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五:教育理念创新结题报告 |
|
(二)研究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经过深入扎实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点:
(一)教育理念主要有基于“本质”、“价值”、“经验”、“未来”的四种创新路径。
教育理念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多种创新路径。课题组将其归纳为四种:基于“本质”的教育理念创新主要从回答和阐释教育基本问题为出发点;基于“价值”的教育理念创新从教育所需要关注、体现和追求的价值出发;基于经验的教育理念创新以国家、区域、学校、时代或教育类型等为分析单位,通过概括、提炼分析单位的办学经验和教训;基于未来的教育理念创新从未来变化出发,基于教育要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变化的要求而提出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二)“明道济世、多元融合”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强盛期的主导理念。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经历了春秋战国和盛唐两次教育强盛时期。两次强盛期的教育理念虽各有特色,但也具有明显的共通性,即以“明道济世”,“多元融合”为主导理念。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社会分裂状态下的多元”,教育理念中多元思想的存在,打破了主流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封闭、僵化局面;盛唐时期则是“社会繁荣统一中的多元”,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将各种教育流派、办学模式和教育制度相结合,并最终以相互和谐的方式统一起来。“明道济世、多元融合”是使春秋与盛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发展顶峰的核心理念,也是古代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道”。
(三)外生转换、政治嫁接、自发内生是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产生的机制。
本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三种产生机制,即外生转换性理念、政治嫁接性理念和自发内生性理念。外生转换性理念是指那些由域外传入,在本土获得成功移植的理念;政治嫁接性理念是由一些政治话语向教育领域的延伸而产生的;内发自生性理念是那些由本国的高等教育实践而产生的、由本土教育家和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的一些理念。
(四)中国百年大学教育理念发展有明显的独特性。
百年来,中国大学经历了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碰撞与选择,从理念层面到实践层面分别进行了一系列卓著有效的探索和改革,实现了从观念突破到形成制度,由制度建设到实践并使制度思想化的过程转变,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中国大学教育理念与社会同步转型而缺少稳定性。第二,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中国大学教育理念的基本向度。第三,缺少先进的大学核心理念是中国大学问题的主要症结。第四,学校与国家层面的教育理念存在高度互构性。
(五)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形成了两大体系和三种传统。
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可分为两大体系:罗马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前者是国家控制的一元结构;后者是“社会选择”的多元结构。这两大体系均源于中世纪大学,并形成了三种大学教育传统:人文教育传统、专业教育传统和学术教育传统。我们发现,大学教育理念创新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三种传统,每个时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创新只不过是在传承已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环境所做出的积极反应。
(六)高等教育理念创新有其规律性
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理念创新有一定规律可循。第一,社会转型是高等教育理念变迁的直接动因。第二,学术属性是构建高等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第三,文化传承是创设高等教育理念的合法化需求。第四,人的主体发展是教育理念变迁的根本主旨。第五,信念与制度是理念转化为行为的关键所在。
(七)构建高等教育强国理念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育理念是一种多维系统概念框架,需要遵循建构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决定着整个理念体系的性质,且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与强化的关系。其中,规律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是前提,人本性与协调性相结合是核心,内生性与外源性相结合是根本,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是关键,创造性与延续性相结合是基础。
(八)国家要实现与强国建设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理念转变
研究认为,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起于“问题”。结合我国现实问题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求,一些既有的优良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必须得到坚持贯彻:要坚持优先发展理念、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和生态多样化理念等。同时,要适时转变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实现指导理念由“学术控制”向“学术自由”的转变;发展理念由“单向式发展”向“共享式发展”的转变;育人理念由“知识教育、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变;管理理念由“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的转变;服务理念由“适应社会”向“引领社会”的转变。
(九)自主建构先进的核心理念是大学的强盛之道。
研究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它的核心价值,大学也要在认识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由于每所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所承担的任务、服务功能的类型和范围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其核心理念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差异。应从核心文化、核心价值、核心目标、大学使命与共同愿景这五个维度中的一个维度为主,兼顾其它维度,找准自己发展的原点、特点和生长点,探索建构自己的核心理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