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

中期研究情况综述

项目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强音。
为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认真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方向及奋斗目标,集中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切实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为加速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初正式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

从下发立项通知,到课题立项,再到课题研究的开展,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在此期间,在项目研究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对研究工作都非常重视,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扎实、深入地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制定了合理可行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研究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现就研究课题开展以来的一些基本情况向各课题组成员予以通报:

一、“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启动以来的简单回顾

“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于2008年2月发布后,在全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反响,课题申报非常踊跃。截至4月末,学会秘书处收到课题申请书143项。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并经会长办公会讨论通过,批准12项研究课题正式立项。这些课题将重点回答“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现有基础能不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同志亲自出任研究项目的顾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同志任组长。该研究项目共涉及专题负责人及子课题负责人近百名,参与院校150多所,研究人员1500多名,研究队伍庞大;同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高教学会对研究项目投入600万元的研究经费。这些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各项课题研究中都是史无前例的。研究项目还被批准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

2008年6月1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近40多名校长和专家以及教育部社科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报刊社、江苏省教育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领导参加了本次开题会。在开题报告会上,集中研究了课题实施的相关问题,对课题研究框架、重点、课题组织形式及子课题负责人等问题形成了初步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会员长陈至立莅临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开题以后,各研究课题组也纷纷组织开题,项目办公室对所有研究课题的开题情况进行了跟踪。根据项目办公室掌握的情况,开题报告会之后,大部分研究课题都多次组织课题组研究人员进行研讨,集中学习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领会研究意图,加深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结合开题报告会上评审专家的意见,对核心概念进行了反复的研讨,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逐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研究目标、厘清了研究思路,从而奠定了课题研究的思想基础。

二、“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开展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各研究课题组围绕各自的研究重点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各研究课题组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认识逐步统一,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达成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提出是比较科学和必要的,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意义非常重大。

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强大、振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还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抑或“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无一不是在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无一不是在强调教育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今天,人们已普遍深刻地认识和体悟到: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30年的能量积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重要关键时刻。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有强大的高等教育来支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新使命。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是要更自觉、更主动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整体规划。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是仅仅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还应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等国家利益上来考虑。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从战略的维度审时度势作出前瞻性的战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大家一致认为,高等教育的研究必须要领先决策半步之遥,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把它视为一个研究课题,更应该将其作为重大战略思想的转型来研究。

(二)研究的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加强
如上所述,“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参与人员达200多人,许多研究课题都是多校联合、多学科参与,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团队。研究课题的负责人都来自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教育科研任务非常繁重,其中绝大多数还担任行政领导职务。但在研究课题立项之后,几乎所有的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迅速组织研究团队启动了课题研究,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定了研究计划。

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克服了协调过程中带来的困难,尽力发挥研究团队各自的研究专长,分配和落实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的研究任务,充分体现了优势互补的活力和效益。为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有所创新,许多课题组还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密切追踪和研究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新动态、新思路、新战略,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新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汲取新营养,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制工作的新进展。同时,发挥研究团队各自所在的区域优势,开展了大规模的实地调研和访谈。

还有一些课题负责人,充分发挥自己行政领导的职能,将研究课题同所在的省、市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区域高等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并将课题研究列为所在省、市的重大攻关课题,给予了配套经费的支持,调动了有关高校研究人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总之,“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项目研究的开展,是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团队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它不仅拓宽了项目研究的视野,也丰富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式。

(三)研究的阶段性特点逐渐凸显

此次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因此大部分研究课题都能够紧紧抓住“强”字做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特点尤为突出:

1.注重研究文献的梳理和信息的收集

本次课题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文献的梳理和信息的收集。

文献研究是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对于纷繁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对于进一步开展课题创新研究是必要的。因此,大部分研究课题组给与了高度重视,在确定研究重点的同时,也开始了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仍在进行中。在文献收集的方法上,主要有三种:第一,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和相关文献数据库,广泛收集各类中外文研究文献。第二,利用国际互联网,直接收集所需要的第一手相关资料,获得对有关研究问题的直接认识。第三,利用国外关系,获取相关研究资料。许多课题组成员请在国外访学留学的老师、朋友和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在国外查阅有关资料。通过文献的收集和研究工作,课题组逐渐厘清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明确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对研究工作要达到的目的做到了心中有数。从目前项目办公室掌握的情况看,许多文献综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在文献梳理的同时,一些研究课题组还非常重视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建立了相关研究的数据库。“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组分别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建立了大约2000万字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数据库,并形成了若干篇有价值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做强地方本科院校”课题组,走访了国内十几所地方本科院校,实地考察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特色、发展等情况,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一手材料。同时,课题组还对5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校园网上的“学院简介”、“学校概况”、“历史延革”、“发展规划”、“办学定位”等栏目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了解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层次、规模、类型与布局,以及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存在的问题,形成了有关方面的数据库。

2.从实然到应然,注重比较研究

本研究不是纯学术研究,要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然出发,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放眼未来,从全球化、国际化视野出发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一些研究课题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开展了国际比较研究,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数据,如“质量与水平”研究课题组、“理念创新”研究课题组、“背景与条件”研究课题组、“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课题组、“内涵与特征”研究课题组、“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等。由厦门大学等单位承担的“内涵与特征”研究课题,收集了102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数据,初步分析了处于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不同阶段的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建立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质量与水平”课题组建立了41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分年度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的数据库。

在国际比较的同时,一些研究课题还非常重视国内高校之间的比较研究。如“做强地方本科院校”课题组,非常注重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之间的比较。不局限于对单个院校的研究,强调从全局出发进行研究,即把国内同类院校都作为课题的比较对象,探索共性与差异。

3.注重专家访谈,直面主要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各界专家对于高等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质量与水平”研究课题组派出调研组,利用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机会对参加会议的34名专家进行了个别访谈,并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在此学习的6位高校领导进行了小组访谈,形成了访谈调研报告。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高校不同群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看法和评价,“教育理念创新”研究课题组,走访包括国内外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涂又光在内的学者、大学领导40余人。“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课题组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珠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增强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些访谈,对于了解各界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看法和建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开展问卷调查,注重数据分析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高校不同群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看法和评价,“质量与水平”研究课题,开展了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在102所高校发放了问卷,分985、非985的211,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四类。高校分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三类人群。每所高校教师50、管理人员30,学生100。社会各行业300个单位,每个单位5份。共计发放问卷19860份,高校已经回收73所,回收率71.5%。数据全部录入完毕。社会各界人士问卷已回收120个单位,其他单位正在回收之中。目前,问卷数据库基本建设完成。

其他研究课题组也从不同研究角度,开展了大量问卷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5.拓宽研究视野,注重多学科研究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涉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和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对于课题研究的创新和深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课题组都采取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力求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背景与条件”研究课题组从经济、制度和高等教育自身建设三方面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条件。在研究中运用实证的方法考察了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力争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指数,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战略;考察了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进行总体和强国案例的国际比较,分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条件;以高等教育强国和与中国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为案例,研究并比较其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学术自由制度和相应的政策条件,以期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制度变革和政策建议。

“优化结构”研究课题引入协同学的原理,由实证研究挖掘、聚类而归纳出各种因素之间纵横关系的协同状态以及度量的尺度,进而基于协同学分析,确定主宰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序变量,以及制度、市场、学校三种动力的非线性作用关系,建立协同动力学模型,奠定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协同论的基础,为布局结构优化建立一个参考准则与度量尺度,为布局结构优化与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6.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政策研究

研究是为了从学理上弄清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如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更是为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因此,大部分研究课题都关注了相关政策的研究,从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出发,并与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相结合,为政府将来出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为政策实施提供建议咨询。

“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非常关注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做到了边研究边推广,努力提高和扩大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应用效益和政策影响力。他们所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对区域高等教育规划的制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值得关注

1.在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在2009年10月召开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各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围绕中期研究成果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在“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命题的研究中,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对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和基本特征的理解都离不开对高等教育功能和属性的再理解;在研究中,应该让高等教育强国这样一个宏大叙事回归到高等教育规律的解读上来。

关于“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命题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呼唤着高等教育的崛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从更高更宽视域透析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功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建设”。

在研究我国“能不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代表“背景与条件”课题组围绕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问题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中国要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第一步要做的是,必须使得高等教育经费的相应比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采取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实践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高等教育选择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项目研究所预设的九大路径在理论上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些突破。

“教育理念创新”课题组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土在报告中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确立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为微观层面的个性化办学理念提供宏观指导;同时,还应在继承与批判中创新高等教育理念。

“体制与机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在演讲中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正确认识学术权力,还学术权力以学术;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民主办学,教授治学;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优化结构”课题组负责人、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教授在报告中从制度分析的视角阐述了制度变迁对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的影响。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核心内容在于转变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制度、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质量与水平”课题组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安富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确立标准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前提;找准问题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突破口;制度创新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关键;学科建设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基础;教学改革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核心;文化建设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源泉。

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阎光才教授代表“扩大开放”课题组在报告中指出: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开放的宏观政策与制度;利用我国经济崛起的优势,提升我国教育贸易服务水平;建立与完善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袁本涛教授代表“建设高水平大学”课题组在报告中用翔实的数据阐述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未来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实施的建议。

“做强地方本科院校”负责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教授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做强地方本科院校,而做强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包括“区域定位、层级定位、能级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等。。

“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题组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李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做强高职教育的持续过程。做强高职教育一是强化类型、强调特色,二是强化功能、强调内涵。

“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课题组负责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教授,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教授分别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构建与国家主体功能趋向适应的区域高等教育的视角,提出了集群化区域发展新模式等新的理论观点。

总之,虽然各研究课题组得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还只是初步的,但在研究中通过点的突破,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为下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阶段性学术研究成果

据项目办公室的粗略统计,目前己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达200多篇,一些研究文章还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这些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调动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及社会各界开展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积极性。与此同时,一些专题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还被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所采纳和吸收。目前,项目办公室正在整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文集》(暂定名),拟于今年内出版。

四、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课题研究的中期检查已告一段落。虽然项目研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还应进一步明确和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加强深度研究,从经验性、资料性研究转向针对性和思想性研究。目前的课题研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得较好,但缺乏进一步的研究与提升,在研究探索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和观点方面需要下更多更大的功夫。

2.科学规划未来研究,研究成果要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本课题的研究是今后比较长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性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对新的发展趋势及未来预测的研究在高度上、广度上和深度上都还不够。

3.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行政决策的关系。学术研究首要的是学术性与学术水平;学术研究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学术研究应努力为行政决策服务,但学术研究应不同于行政决策;学术研究要求真、务实,力戒空话、大话;学术研究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

4.加强协调与整合,密切合作,保证整体推进与提升。项目研究在设计之初,为了充分调动各方研究力量,几乎每个研究专题都汇集了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员参与,实现了三种研究人员的汇合,推动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但是,这种研究团队的构建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也出现了一些协调和沟通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各个研究课题与整体研究项目之间的关系,研究课题与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参与研究课题各有关单位之间的关系,参与研究课题有关负责人、研究人员之间的关系。各课题组及其各个子课题在研究的全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协调与整合,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成果都要注意处理好上述关系,保证整体推进与提升,最终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性很强的课题研究报告。

(执笔人:谢桂华、高晓杰)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