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面向创意产业的创意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

摘要:本文以创意产业对创业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思维架构的要求为主线,结合实际,从创意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创意创业;创意创业型人才;创意创业教育模式
[项目来源]江西省教改课题JXJG—08—1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倪锋 男,中国创造学会理事,江西省创造学会秘书长,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

我国创业教育已走过十年的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还处在自发、分散、探索、启动状态,近年来虽有一些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很多学校仅仅是为学生就业找出路,没有提高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而且缺乏教材和相应的师资,创业活动流于形式,创业尚未成为学生的一种择业模式和成才的理念。在我国目前就业压力大情况下,不少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不了解创业所需的条件和技能。因而大学生十分需要创业教育,遗憾的是,目前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学校太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在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不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创业型人才实际的要求,因而高校创业教育就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美国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催生了加州硅谷大批创业型企业的出现于迅猛发展,促进了美国网络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创业教育要得到社会认可,真正起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必须要立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上寻找突破口。我们人为,为创意产业培养创意创业型人才正是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切入点。

一、创意产业呼唤着创意创业型人才

当今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经济学家罗默在1986年撰文指出,“新”创意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经济成长的原动力。显然,创意产业革命给创业者提供了盈利性的创业机会,因为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正是一个创业者用新企业取代现存企业的过程。创意创业的出现体现了这种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

1、为什么创意创业型人才很重要

创意创业者的出现和创意企业的创建,不仅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还能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让人们享受创造性的思维带给自己的满足,在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同时,增进社会的和谐。它是新的制造业、服务业和一种新的利用知识方式,克服了落后制造业能耗大、污染大、附加值低的弊端,是一种低碳经济形势。创意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成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意产业创业者。

作为高度推崇个体创造性的创意企业来说,创意企业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创意企业的发展正是依靠创意人力资源的投入以及创意阶层的崛起。创意创业形成,或者说新创意企业产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一般来说,它要求有盈利性的商业机会的存在,有追求成就感、承担风险等能够使潜在创业者转变为实际创业者的创业意愿的存在,有包括创业者的技术专有知识、创业者的商业专业知识的创业能力的存在,创意创业生成是一个创业机会、创业技能和创业意愿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创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而这恰恰是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创意人才匮乏,导致国内创意领域多模仿拷贝、缺少原创作品。从人力资源来看,不仅缺少高端的创意人才,而且还缺少将创意作品产业化的经营人才。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地培养创意创业型人才。

2、创意创业与传统创业的区别

理解什么是创意创业、创意创业与传统创业的差异等相关问题,可以为认识培养创意创业的差异等相关问题,可以为认识培养创意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促进我国创意创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什么是创意创业?创意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创意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如果说创意产业是指当代以创意理念为核心的总体经济活动。那么,创意创业是指源自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从创意中寻求效益的创业思路的个体经济价值活动。创意产业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仅仅发挥创新思维还不够,创意并不是产品,任何奇思异想都可以接受,但必须能转化成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这才是创意创业的根本。

创意创业是以识别和发现创意机会为起点,以创意开发为手段的创新性的、市场导向的和个体推动的价值创造形式,这种创业活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变革。与传统产业创业活动相比,创意产业创业活动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对创意创新的不同的管理立场,创意创业特征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创意可以衍生出市场机会。创业意味着盈利性的机会和有创业意愿的个体的结合,也就是意味着创业者对盈利性机会的识别和开发。创意创业与传统创业的关键差别就在于前者强调创意可以衍生出市场机会,强调文化艺术对创业机会的支持与推动。创意能够点石成金,往往创造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形象就能够成就一个企业,并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其二、创意是原生态的“活”创新。创业意味着创新和变革,创新性的创意商业实践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曾江竞争力,创意创业正是通过创意创新在商业成功能够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搭起来一座桥梁。当一种创意性的想法被发现后,它可以被转化开发成为创新产品。其三。创意创业活动以价值为中心。作为一种可控资源匮乏前提下的机会驱动行为,创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创业者个体特征的影响,创意创业的显著特征是创意企业受到创业者个体创意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创意创业活动是以价值为中心,创意产品承载着文化的价值、艺术价值或者单纯的娱乐价值。主要以创意决定的产品异质性价值,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这是因为,创意的本质就是捕捉满意和快乐。

3、创意创业型人才特征

创意创业的显著特征映射到创业教育领域,对人才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意创业型人才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学习的习惯,善于创意设计、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提出问题,成就动机高、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个性鲜明,有独到的思维方式,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有专业的技能和实际的动手能力,更有创造的灵感和突破陈规的锐气。

所谓创意创业型人才应是具备各种创业性素质并能够胜任创意创业活动任务的人才。具体而言,创意创业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业观念、创业思维能力和创业性人格,积极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善于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发现和开发创意创业机会的人才。创意创业型人才要能胜任创意创业活动任务,同样必须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建立深刻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体系,还必须:(1)掌握现代文化理论,特别是现代文化新观念和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律(2)学习和掌握创业规律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创意活动中。(3)具有科学、艺术方法论的素养,这是开展独创性的创意活动所必需的。(4)掌握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5)具有广泛的人文知识。

二、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建立创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构建我国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育引导和支持帮助大学生毕业后具备创意创业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我国创意产业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创意创业人才培养是以创业产业领域对创业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位依据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创意产业的积极地推动者和实践者,在创意产业活动中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培养的是适应21世纪创意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专业背景又通晓经济、管理知识、具备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品格、开拓、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和现代市场视野的创意产业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知识的构建上: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较高,强调知识体系的完善、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艺术创造能力;同时以构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艺术再现能力。

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要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艺术开发能力,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艺术型创造能力、商业型创造能力。

1、创意创业型人才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以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抓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学生个人特质和志向为基点,素质、知识、能力和职业化“四轮驱动”,分阶段、有重点、模块化、渐进式推进;将专业教育与创意创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意创业教育,将不同专业师生整合起来,用创意创业实验体系实现。实现跨专业综合教育与知识运用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对注入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探究性学习;提倡个性化、人性化教育改革。

2、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方面,针对创意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实验室、创意工作室、创意创业实践基地”为支撑,以创意创业强化班为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两个”阶段(素质形成、知识拓展、能力提升阶段,创意创业教育阶段)“三个层次”(通识教育层次、专业教育层次和创意创业教育实践层次)的培养方案。在创意创业实践层次,采取“学生团队+指导教师”的模式,认真进行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优化;通过课程、模拟、实战培训等推动形成创业项目,参加大赛、组织创业活动,指导教师对学生创业活动的咨询和深度参与,完成创意创业实验的全过程。坚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并重的原则,构建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创意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