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工作研究  > 正文
王海光:学术管理中的行政与学政

       大学教育的行政化,是现在被人们诟病最多的事情,认为这是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人才的一个根本症结所在。这样说教育行政化的弊端问题,当然是不错的。大学教育不按照学术轨道运行,办成了唯唯诺诺的官府衙门,还能称其为大学吗?但是,如果再认真考察一下,这种行政权力独大的情况不仅在大学教育,也不仅是教育领域,而是一个在知识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在我们批评大学教育行政化的同时,还要进一步看到,行政管理本身也是有专业化分工要求的,目前大学的教育行政也是一种官本位体制,把社会管理的行政和知识管理的行政搞到了一起,这就把不同行政的不同功能也给搞混乱了。

  官位有高低,职业有分途。公共行政和学校行政在职能上有很大的区别。公共行政是与国家权力相联系的管理,要求令行禁止、执行得力、落实到位。“学政”则是专业化的知识管理,是通过开发与整合智力资源,为发扬学术、开发智力、活跃思想、培育人才服务的。一个学校、系科和学术部门的单位领导,乃至中央与地方的教育官员,都可归为“学政”系列。两者一是务“实”之职,一是务“虚”之职。

  行政之官与“学政”之官在管理类型的区分上,一是权力型管理,一是权威型管理。前者行使的是国家法度,这是具有强制性的权力之管。后者旨在开发民智,培养人才,需要通过正确的政策引导发挥非强制性的权威之管。两者虽然都是管理,却是两条道上跑的车,管理方式大有迥异。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知识的生长提供组织的、物质的、智力的资源保障,属于比较典型的权威型管理。相比于更多地运用强制方式的公共行政管理,学术教育单位的领导者是以搭建起一个知识生长的平台为己任,其行为方式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会议主席——既要让每位与会者都充分发表意见,又要使大家在知识的交流中相得益彰,能够在众说纷纭中掌握住讨论的方向。

  营造好一个有利于知识成长的学术环境,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分工发达的社会,人们对一个著名大学校长的尊重,并不亚于对总统的尊重。甚至认为,一个好的总统,未必能胜任一个好的大学校长。这种尊重,是基于大学校长是学术知识监护者身份的认识,表达的是对文化教育的尊重,也说明社会对两种不同功能的管理差异已经有了普遍的认知。

  行政管理活动是通过强制、说服、示范、引导等手段来实现其管理目标的,核心是以权力规范人们的行为。知识本身无疑是一种权威力量,但这属于是影响力的权力,而不是强制性的权力。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的活动,是人们探求真理的科学活动,需要自由开放平等理性的学术氛围,彰显的是掌握知识、通达学术的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活动有别于其他行政活动,具有为发扬学术自由、维护知识传承提供条件和保障的服务性质。不能靠强制力进行直接干预,不能以领导方面的意见决定一切,其主导性意见需要通过说服、示范、协调、沟通的方式,形成大家的共识。这是一种指导性的行政管理活动,需要管理者具有良好的知识理念和学术修养。如果不懂得治学之道、教育之方,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协调和沟通,不能发挥人们知识创造的积极性,甚至会陷入“失语”的尴尬境地。

  我们的教育体制受苏联的影响很深,教育行政化的根基比较深厚,迄今仍然还是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仍通行以行政级别来评价一个学府的水平高低。由于学术教育单位的管理是政府行政的延伸,“学政”的职能角色一直是比较模糊,时有不符合知识发展规律的行政干预。这是学界很是有些尴尬的地方。

  改革开放前,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常有“外行领导内行”的言论,这是知识分子对治学之人管治学之事的一种冀望。现在的知识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各高等学府的领导者不乏高学历、高职称,不少还是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这应当是“内行领导内行”的局面了。但还是不断出现一些“强按牛头饮水”的“教育改革”,假冒伪劣的“科研成果”,学术腐败的程度有增无减,而且有些还出自一些著名学府。这说明,即便是知识分子当政,也不能保证就一定能按知识规律行事。其根本问题,就是要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剥离开来,各行其道。从大的方面讲,这就是在国家层面上如何实现学术发展的问题;从微观方面讲,这就有一个切实保障学术权力的机制问题。

  在目前的情况下,以行政权力管理学术固然不可取;完全靠学术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也是难以应付单位内外上上下下的各种繁杂事务。最需要既通晓为学之道,又有行政管理之能,能够把学术和行政结合起来的“学政”型管理人才。我们所说的“学政”,是从事知识管理的“内行”领导,在形成行政人员和学术人员分工合作的管理格局中,有居中协调的权威地位和平衡作用。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行政权力,是为学术自由提供保障的权力,越是能促进知识的进步,其权力也就越有力量。这是一个很高的职业要求。

  “学政”固然最好有一定的学术经历,但学术水平的高低,与管理能力并没有太大关系。需要警惕的倒是某些对知识并无诚意的学界人物。不但要以名求权,谋求政治的权位之实;还要以权求名,谋求学术上的权威之名,其危害更甚于一般政客。

  “学政”需要通晓为学之道,但大不必以学为能。学术已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当政,固然有知识的诚意,但也有向知识管理的角色转换的问题。专家只是通达一门之术的专家,学者于知识管理未必就内行。其角色转换的关键所在,是要区别学界领导与学术领袖的不同。学界领导是知识管理者,不同于学术领袖。学术领袖是引领学术潮流,在学界开宗立派的前沿人物。学界的行政领导则功不在此。就一般而言,从学术改行到行政,也就给他的学术高度划上了终止符。这是职业分途使然。试图官学两得,以官助学,往往事与愿违,把知识创造的高智力活动变成了一种重复性的简单劳作,甚至会形成“武大郎开店”的局面。学界行政领导的职责是发挥整个学术团队的自由思想和创造精神,需要懂得知识管理的藏“拙”之道。所谓藏“拙”之道,一是要有“兼容并蓄”的雅量,能够容纳各种学说观点的生长和发展,不会以行政权力把某家某派某人的意见定于一尊;二是要有“无为而治”的作风,遵循知识创新活动的客观规律,能够为人们创造力的充分涌现提供广大的自由空间。可以说,一个能够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摇篮。

  诚然,知识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但也没有太多玄妙可言,就是提供一个能够保障学术自由发展的制度环境。说到底,无非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些老话:一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要义就是,尊重知识发展的客观规律,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术发展环境。邓小平“文革”后重返中央领导岗位,主动请命主管教育科技领域,宣布他的任务就是要为专家学者当好“后勤部长”。这才是政治家管教育,真正懂行的知识管理方式。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新闻链接: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于3月1日起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国家级的“学术委员会规程”。《规程》对高校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及运行等重要问题分别作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学术委员会中,党政领导不超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规程》的实施,为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相互配合,探索教授治学,提供了制度保障。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