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的规模与质量研究

吴兴伟
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高专内部的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的内部组织系统及其构建的原则与功能规定,涉及到机构设置、责职分工、权力分配及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重要且具体的方面。研究高职高专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深化高职高专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发展。

一、高职高专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转换管理机制。转换管理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合理引进市场机制、竞争机制。高职高专院校要与社会、市场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实行开放式管理,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时,要在学校内部建立起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手段。二是建立起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要实施战略管理,决策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职责分明,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要采取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避免长官意志和主观臆断。

2.调整管理机构。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是顺利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首先,学校要调整校、系结构,建立起以系为办学主体的管理体制,增强中层的办学自主权和活力。其次,要根据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理与经营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和划分开教学、科研、校办产业、后勤服务、党政管理等不同系列的职能和运行机制,建立起不同的管理模式。另外,要根据科学、精简、高效、合理的原则,精简机构,压缩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按照管理职能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对职能相近、业务交叉的管理机构进行撤、并调整,在管理干部调整和配备上要考虑整体优化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保证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3.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是高职高专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的根本保证。管理制度从大的方面看,包括人事、分配、住房、医疗、保险等内容,其中每一项又包括若干具体内容。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一是要加强和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定编、定岗、考核、统计、信息等,这些既是深化改革的内容,又是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必不可少的工作。二是要建立和健全与改革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

4.改进管理方法。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是顺利实现管理目标的必要手段。改进管理方法,一是要实行目标管理,改变过去只注重过程,不注重效果的过程管理模式,通过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层层分解和落实目标,并实行严格考核,既能增强活力,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又可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对不同单位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后勤服务、党政管理等不同单位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改变单一的行政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管理效率。三是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如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思想教育方法和法律手段等,针对不同对象、特点、场合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灵活运用,各取所长,保证预期效果的实现。

二、高职高专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1.建立了以编制管理为核心的自我调控机制。各高职高专院校按照“总量控制,微观放权,规范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坚持“三定一考核”(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考核评估),对教师编制与学校总编制、机关管理人员编制与学校事业编制及师生比进行了合理规范。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进行精简人员,精简、调整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实行目标管理。从实行的情况看,普遍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后内设机构由原来的35个减少到17个,减少了51.4%;中层干部由原来的58人减少到实际在岗的26人,减少了55.2%。

2.建立了以聘任合同制为主体的竞争用人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各高职高专院校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开展了全员聘任。逐渐淡化行政职级,干部岗位在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竞选述职、群众评议、组织考核。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推进干部和工作人员岗位交流,优化校内人力资源配置,促进校内人员合理流动,各高职高专院校通过设立诸如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奖、教书育人奖等各种奖项,激励了教师。

3.建立了以“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为原则的分配机制。各高职高专院校根据“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了工资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组成,津贴与岗位、级别及所承担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的分配方式。在此基础上,各院校普遍采取了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使教师的收入高于学校职工的平均收入。同时,对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学术带头人等实行特殊补贴。

4.转变了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各高职高专院校按照“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精干、高效”的后勤行政管理“小机关”,纳入学校行政序列编制,对外代表学校行使行政职能;将后勤服务实体组建成半企业化或企业化的服务中心。同时将靠拨款制驱动的后勤运行机制转变为靠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已将后勤实体成建制地剥离,并逐步向后勤社会化推进。

三、高职高专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1.思想观念转变不彻底。部分院校还没有积极主动地深化改革,有的仍在等待观望,有的只有计划却行动迟缓,归结起来,实际就是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此,除应加强学习、宣传、教育,提高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工对深化改革的认识外,主管部门还应加强监督、检查,并严格考核。

2.管理体制转换不到位。目前仍有许多院校还没有真正做到实行民主管理,而靠的是行政决定的方式。这样做的结果是,广大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或者由于领导决策失误给工作造成损失,群众意见大,给改革带来阻碍。实行民主管理是深化高职高专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各院校必须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工作,通过教代会、校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并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这样既可避免领导决策的失误,也可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3.机构精简不坚决。有的院校精简机构、精简人员不坚决、不彻底,机构撤了又设,人员减了又增,有的甚至越减越多,尤其是机关管理人员多、中层干部多,工作效率低,群众意见大。对此,必须严格定编,加大精简、压缩机构和人员的力度,对精简下来的管理人员具备条件的可使其返回教学岗位。

4.激励措施难落实。许多院校由于资金短缺,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给分配制度的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造成了人才流失、教师队伍和职工队伍不稳定的局面。主要原因是,高职高专院校普遍自身造血功能差,加上国家财政拨款有限。因此,目前对于分配制度改革中的经费问题,建议由国家、地方政府、院(校)分级承担,以国家、地方政府增加投入为主。

5.后勤社会化难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缓慢,这是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仍是学校办社会,有的是形式上的剥离,实质上还是学校包办。对此,除学校自身要加快改革步伐外,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并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