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王 冬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是以“适应社会、服务经济”为办学宗旨的。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定位不准,偏离轨道。从外部原因来看,与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的“人才高消费热”和鄙视一线技术工人的错误观念有着直接关系;从内部原因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自身利益,片面地认为发展就要“大牌子”、“高层次”,这种认识上和实践中的错误,无论是对企业、学生、高职院校自身的长远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如何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和结构已成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的高技能人才。

“订单式”培养模式由于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成为高职院校实现其社会功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采取的可行性方案之一。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即新生在入学时就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书”,学校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内容,订单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与学校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格毕业生直接按协议就业的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更加突出职业特点,使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岗位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用人单位“下订单”,学校按订单培养学生,这种模式使一度冷落的职业教育重新焕发生机。日前,来自部分省市人才市场的统计数字显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要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一些热门专业毕业生甚至有多家用人单位争夺。这种现象产生的现实原因之一是由于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因此用人单位不愿在培训上投入太大,更希望招聘的员工拿来就用,用了就行,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个体的人生价值。

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而且可以极大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企业的高技能岗位虚位以待和大批学生求职无门的矛盾,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那么,高职院校如何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呢?

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确立优势专业和合作单位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大原则就是需求优先,即“以需定产”,这也是今天高职院校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高职院校只有面向市场,进入市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才会有生机与活力,社会需求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定位要科学准确,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不能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高职毕业生可以升本科,读研究生,但这不应该成为主流。高职教育要固守自己的培养目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很重要的是企业要直接参与培养过程。高职院校必须依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定人;依据岗位需求定规模;依据岗位需求定合作伙伴;依据岗位需求定培养方向;依据岗位需求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依据岗位需求定师资配备;依据岗位需求定毕业生去向;依据岗位需求定文化素养要求,等等。

订市场需求这个最大“买单”,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准市场设专业。为此,要搞好市场调研,加强理论研究,为学科专业设置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坚持以就业为先导的原则,使专业设置充分反映市场人才的供求变化,可以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组成由就业中心管理人员、专职教师组成的调研组,运用调查问卷、访谈、书面材料分析等多种市场调研方法,走访当地的工商局、行业协会、企业、相关专业的同类院校等,广泛搜集社会用人单位意见,进行科学的论证,设置符合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专业,这是“订单”培养模式推进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切实研究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发掘师资、教学设备等的潜力,大胆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另外,还要优先选择那些能为学校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和指导教师等在内的各种必要支撑的企业为合作伙伴,这样可以为新的、不断变化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课程的、师资的、实训基地的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建设保障,使院校的软硬件建设有一个能够应对市场条件下学科专业建设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校企双方明确人才培养“订单”的具体内容,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书》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有利,但对谁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订单作为一种契约,实际上体现着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和追求,这种共同利益和追求是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因此,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校企双方密切合作,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并根据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成长规律,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从企业来讲,为了保证获得合格的技术人才,他们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这也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从学校来说,瞄准了企业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方面的调整,以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企业的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而且是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订单培养计划。学校在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让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有利于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企业必须与订单班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用人单位是否承诺百分之百就业呢?根据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应该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即入学初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在毕业之时同样面临企业的再次选择。之所以采取此种方案,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具有可塑性、能动性,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学习效果可能会有差异性。二是缺乏竞争机制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全盘接收订单班的毕业生,客观上讲,就等于让学生进入了就业的保险箱,学生可能会失去进取的积极性和动力,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用人质量。对于视人才为市场竞争制胜之关箭的用人单位而言也缺少公平性。至于订单班的就业比例,可以在90%左右较为合理。为了避免贫困学生上不起学,企业可以承诺,为他们提供学费、住宿费、生活补贴、半工半读期间的工资。更重要的是,订单班学生毕业后的若干年内必须为该公司效力(具体时间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协商)。同样,对参加订单培训的学生来说,学习期间半工半读应该有收入,在为企业付出了有效劳动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企业用人的需求规格可以与多家企业签订单。校企双方应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协商订单的具体内容,并且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可以进行微调。同时要举行仪式,正式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书》。协议一经签订,校企双方必须履行承诺,以确保“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

根据调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存在的用人风险是学生毕业之时分出去,两三个月就下岗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素质跟不上,只讲谋生不讲成才,学生即使订了单,如果不注重提升自身对企业的适应能力,一样会下岗。订单班学生将来要成为企业的员工,学校应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选拔权利。在学生入学之初,企业和学院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宣传,向学生全面介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和企业的全面情况、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企业派出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有意愿参加订单班学习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多种形式的笔试和面试,如通过专业量表测试、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法综合考核学生的素质,学院要协助选拔工作的进行。同时学院力邀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进行全程监督,可协议建立相应的一套制度进行管理。

四、制订适合“订单”要求的教学计划和建设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

部分高职院校之所以能够与用人单位订下用人协议,毕业生能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所提供的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有值得信赖的素质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数量和不同规格的需求,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功的内功、真功。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在订学校的质量信度,订学校的金字招牌,是学校创造品牌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表明,部分高职院校、专业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培养的人才有质量特色保证。在办学主体上,坚持学院与用人单位互动互补。高职院校必须直接面对企业的需求,立足岗位形成技能教学体系。

1. 重视订单班的教学计划修订和课程开发。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定向定岗培养,因岗施教。岗位的最大需求就是能力需求,或者叫技能需求。有了适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就有了订单教育的质量,就有了订单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对于岗位来说,它的技能需求是多方面的。既不能采取完全的实用主义态度,也不能不分主次,贪多求全。人力资源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一个岗位都有一种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能需求。订单教育就是要确立核心技能,突出核心技能的教育、培养和提高,把核心技能教学放在中心地位、主体地位。然后,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其他非核心技能,比如,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相关能力的培训,相关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包括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总之,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分解和组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其中必须强化实践性教学,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实践教学时间和内容约占总体教学时间的35-40%。

在教材选用与编写方面,学院可以委派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到用人单位考察该企业所需员工的岗位需求,与该企业技术人员、工程师一起,选定合适的教材,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共同编写订单班教材。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其主导产品、服务项目创新之时,对订单班学生以模块课程的形式进行及时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讲专业、讲技能,又讲企业文化、员工人文素质要求,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品质。

2.在师资配置上,做到学院与用人单位师源共享。特别是企业可以选派技术专家有目的地走进课堂,进行岗位技能的模块教学,有效弥补学院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学院也可选拔部分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习或者直接到企业顶岗工作,在实际业务活动中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从而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校企双方各有师资的资源优势,能够做到互动互补,形成利益共同体,携手培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订单班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除了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之外,还可以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开展现场教学,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也要突破讲授法一
统课堂的局面,多选择脑力激荡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学会学习等综合能力,缩小学生素质和社会用人单位人才标准的差距。

4.加强订单班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代表了我国高职教育在当今的一个发展方向,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深化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解决学生就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常规的教学管理过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冲击。在订单班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方案上,学院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其中,制定诸如教学计划、日常教学管理、相关系部科室的职责和协调、学生管理实施细则等有效方案,真正创造一套行之有效的订单教学管理模式。

五、建立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订单班的实践教学

订单班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核心之一。为此,一方面,重视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建设与优化使用,可采用开放型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需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合作单位参观、实训,学校赋予学生“双重身份”,在校学习期间是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是员工,使学生的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结合。

六、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形成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任何一个有效的系统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反馈机制,学院应重视对订单班毕业生的在职追踪,建立专门机构负责跟踪调查毕业生,总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和赞许的成功经验,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发现毕业生就业后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
面的问题,及时调整在校生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面临技工荒的危机,原因固然很多,但与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中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准确、市场定位模糊的问题密切相关。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由订单带动就业,由就业带动招生,学院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日益增强。由此看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纠偏矫枉、正本清源之意,它解决的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深层定位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口。它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产品”实施公司化管理、项目化教学,正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一样,从一开始的每个环节都精雕细琢,最后以独特完美的风格征服市场。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办学导向、定位要求、质量标准、培养规则、个性需求,但它首先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程度,就是人们对这一先进职业教育思想的掌握程度、发挥程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会促使高职院校树立品牌意识,让用人单位知道用什么样的人找什么样的学校,从而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何丽波.“订单教育”打造紧缺新蓝领 牵手宁波制造添活力

[J].职教论坛,2004,(10)

[2]高艳,荆静,高丙云.高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