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要闻
教育政策法规
2024
2023
2022
发展趋势研究
教育科学实践
科研创新探索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发展趋势研究>国内  > 正文
许宁生代表:“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育人”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许宁生代表(复旦大学校长)

    一所大学应该有怎样的历史担当和时代担当?当前,中国正从一个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是否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能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源源不断的“高精尖缺”人才?是否有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去研究真正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每一位教育者的重任。去年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意义重大而深远的讲话。今年年初,《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出台。如何在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指引下,紧紧抓住思政工作这个根本,把握好“双一流”建设大方向至关重要。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中国主导的目标体系。办好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不能仅仅“对标”国际上的优秀学府,应针对“世界一流”的目标内涵及考核指标提出我们自己的内容。一是应高度重视和坚持中国特有的内涵;二是应积极创新中国的在世界有共识的内涵;三是应扩大在世界已有共识的内涵方面的中国影响。

    其次,应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拓展学科前沿和架构。当前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可以为学科体系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一是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二是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目前,大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案例尚未进入教材、尚未上升成理论。学科建设内容很丰富,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有新的结构性安排。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应是“育人”。建议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让“双一流”大学接收更多本科生,特别是让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同样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研究生培养则应更好地服务国家“高精尖缺”人才计划,主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提供高层次创新人才。此外,思政教育应始终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程的建设,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资源。我们特别希望更多文艺团体走进校园,更多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敞开大门,接受更多师生前去锻炼,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高校思政工作的合力。

    最后,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在复旦大学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现代高校治理必须突出抓好“三条线”,一是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条“中心线”,二是强化院系党的领导这条“中场线”,三是激活党支部工作创新这条“生命线”。并且做到“三线联动”,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架构、学术治理架构以及校院两级管理架构,从而保证党的领导在学校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3日 06版)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15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