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的规模与质量研究

李国祥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虽然本质上不是经济活动,高职高专院校也不是营利企业,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经济功能,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职高专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要在劳动力市场中参加竞争,其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必然要得到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规模、经济效益与教学质量这三者关系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基础与核心、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力求达到规模、效益与质量在适度原则上的统一。只有在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在提高管理质量和师生质量的保障下,高职高专院校才能真正持久地提高办学效益。

一、适度规模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基础

一个学校的办学规模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学校是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更谈不上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办学规模是影响教育成本高低,进而影响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一个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问题。所谓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因生产规模的变动而引起自身内部收益的上升;反之,则是规模不经济。在生产中要力求适度规模,即要求使规模收益增加,至少不减少。学校不同于企业,是非营利单位,是以教育成本大小和资源利用率来衡量收益的。适度规模是我们追求的规模效益目标。学校规模不能过小,过小会使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浪费,使效率降低;规模也不能过大,过大会使成本过高,出现规模不经济。

由此可见,有一定的规模不一定有较好的效益,只有适度规模,才是良好效益的基础。一个学校规模是否适度,与平均投入量是联系在一起的。投入总量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投入量(A)是不随产出而变动的投入量,包括固定资产、行政管理费、职工工资福利等;第二部分投入量(B)是随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投入量,包括教师超工作量报酬、兼课教师讲课费和一部分行政管理支出。平均投入量是投入总量与产出量之比,使平均投入量达到最低时的办学规模,就是适度规模。一般来说,在产出量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投入量(A)是一个常量,即使一个学生不招,也是不可减少的。但投入量(A)会随着产出量的增加而递减,当产出量增加到一定限度后,平均投入量就会递减。由此可见,学校要充分发挥投入量(A)的作用,在投入量(A)不变的情况下要争取更大的产出,即使在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也要通过增加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任务来达到适度规模。只有在适度规模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平均成本的降低才是显著的,否则就不显著。据有关部门计算,我国高校的适度规模平均大约为4000人左右。当学校规模低于4000人时,通过扩大规模而产生的平均成本的降低是较明显的;而高于4000人,进一步扩大规模而产生的平均成本的降低并不明显。

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规模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历史(品牌)、行业背景、办学体制、专业、师资、环境等因素,但从在校生的数量来看,以上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生虽然有多有少,但平均学生规模还是维持在4000人左右,这就验证了有关部门的计算。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高职高专院校要扩大办学规模,大幅度提高在校生的数量,即在校生超过5000-6000人以后,只靠利用各种客观因素的投入与增长,一般不能同步地提高效益,因为办学成本也在同步提高。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的各种主观因素,如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师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沟通与社会、媒体、市场联系的渠道等,一句话,以质量占稳市场,以质量取得经济效益。

二、提高质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保证质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生命,是其效益的核心,不顾质量的教育活动是谈不上效益的,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要取得良好的效益,最根本的保证是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达到数量(规模)与质量(管理质量、师资质量、学生质量等)的有机统一。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像其他教育一样有两种发展形式:数量型(外延型)和效益型(内涵型)。数量型发展指在经济大发展时期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增加新校数量,扩大高校的总体规模。效益型发展指高校通过内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挖掘潜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办学效益。目前,我们应该坚持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两种形式并举的发展战略来发展高职高专教育。

1.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内部的教育管理体制。要真正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管理质量,首先必须全面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所谓管理体制,即履行管理职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包括教育管理机制、隶属关系、管理法规、管理人员等主要内容。由于每个学校情况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可采取不同的形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贯彻以下原则:

第一,统筹的原则。学校要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的设置、机构编制、基建设备、经费预算等,进行统筹安排;第二,归口管理原则。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归口管理全校的教育事业。管理机构的级别与人员编制,要能够保证归口管理的落实,为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打下基础;第三,质量与效益、活力相统一的原则。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教育体制既要能提高质量,又要充满活力,调动学校各部门支持和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使教育管理适应学校和社会的需要。

2.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教育管理是建立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高职高专院校要处理好学校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学科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育设备和办学经费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校和社会需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办学中的教务、人事、设备、财务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服务。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目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所谓目标,就是争取达到的未来期望状况。高职高专教育目标,可有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是战略发展目标;第二个层次是策略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实施目标,又称指标性目标。加强目标管理,就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把工作任务转化为行动目标,把责任和权利落实到每个具体部门或管理者个人身上,努力实现学校和教育部门提出的各项目标。第二,加强劳动管理,降低人员经费开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教职工与学生之比为1∶3.3,师生之比为1∶1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日本高校的师生比为1∶12;前苏联为1∶15;美国为1∶17。为了加强劳动管理,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简机构,裁减多余人员,降低人员经费开支;二是改革劳动分配制度,积极创新计酬形式,实行收益与效绩挂钩,奖优罚劣;三是调整各种人员比例,使高职高专院校内部人员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第三,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要搞好财务的计划管理和成本核算,努力增收节支、开源节流。

3.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师生的素质,是全面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根本和重要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师生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能力、体质等多个面,是开展高职高专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加强素质教育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当务之急。首先,思想道德素质是师生素质的核心;其次,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师生素质的主要内容;最后,身心素质是师生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高职高专院校只要在办学实践中真正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切实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正确理解和处理数量(规模)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就能进一步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全面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柯森.高校内部管理改革[J].北京,高教参考,1999(4).

[2]夏向东.如何创办特色学校[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2(2).

[3]沈金荣.国外教育概论[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4]普通高校教育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

[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年鉴[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