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基于创业经济时代下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李 虹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重庆400067)

摘 要:大学教育中,女大学生由于生理、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面临着就业、发展机会的不平等。通过调查对比分析我国男女大学生就业情况,研究国内外创业教育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研究以及对国内外著名高校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分析,构建了适应创业经济时代下我国高等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创业经济时代;创业教育;实践课程;通识课程

作者简介:李 虹(1984-),女,重庆人,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金融学、实验教学方向的研究.

文章摘自: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年3月

1 创业经济时代下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分析

在大学教育阶段,女大学生虽然与男学生享受着平等的教育学习机会,但由于先天的生理、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却面临着就业、发展机会等的不平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在2005年举行的“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指出“从2003年开始,就有30%的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其中大部分是女生。”随着女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趋严峻。根据2006年统计年鉴显示我国高校男女人数比为0. 7∶1,而厦门大学女性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女性就业机会只有男性的87%。要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减少就业风险,不但需要女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创业素养。

女大学生同男大学生相比,由于受社会历史文化、自身生理特征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挑战。通过对男女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分析出目前在我国促进创业教育开展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就业压力。而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势必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2 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研究

2.1 我国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创业教育是一种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修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情感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形式。创业教育除良好的素质外,还包括有利于创业成功的专业知识、经验及技能修养等。我国自1997年清华大学主办“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以来,不少高校开始开设创业类课程和培训。但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的诸多不足,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在2005年举行的创业教育亚洲会议上指出:中国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同时,大部分高校不仅缺乏对创业人才培养理论的系统认识和把握;还缺乏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师资;在创业类的课程和项目设置方面,与其他国家、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通识性的差距。这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在操作层面上的缺陷。2007年12月,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高校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创业经济时代的今天,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2.2 国外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美国学者Fiet J. .f调查了18份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其中涵盖令人116个不一样的主题,其中有六大主题较常见提起:战略与竞争分析、成长管理、发现和产生创业想法、风险管理、财务和创造力。长期以来,尽管大量研究者在创业研究,创业行为等方面取得成果,但理论精确性不够,这是造成创业课程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对此,学术界一方面在创业教育方面开设了创业实践和创业理论课程,但创业实践课程居多,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也越来越系列化[1](见表1)。

表1 已经和计划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院数量

课程名称

新企业的创立与经营管理类

创业环境及管理类

特定产业内创业类

社会企业家精神类

合计

企业家精神或创业

128

14

98

5

小企业管理

109

5

31

2

企业咨询

44

4

31

3

创业建设与运营

34

2

18

1

创业计划与写作

31

3

23

1

风险投资

30

4

30

6

家族企业

16

6

12

3

机会管理

15

1

9

0

管理快速成长企业

11

4

10

4

创造性思考

10

1

7

2

特许经营开发

9

3

9

2

创新评估

7

0

21

1

技术转移

6

2

22

4

2.3 国内外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美国百森商学院设置了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等五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并设置学生社团、孵化器等系列辅助课程机构,该学校代表了美国商学院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2]。

印度大学创业教育特点迎合其经济即家族企业特点,其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采用“筛选+激励+培训+支持”创业发展项目的模式;课程多直接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在教师配置方面采用访问制度保障师资水平。

英国大学设立了创业中心或创新中心,并采取设立竞争性项目的措施,利用政府、公司、网站等诸多校外力量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项目、经费、研究等支持。英国大学在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已经开始重视制度化的工作网络建设,创业教育覆盖各类型高校。

清华大学在国内管理学院中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包括“创业管理”、“创业投资”、“新产品开发”等在内的8门课程,并每年举办的创业大赛,以知识讲座和培训的形式,普及广大学生的创业知识。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并改革了考试方法。北京航空天大学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并设立了300万元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上海交通大学以“三个基点”(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和三个转变(专才向通才的转变、教学向教育的转变、传授向学习的转变)为指导思想,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3 构建适应创业经济时代下我国高等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女性创业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重要载体,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总称。高等学校女性创业教育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可分为学科课程、通识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了更明晰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高等学校女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女性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为核心,通过创业通识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为手段反辅专业课程。

3.1 女性创业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

女性创业通识课程设计得越科学越规范,它实施的效果就会越好。精心构建一个科学的女性创业通识课程体系,显然是保证创业课程顺利实施的良好策略。以设置专题的形式开展女性创业通识课,专题内容涉及《女性成为创业者》、《女性创业的动机与投入》、《女性与人力资本》、《财务知识与商业头脑》、《女性创建管理团队》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方式相结合,理论采用专题的形式开展,实践环节采用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对于实践环节给予学生创新学分计算。

3.2 女性创业实践课程的构建

创业实践课程是指为了完善女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工作,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强女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女性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两类。

3. 2. 1 模拟创业实验

模拟创业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虚拟的创业教育训练系统或虚拟的创业公司,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创业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即从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资金的筹集、创业团队组建、创业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都由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

3. 2. 2 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是学生创业理论与创业实务的具体应用。学生的创业实践载体一是充分利用原有的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实习基地或实验室,使教学、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把基地办成能孵化学生创业实体的校内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二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创业企业,并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真实过程,为学生毕业自主创业积累经验和增长才干;三是通过建立创业者联盟,让准备创业的学生和已经创业的学生或成功创业的人士一起进行交流、沟通和学习,通过创业者联盟这个平台让准创业者学习、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和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放大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功能。

4 结 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新形势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将创业教育理论转变为教育实践,解决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真正实现由创业理念指导创业实务的教育,并通过有效配置各种资源,提升女大学生其获取新知、创造新知的创业素养,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实现知识的最终提升,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感和责任。

参考文献:

[1] 坎迪达·布拉什.女性创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 张玉利.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业技能的基础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4] 刘 帆,王 立,军魏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及其趋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4): 98

[5] 徐杰玲.女大学生创业的阻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12): 105-109.

[6] 湛 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框架建设的理论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2007(8): 63-65.

[7] 孟益宏.论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12): 63-65.

[8]陈浩凯,徐平磊.印度和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策与中国的创业教育对策[J]中国高等研究,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