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职教育“灰领”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从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人才危机说起

毛丽君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正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中心的路径快速发展。义乌经历24年的发展历程,目前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在未来发展中,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国际性的商贸城市,必需依赖以现代技术、高新技术支撑的制造业。若要切实推进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注重管理、技术、人才、资金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创新。这一切的变革和创新最终依靠于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集知识性、技能性于一体被称作“灰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一、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灰领”人才危机

义乌的人才优势主要是在长期的“鸡毛换糖”传统和改革开放后的商贸实践中培育出的大批民间经商人才。但随着小商品市场和整个义乌经济日益国际化,知识废旧率和更新率显著加快,制造业“灰领”人才其现有素质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总量结构失衡。近年来,关于高技能人才短缺的话题不断成为媒体议论的热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义乌市每年需要增加各类技工约20万人左右,而全市所有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仅为5万—6万人。当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比重较低,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3%,与发达国家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在50%以上的情况相比,有很大差距。技能劳动者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我国高级工以上包括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1%,与发达国家高技能劳动者比例一般为30%的情况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队伍老化断层。“灰领”人才年龄老化、技术断层的趋势日益凸现。传统行业原有的熟练性技师和高级技师多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职工,年龄普遍偏大。

义乌对全市3012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正处于年龄趋于老化、青黄不接的局面。据统计,45.78%的技师年龄集中在36-45岁,41.79%的高级技师年龄集中在46-60岁,表明随着技术等级的提升其年龄集中段由36-45岁上升为46-60岁。与此不同的是,低年龄段的高级技师和技师人数明显少于高年龄段人数,每一技术等级工人的年龄分布人数呈现倒金字塔的形状,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后继乏人,有的已出现断档。与技工短缺的现实相对应的是,义乌目前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产业工人的素质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事故发生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文化素质滞后。义务全市的技术工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63%,高中、中专、职高和技校毕业的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9.28%,初中以下占34.09%。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就全国来看,职业技工学校数量由1996年的367所减少到2001年298所,到2004年其数量继续减少到192所。去年,义乌市有1300名职校生。今年,仅义乌市城镇职校就有900名毕业生参加高职招生考试“,灰领”人才供给总量性矛盾突出。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制造业“灰领”人才上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实践能力培养力方面都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致使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时“灰领”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作为“灰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现行高职教育体系的脱节、滞后很大程度上是造成目前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人才总量性与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实现WTO背景下义乌市制造企业上档次、产品创名牌、产业树特色、经营出国门、快速融入国际市场,高职教育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教育“灰领”人才培养机制缺陷

“市场先发,商贸主导”的义乌经济对高职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目前义乌甚至是类似地区的高职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不足。

1.人才培养机制相互脱离

(1)专业上的脱离。一方面大量的属于三产的专业数目多,很多新颖专业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开发。另一方面专业设置的内容脱离了产业结构演变,导致就业难。

(2)层次上的脱离。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上升导致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上移。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很少,更没有研究生层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3)区域性的脱离。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对象的地方性特征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应与地方经济的特色结合起来。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而乡镇企业、农村地区以及西部地区人才倍缺,导致产业发展与人才对接错位。

2.校企合作机制不规范

(1)合作环境不健康。多方办学,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到处存在。高等职业教育沟通衔接体系尚未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中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沟通与衔接仍未具体落实,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等与衔接的框架有待于进一步规划。

(2)合作组织不健全。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合作组织机构形式化,例如董事会制度只在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试行,没有推广;专业指导分析委员会个别高职院校有,没有普及;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组织中,仍然是以政府的指导为主,缺乏企业广泛参与等等。

(3)合作途径不完善。产学合作在资金问题、政策问题、机制问题等方面受阻。在合作途径上,属于低层面合作,合作途径不完善,过于形式化;企业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功效不高和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歪曲而消极对待,对高职院校的主动性产生了影响。

三、高职教育“灰领”人才培养机制优化

现代经济的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义乌国际化的进程中,高职教育也应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1.创新教学体制,优化人才培养

(1)改善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义乌经济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小商品市场是核心,国际性商贸城市是目标。因此,义乌高职教育应紧密围绕义乌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坚持“依托市场,服务市场”的高职培养模式。

(2)调整课程模式。“灰领”作为高级技术型人才,具有不同于白领和蓝领的独特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要根据“灰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设计、开发课程,强调职业能力系统的完整性和复合性,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职业岗位技术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

(3)充实师资队伍。广开师资引进渠道,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水平的教师来充实高职师资队伍,同时突出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一重点,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如义乌工商学院为了使学院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物流工作和向更高层次发展,结合各门课程的内容,聘请相关物流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真正实施大社会环境下的校内外师资共享。

(4)建设实训基地。本着以校内为主,企业为辅,校企结合的原则,积极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养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践基地。在义乌,有针织、袜业、饰品、拉链、工艺品、文化用品、化妆品、小五金、玩具、毛纺、织带等几十家行业协会,可根据对相关企业的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等的了解,通过行业协会,加强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共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依靠企业大力开展“定单”培养,促进学生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2.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对接

(1)组建合作组织机构。一是成立所有高职院校的最高管理机构———主管委员会,积极协调各高职院校之间的有关事务。二是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加强企业、专家与高职院校良性互动,建立稳定紧密的技术协作关系。三是创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着重对本行业的就业需求进行职业分析和预测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参与审议专业设置和调整方案,并指导专业建设和改革等。

(2)打造合作基地平台。企业派出高级工程师、技师等参与建设;高职院校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人员与企业共同建设;政府创设机会让学校与企业联合,并用法律政策的方式给予优惠,支持发展;学生则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把它作为创业的平台。

(3)引进深层合作途径。第一,企业从资金、技术、人员方面与高职院校加强交流合作。第二,企业与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首先校办企业,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发挥科技优势,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其次校企联合教育,明确分工,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等;再次企业办教育,通过资金投入配合学校引进高质量的实践型教师,其中理论和实践教学目标、计划等由企业负责制定,分别由学校和企业交替执行,并由企业进行监督和检验等等。

参考文献:

[1]管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

[2]程宜康.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9.

[3]史士本.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3,6.

[4]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3.

[5]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