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未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
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综述

项目办公室
Planning the future scientifically ﹠ building China into a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
Research Project Office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初正式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并于2008年6月11日召开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此之后,研究项目的各研究课题也陆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各研究课题组在开题的过程中对“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提出了初步的研究设想。

关键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为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及奋斗目标,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有效地整合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为加速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初正式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并于2008年6月11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此之后,研究项目的各研究课题也陆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从开题的总体情况看,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都非常重视,组织得力,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前期准备,课题研究总体思路明晰,计划合理可行。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这些命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关系到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进一步说,它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研究课题组在开题的过程中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和研究计划。现对各研究课题的开题情况综述如下。

一、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应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与之相适应的问题十分尖锐地提了出来。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拨乱反正、调整整顿的基础上,实行了对外开放,使高等教育由相对封闭转变为一个全面开放的体系;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含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后勤社会化改革等),使高等教育体制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特别是大力推进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由于“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提升了一批高水平大学的综合实力,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这些使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有了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的基础和条件,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近年来,国内社会各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但由于相关研究工作刚刚起步,所以,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为数不多。因此,开展“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中,“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研究课题又是整个研究项目的基础性研究,它将重点回答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研究课题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和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共同牵头负责研究。该研究课题首先将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和阶段性使命;还将从政府、社会、高等学校等行为主体的特点从发,分析其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在该研究课题中,高等教育与政治建设的关系研究将主要从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维护执政党地位所能发挥的作用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支持角度,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与政治建设的关系,分析高等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支持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环境,以此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将通过人类发展指数等重要指标分析和测算高等教育对一国或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说明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论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研究课题还将选择部分大国崛起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于国家强盛和民族崛起发挥的作用为案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论证在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述研究都是以往研究成果提及甚少的内容。

二、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要求,也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意义重大而特殊。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人能够认识到强大的高等教育之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但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尚缺乏清晰的认识。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论说来看,人们对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与特征的解读似乎都与高等教育的实力或贡献密切有关,即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评价指标是系统而多元的,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普及程度、整体质量、开放程度、体制和制度、办学思想和观念,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性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等综合指标去理解和判定。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看法。然而,强大的高等教育不但蕴含着深刻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内涵,而且渗透着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深意。因此,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既要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又要不断扩大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关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在研究项目中预设为两大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特征与本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

“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特征与本质”研究课题由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承担。从研究的内容来看,该研究课题将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二方面的内容:理论研究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特征”这一部分。关于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主要以世界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转移为线索,分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轨迹和规律。在史学研究领域提出的“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转移说”,将作为分析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逻辑。在一定意义上说,昔日的高等教育中心就是今天高等教育强国的“代名词”,研究课题的前期成果也将围绕着这一思路展开。实证方面的研究将围绕七个国家进行案例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凝练,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为保证七个国家的切入点相对一致,并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课题将从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科技和文化之间关系、高等教育法律和政策、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在人类发展指数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等几个纬度进行分析,用可比较的、有一定公认度的统计数据说话,目的是为建立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中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研究。基于该研究课题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交混的复杂性,课题研究将立足于高等教育运行发展的基本规律,灵活运用历史分析、国际比较、现实考察和理论抽象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对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特征与目标体系等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深度剖析,以求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适宜的背景和条件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得以达到的基础和前提。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学飞教授共同承担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研究。该研究课题将从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人力资源状况与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高等教育强国、经济发展和教育财政能力与高等教育强国、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与高等教育强国。通过考察人力资源现状,构建多维度、系统全面的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和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人力资源存量和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和基本判断;研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主要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进行比较并对其差距进行分析;分析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旨在建立一个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比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上的差距,找出应对策略;通过考察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条件;最后,还将以高等教育强国(比如美国)和与中国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比如印度和俄罗斯)为案例,研究并比较其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学术自由制度和相应的政策条件,并期望提出对我国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强国的制度变革和有关政策的建议。

三、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采取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实践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高等教育选择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既要在相对微观的层面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一一对应地选择和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也要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选择和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路径。在“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中,共预设了九大研究课题开展“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一:教育理念创新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高等教育的中心发生了两次重大转移,在每次转移的过程中,无不得益于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便是大学理念的演变史。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就面临着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教育学院刘献君教授共同负责承担的“教育理念创新”的研究课题,将通过对教育理念的基本理论、教育理念的创新、若干发达国家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理念、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探讨,尝试提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体系。

教育理念的基本理论研究将重点探讨现实意义上的理念,哲学意义上的概念更多地是学理层面的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更侧重于实践层面,亦国家层面的理念;对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二者关系的研究,将既考察历史,又立足现状,既面向国际,又立足国内,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通过对若干高等教育强国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探讨这一过程中国家出台的主要高等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取向、代表性的人物及其高等教育思想,归纳各个国家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并探讨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示;在对若干高等教育强国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将关注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探讨一流大学成功的内在逻辑;通过对百年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演变发展过程的分析,着重探讨我国教育理念的现状,分析未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对高等教育理念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基本方向,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系。

(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二: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高等教育既面临内部压力,需要从数量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更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竞争与挑战。入世以来,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强劲势头进入我国市场,我国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人才竞争的全面挑战。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带来了压力,也提供了机遇。可以说,21世纪是各国高等教育全球合作与竞争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及其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课题。为此,“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了“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研究课题,从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相应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该研究课题由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卢铁城和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谢安邦教授共同牵头负责。

该研究课题将在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背景之下,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与国家改革开放战略之间的关系,将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什么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是怎样的?如何评估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如何评估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自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如何?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是一种什么关系?建设一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对于高等教育强国有着怎样的意义?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何种意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提升国家竞争力之间是何种关系?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构成了该研究课题的理论研究部分。

除理论研究外,本课题还将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全面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现状,总结其在实践中形成的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分析其成功的经验;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和归国服务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竞争力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深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办学的现状,重点选择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医药高等教育为研究个案,分析孔子学院和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评估其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所作出的贡献;还将对世界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国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数据和文本分析,揭示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模式。

通过以上的理论研究、实践分析、比较研究,本课题将围绕着如何利用国际环境与资源,如何营造有利的制度、体制与机制环境等方面,系统论述在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提出相应的战略、策略、措施与改革建议。

(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三: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制度改革与创新始终是许多国家政府与大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例如,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和1992年的《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指导英国高等教育体系完成了由“二元制”到“一元制”的转变,实施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又如,日本90年代初开始的战后第三次大学改革导入了大学评价制度,实行了大学教师任期制,实施了“国立大学法人化”,对日本大学制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以制度与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为重要内容。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在大学改革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制度改革、制度创新是关键与核心。因此,我国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基础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是最为核心的条件之一。 鉴于此,“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了“体制与机制”这一研究课题,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建华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研究。

该研究课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将以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构建为核心主要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相关性,并以相关性研究为基础,重点探讨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几个核心命题,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体制与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微观层面上,以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为核心,主要探讨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相关性研究为基础,重点探讨现代大学制度的几个核心命题,即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机制、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财务体制与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等问题。

该研究课题作为一项应用性基础研究,案例分析与比较是重要的工具。在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层面,将主要选取部分高等教育强国为案例,深入分析这些国家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的详细情况,以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参照系。在微观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层面上,将主要选取部分高等教育强国的一流大学为案例,深入地分析这些一流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并以此为我国高校内部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提供借鉴。在案例研究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将在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中选取部分代表性院校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以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及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充分肯定这一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结构问题,如: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问题、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问题、社会需求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周期性、滞后性等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大学、政府、市场之间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眼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审视和分析,找出制约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素。为此,在“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项目中预设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研究课题,由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教授牵头负责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将着重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必需的“结构优化”问题,以“质量、水平提升”为核心,探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之道。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分析;高等教育结构的个案研究;社会系统发展预测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目标体系;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原则与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结构的调适与优化政策。该研究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在研究选题方面,结构是制约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结构优化不仅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应有之义,也是诸多改革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将其作为研究课题的根本问题,直接体现了研究课题的高标准、高要求与高难度。

在研究视角方面,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各项以高等教育为根本对象的研究工作,都应该具备“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该研究课题将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高度出发,将高等教育结构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从整体上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考察。

在研究的时间跨度方面,目前已有的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成果或者系统性较强,但年代久远,缺乏对当前情况的适切分析,或者针对当前问题集中于短期研究,缺少纵向规律的研究和把握。该研究课题将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诸多内外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因素,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适机制。

(五)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五: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鲜明地提出了两大战略目标: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教育龙头的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要实现高等教育“质”的飞跃,还需要紧紧抓住“质量与水平”这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相比世界其他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仍然明显偏低。因此,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的研究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项目中,由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安富教授和长江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家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的研究项目“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将对这一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该研究课题将以“质量和水平”为主线,通过系统分析过去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立足高等学校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关系;研究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和全面提升的办学关系;研究与“质量和水平提升”密切相关的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师发展与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大学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等主要问题。

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回答人们关心的“如何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如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是什么”等重大问题,从而提出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的战略以及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从整体上来看,该研究课题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采用解释型研究以分析原因,采用规范型研究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力求得到一些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六)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六:建设高水平大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1.35%提高到2.5%。胡锦涛主席进一步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我国提出的用10多年的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不同于其他创新型国家建设道路的战略选择,其中快速拥有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覆盖科学技术前沿、鼓励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大学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有效的政策选择。“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中预设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课题,就是力图探讨高水平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策略,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整体发展。该研究课题由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教授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孙禹教授共同牵头负责。

该研究课题将重点研究高水平大学主要规定性和评价体系;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投资体制;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选择。研究的目标是:在总结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经验、发现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困难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2020年以前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持续建设方案,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支持。

由于该研究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的政策研究课题,因此,在研究中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政策分析法、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在运用政策分析法时,将在了解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功能特性的基础上,全面认识该政策的目标、手段、工具和类型,以此作为正确分析与预测的基础;对现行政策进行有效性评价,了解目前实行的政策取得了多少成效,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在哪些领域失灵等,为预测下阶段可能的政策措施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

本科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心,在全国7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中,除少数是研究型大学外,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本科院校。从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各地区和各行各业都建立起的一支高水平、懂技术的人才队伍,没有地方本科院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类院校。在实践中如何去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是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目前大多数有关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只停留在一般的宏观层面上,很少深入微观层次上的实际问题。因此,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深入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课程、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教授牵头承担的研究课题,将以不同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案例,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该研究课题主要从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出发,通过案例研究,从学校内部的视角系统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分析国外同类大学的办学经验,找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资借鉴的启示,梳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展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以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最后,通过区域案例研究,构建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

该研究的特点与创新之处在于,在全面、系统地提升理论认识的基础上,从一般研究向院校研究过渡;从注重理论研究趋向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发展,更加强调研究的实际价值和研究结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如何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地方本科院校新体系,在实践上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类型,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缺失等相关问题,为面向地方的院校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发展模式;在理论上也有利于充实和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八: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各行各业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如何,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大局。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在我国正处在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的历史起点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背景下,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新的历史任务,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战略思考,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探索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教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智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的研究课题,召集了近20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将共同研究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

该研究课题将把高等职业教育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高度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维度、社会区域维度、时代精神维度和文化担当纬度,从而不断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视野。该研究课题将在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视野下立足本土,既聚焦现实,又面向未来。研究课题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过程设计既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分析,又注意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新阶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展开逻辑性和实现性相结合的战略性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为平台,结合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大历史转变和历史使命,揭示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策略,努力突破传统观念束缚,以开放的视野和新思路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对策。

该研究课题将充分利用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这个平台,收集全国各地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还将利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的平台,收集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的有关资料和数据,把握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最新动态和主要研究内容,为最终的研究成果提供参考。

(九)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九: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

在我国正在加快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在建设和谐社会、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同时明确提出在全国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之一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这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强国这样的战略问题,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是其中的核心关键内容。因此,如何从中国长远发展和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也是“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研究课题由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和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共同牵头负责研究。

该研究课题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根据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精神开展研究,力争在以四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第一,在厘清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职责与权限问题上取得突破,研究提出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高等教育为主的制度的对策和建议。该研究课题将在深入研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职责和权限划分等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第二,在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问题上取得突破,研究提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和建设区域性大学群的战略思路。该研究课题将研究美国加州、欧洲、日本大东京地区、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做强高等教育历程、经验及其由弱变强的路径,借鉴其经验,研究提出推进高等教育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战略举措。

第三,在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上取得突破,研究提出未来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框架。该研究课题将在深入分析省一级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内涵、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中长期目标以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角度,谋划和设计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选择、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

第四,在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战略举措方面上取得突破,研究提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政策体系。该研究课题将在深入研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结束语

2008年12月19日,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科学谋划未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目标新要求上来。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对我们的研究项目来说是一件备受鼓舞的事情,也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项目领导小组希望各研究课题负责人抓紧工作,精心组织研究,尽早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能够及时拓展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在相关期刊和媒体上发表有关文章和论文。

(执笔:髙晓杰)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