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黄容霞
    【作者简介】黄容霞,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生
    【课题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攻关项目之五“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项目编号:08QG01005 )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AGA080340 )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章来源】大学(学术版) 2010年第8期63
    一、俄罗斯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强国之路经历了五个关键阶段: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罗蒙诺索夫创建莫斯科大学、19世纪的高等教育立法、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一)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
    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实科教育,二是创建俄罗斯科学院。1701年,彼得一世先后发布敕令,创办了数学及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外国语学校、工程师学校、外科医学校和计算学校。实科学校的创建,标志着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塑造了俄罗斯高等教育专业取向的办学模式。1724年彼得一世颁布了创办俄国科学院的敕令以及该院章程。科学院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三个领域:数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科学院内附设了大学和预备中学。科学院的创建不仅促进了18世纪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培养了一批科学研究精英,为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为莫斯科大学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罗蒙诺索夫创建莫斯科大学
    1754年,罗蒙诺索夫向俄国政府提交了创建莫斯科大学的草案。1755年1月叶卡捷琳娜一世签署了创立莫斯科大学的法令。莫斯科大学根据当时的情况和需要,成立了哲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到18世纪末莫斯科大学已跻身欧洲一流大学的行列。莫斯科大学的创立是18世纪俄国高等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它是俄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培养的学生不仅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也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为俄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三)19世纪沙皇政府的高等教育立法
    这一时期,对俄国高等教育发挥巨大推动作用的法令有两个:1804年的《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和1863年的《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1804年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颁布的《大学附属学校章程》规定,俄罗斯分为六大学区,每个学区设立若干所堂区学校、县立学校、文科中学和一所大学。大学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最高一级,而且是整个学区的管理机关。《大学附属学校章程》适当扩大了大学的自主权,它是俄罗斯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初步建立了具有学术聚焦资产阶级色彩的国民教育制度。1863年尼古拉一世颁布的《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的主要亮点有:恢复大学一定的办学自主权、提倡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设立“领取奖学金者教授学院”、大力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等。《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贯彻了自由主义精神,建立了俄国以综合性大学为核心,以高等工业、农业、师范院校为支撑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俄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
    1928年起,苏联进入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对高等教育体制和学校院系设置进行了调整。1928年,苏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培养新专业人员的改进措施的决定》,大力发展以工科类院校为主体的专业学院体系。[1] 从1929年起,所有能与国家业务部门对口的高校全部划归相应部门管理,高等教育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体制正式确立,培养过程与业务部门全面对接。经过前三个“五年计划”的高等教育调整与改革,苏联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五)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为了适应科技发达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政府多次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淘汰了一批传统的工业专业,合并了一批划分得过窄过细的传统专业,增加了核动力、电子技术等综合性新专业,对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进行了大的调整,改革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和比例,减轻专业课的分量,增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门数和课时数。这些措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专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中,高校逐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招生、教学科研、专业设置等自主权。[3
    二、俄罗斯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一)专业教育理念
    纵观俄罗斯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可以发现,专业教育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且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俄罗斯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把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旨在为国家发展培养急需的各种专业人才。
    18世纪,为了满足俄国经济振兴和国土扩张对专业人才的急需,彼得一世先后创办了数学及航海学校、炮兵学校等一批实科学校,为18世纪俄国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实用专业技术人才。19世纪,高等师范教育机构与一批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息息相关的高等工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商学院的创建,为俄国培养了不少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十月革命胜利至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苏维埃政权对高等教育进行的改造和建设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和部门办学格局的形成,正式确立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
    由于20世纪30年代极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知识比较狭窄,无法适应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政府多次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强调宽专业面和厚实的基础。[3] 同时,高校的课程设置也进行大的调整,减轻专业课的分量,增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门数和课时数,还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4]1996 年颁布了《俄罗斯高等职业及大学后职业教育法》,使高等教育课程沿着基础化、人文化、职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不断得以强化,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开始结合。
    (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俄罗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最早出现在18世纪30年代,比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还要早。俄罗斯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了高等学校科研与教学齐发展。
    彼得一世堪称是提倡“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思想先驱,他的这一理念体现在其创设的科学院中。彼得一世极力主张科学院的科学家不仅要大力从事科学研究,还应抽出时间和精力培养俄国未来的学者和科学家,要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科学院内附设大学,外籍科学家除从事科学研究外,还要在大学和预备中学任教,科研机构、大学和中学合成一体。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在莫斯科大学得到进一步体现。罗蒙诺索夫在创办莫斯科大学的意见草案中说:“大学是一个研究和贡献科学和学说的场所”,主张新创建的莫斯科大学要把各门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5]
    19世纪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令也体现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思想。《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强调大学担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还适当扩大大学的自主权,以充分发挥大学在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职能。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曾广泛流行一种错误观点,认为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会影响教学工作,因此排挤科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强调科研工作对培养专门人才、科研教育干部以及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的重要性,同时责令教育人民委员会和高校校长采取措施开展高校科研工作。此后,苏联的高校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高校的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科技革命大发展的冲击下,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加强高校科研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决议,采取了许多措施,以立法形式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展开。[6]先后建立了科学城、高校科学中心、科研和生产联合体,以发挥高校科研的综合性优势和保证高校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7]
    (三)国家主义教育理念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倡导者坚决主张,教育的领导权应掌握在国家的手中,要加强学术聚焦国家对学校教育的领导。而且,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合适的教育,国家应该为其公民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18世纪初,俄国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人们愚昧无知。彼得一世执政前,俄国没有世俗学校,只有两所教会学校,教授内容偏重神学。为了普及文化知识,培养急需人才,彼得一世创办世俗学校数十所,改变了教会操纵教育大权的局面,使这些学校向平民敞开大门。
    罗蒙诺索夫在创立莫斯科大学时,倡导教育世俗性和教育无阶级性原则,扩大了人民受教育范围。在莫斯科大学的草案中,罗蒙诺索夫主张新创办的莫斯科大学要废除等级制,招收学员应不问等级,不问出身,甚至过去的农奴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在19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中,俄罗斯以法令的形式强调教育的平民化。如1804年的《大学及附属学校章程》被称为十月革命前高等学校历史上最民主的章程,它扩大了教育对象,强调教育的平民化。章程规定各级学校均不得收学费,招生不受信仰、身份、社会地位的限制,有力地促进了19世纪俄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决定从1932年起在高等院校实施“自由报考,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新的高招考试制度规定:所有苏联公民不分家庭出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一律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8] 这就废除了高等院校招生中的阶级挑选原则,使更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大。
    三、经验与启示
    (一)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俄罗斯近现代高等教育自17世纪初创发展至今,在不同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对国家体现出强烈的依赖,国家意识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贯彻,尽管高校也按自身发展的逻辑进行过努力,但总体说来,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深烙上了国家权力的印记,高校在自身的发展中自主权甚微。
    比如18世纪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振兴以及国际地位提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19世纪沙皇俄国高等教育发展起伏不定,原因是俄国统治者在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矛盾心理的存在;20世纪前半期一些重要高等教育措施的实行,是源于苏共中央的指示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坚持坚实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根源于国家的需要,而非高校自身发展的逻辑,在国家的支持下,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培养了大批优秀专门人才。俄罗斯发展专业教育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培养的专门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从学制上要求低年级学习普通文化知识、高年级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到科学院和综合大学的创建,再到不断对专业和课程进行调整,以及目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俄罗斯在培养人才时,除了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始终坚持普通知识的学习,这正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秘笈所在。
    但认真反思专业教育理念的精神本质,不难发现,以专业教育理念指导的高等教育,难免有些急功近利的倾向,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和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专业教育的过分强调,会破坏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个体性,也会导致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生态的失衡。所以大学既要体现对社会的责任,也要遵循学术发展的逻辑,两者不可偏废。
    (三)保持政府干预与大学自主的动态平衡
    分析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俄罗斯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自主权很小,国家的干预过于强大。这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方面,国家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功利导向的驱动下,对高等教育给予经费政策等多方面的扶持,高校也瞄准国家的战略目标来调整布局结构,把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稳定前进;另一方面,国家的干预过于强大和细致,甚至涉及到高校内部的具体学术事务,大学自主权太小,使大学处于一种消极应对状态,不符合大学的长远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高校要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努力获取国家的支持,与时俱进。但不能为了迎合国家需要或者为了获得国家的支持而放弃自身的传统。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要遵守自身发展的逻辑,国家应更多地在宏观层面上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给予调控和监督。
    参考文献:
    [1] 谢雪峰. 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22.
    [2] 顾明远. 世界教育大系——苏俄教育[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640-650.
    [3] 贺国庆. 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 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92.
    [4] [5] [8 ] 贺国庆,等. 外国高等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56,127,344-345.
    [6] [7] 钟亚平,张国凤. 苏联-俄罗斯科技与教育发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54-255,256.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