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柔性培养机制的探讨

曹京生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院校招收的学生入学后按预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进入人才培养流程。直到毕业,学生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0因此有人把这种培养模式比喻成“产品”的制造过程(作为一个产品,就其本身而言,并不需要什么选择),最后以学生能否毕业来判别“产品”是否合格。该模式过去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曾经为用人单位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及,学校招收到的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生源除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有职高、中技、中专毕业生等,学生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如果我们不对原有的教学模式作根本性的改造,将再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最近几年,不少高校已经改变了以往按专业招生的办法,而改由按专业方向或以系为单位来进行招生,学生进校一、二年后再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此举受到了考生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吸引了不少考生到这些院校学习深造。但因种种原因,此项改革在高职院校却很少见到报道。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更应进行此项改革,方能适应高职院校专业繁多、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特点。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设想。

1.关于柔性职业人才培训机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学分制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学分制的关键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课程,以及什么时间学习该课程,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灵活编排教学计划。这要求教学计划应具有某种“柔性”,其实在工业产品制造业早就出现了所谓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是为了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着眼于解决中、小批量生产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质量差等

一系列问题而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柔性制造系统在机械加工方面获得了成功。那么作为生产人才这个特殊“产品”的培训机制,为什么不能是“柔性”的呢?事实上,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也更加追求“专门化(”指一些具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也意味着人才市场的需求向着“小批量”、“专门化”的方向发展,也就要求我们的培养机制具有某种类似于柔性制造系统中的“柔性”。

构造职业人才柔性培养机制,最终目标是学校要充分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在所学课程、专业上的选择要求。问题的关键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能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发展成才的积极性。这无疑对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实施的配置都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

2.构造专业建设与发展平台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数目随着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如果这些专业从教学计划到实验设施都相互独立,办学成本无疑将大大增加。实际上我们可以将众多的专业划分成若干个专业方向,如果为每一个专业方向建一个专业平台,再在专业平台的基础上开发新的专业,不仅可以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更加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下面笔者以我院机电系所属专业教学计划总体改革方案为例,对构造职业人才柔性培养机制提出一些建议。机电系目前拥有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及应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机电工程,加上正在筹备建设的工业自动化共五个专业。每个专业开设大约!"门课程。仔细研究五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发现大约有#"门基础课及$门专业基础课内容相同,授课学时也比较接近,大部分课程可在三个学期内完成。如果#$门课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加上公共的实验设施,则可构造一个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进行相关专业的建设,则可降低各个专业运行成本,同时也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及选修相关课程提供广阔的空间。图1为机电系专业建设的总体框图。

3.高职院校柔性培养机制的特点

3.1专业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广的选择空间

由于有了专业建设与发展平台,报考我院机电系各专业的学生可以有以下选择机会:

(1)学生进校时可以不按具体的专业编班,进校一年后学生可以有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2)学生可以在机电系所属专业中,任选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除了专业平台的17门课可以免修外,第二专业与第一专业的相同的专业课课程也可以免修。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第二专业的毕业证书。

(3)学生选择自己的主修专业后,机电系其它专业的课程均可以作为选修课程。但考虑到目前学院教室等设施的限制,每位学生每学期只能选择一、二门选修课,等条件成熟时可逐渐放开。

(4)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年限,何时修满某专业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专业和选修课程的选择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就业。现在各高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学生去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必定能够最先感受到人才市场的各种需求变化,所以学生的专业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会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如果我们的培养机制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则可以说这个机制具有了“柔性”。一个具有柔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必将使学校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能力。

3.2学生的选择将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由于学生有了选择权且可以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显然,一部分课程将成为热门,而另一部分课程将因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或者教师的学识水平较低而无人问津,这无疑对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一股推动力,同时也会促使任课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学生入学一年后的专业方向选择,同样也会对学校专业的设置及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们依据,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3.3专业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成本的下降

由于多个专业方向的班级使用公用的专业平台,而平台内的课程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授课计划,更加便于考核标准的统一,从而使考教分离成为可能。因此,专业平台的建设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平台内的课程为多个专业所共用,因此可以制作统一的课件&或教案’,为使用平台的班级和教师所共享,省去大量的重复劳动,同时也可使办公成本大幅下降。

4.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要让学生充分行使选择权,学校必须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以机电系为例:如果每年只招一、两个班,学生的选择权将受到很大限制,办学成本也会因此而上升;如果每年招收三、四个班级,学生就可以享受到比较大的选择权,办学成本将会大幅下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各个专业具有共同专业平台,可以进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是办学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并进行优化配置。

目前我院机电系招生规模每年都在四个班级以上&包括职高、中技、中专毕业生’,招生规模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因此该方案已经具备了实施的条件。&该方案实施后,机电系各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留校一年继续攻读第二专业,因此学院将获得一批潜在生源,限于篇幅,这里不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

5.结束语

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上只是笔者对机电系专业建设与改革总体方案的一些设想。要想让这些设想变为现实,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不懈地努力,同时也非常希望领导和各位同行对此方案提出宝贵意见。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