样子,让人着实感叹大自然的魅力。
下午科考队进行了第二次登陆,到达了本次南极之旅的最南端——Stonington Island。岛上有两个废弃的考察站——英国考察站和美国科考站(East Base)。队员刘沃林感叹,“真心感谢这些早期的科考探险工作者,没有他们这种勇于探索,就不会有现在全世界的人对南极的认识与了解,以及对南极的保护”。活动期间,队员们看到了一座冰山的一角轰然崩塌,声音如同雷鸣,大块的冰山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让人顿觉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力与渺小。
登陆南极的那一刻,既让人兴奋也让人感动,兴奋于汕大人终于实现南极梦想,感动于周围所有一切的纯净、美丽与自然。师生们表示,“从踏上南极大陆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是‘南极使者’,有责任去宣传它和保护它,让它永远保持那份纯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