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运作的思路和实践

李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

2003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利用学校地处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优势,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8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一行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视察,对学校坚持产学合作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我们概括为:高起点,零距离,深层次,双战略。就是说,校企合作在思路上要站得高,看得远,从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出发将双方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升到科教兴市的层面上沟通并统筹;在运作上要重心低、可操作,从企业的直接需求出发,授权于作业层面直接接触和开展工作学校与企业直接融合;在融合中要讲绩效,讲深化从实际效果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学校和企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在发展中要讲长效讲互惠,从双向利益出发,学校和企业成为战略伙伴。具体而言,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校企合作运作的着眼点———校企联盟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思路,明确要求贯彻两个“第一”: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同时又提出,当前上海教育要进一步想清楚、看明白两个“如何”:一是上海教育如何推动和支撑上海新一轮发展;二是上海教育如何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加快自身的发展。这两个“如何”,一方面指出了上海教育和上海新一轮发展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对上海高校各自的发展定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把校企合作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回应“两个如何”的重要举措,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和支撑上海新一轮发展,同时加快学校自身的发展。

第一,科教兴市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战略。战略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战略集成”,系统的有效集成是总体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的有效路径。科教兴市是一个引导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那么,只有将部门、产业、行业以及企业、事业战略“聚焦”和“集成”到科教兴市的高度,才能借助全社会科教兴市的强大合力理顺体制,形成机制,打通路径。科教兴市决不单单是科技、教育部门的事,而要成为全市各行各业的共同事业和自觉行动,成为一种文化意识。这就需要围绕“兴”字,做发展文章:经济目标聚焦,科教资源整合,人力资源开发,公共平台构建,体制机制创新,法制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战略要落实到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面去;科技发展战略要落实到提高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实施技术跨越式发展上面去;教育战略要落实到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上面去。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集成才有共同语言,只有集成才有项目开发,集成正是校企合作的着眼点。

第二,发展观念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基础。在上海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中,学校的定位和发展必须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服务企业需求服务上海,通过发展服务能级发展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学校的一方面军作用,体现学校的特色价值,拥有学校的一席之地。无论是办学观念还是办学实践的转变,最终都要以增长观念和发展观念的转变为前提,其核心是转变行政高关注、财政高投入来支撑学校高增长的传统观念,树立校企合作、校社联携、国际交流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新观念。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学校的发展模式由资源型向效益型转化,由投资型向集资型转化,由松散型向集团型转化,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由社会边缘型向社会中心型转化。

第三,品牌特色是学校和企业联接的桥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作为地处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一所工科学校,我们的品牌特色是地域上校企融为一体;办学上产学研构成一体;人才上校企链为一体,校企共同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工程背景的其他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动脑又能动手、掌握一定现代科学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具有国际化行业标准的企业适需人才。学校品牌特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过程,面对加工区内众多现代、跨国、又相对封闭的高技术企业,学校目前的科研力量、科研成果进入企业的空间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地确立学校的产学研定位:以产学合作教育为主、产学合作研发为辅;利用区位优势,构筑校企相互介入的开放式教育、协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中高端技术人才,逐步以产学合作教育带动产学合作研发,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企合作运作的结合点———校企联合共建教育发展的载体

校企合作的成效在于产学双方的积极性。企业集团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形成产学合作教育的社会网络;学校的积极组织和探索,形成产学合作教育的主体力量;企业和高校的主要领导主动抓校企合作项目,直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第一,学校层面,着力建设“相互作用大学”(Interactive University)。学校整体是校企合作的基本载体,它与企业、社会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成为企业的支撑机构。“相互作用大学”具有鲜明的办学特点:一是学校的行政领导人和教师确立了“以他方为中心”的新观念,克服了仅仅考虑学校的需要与利益的旧观念,概而言之,学校的一切事务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二是历任校长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社区的问题,从而使学校成为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所在地区和企业广泛的联系之中;三是学校与社区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联合解决当地的具体问题或全局性重大问题,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能级提升等;四是学校制定了周密的明确的与社区及企业相互作用的战略,发动各级部门具体实施和实践探索,使校企合作和校社联携成为学校承袭的传统。

第二,院系层面,创造多种形式推进全面融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搭台”:一是社会搭台,产学唱戏,院系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共建稳定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熟悉工程环境、了解企业文化和导向就业准入的条件,目前各院系已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专业教师工作室,企业共建实验室,以企业合作项目组合,引进企业研发中心,教学科研并举,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目前校内已有%个企业研发中心、3个企业共建实验室;通过中外合作、中中合作组建国际和校企联办二级学院,深入探索学校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以及就业准入标准的结合,目前已有3个企业冠名的合作二级学院。二是专业搭台,工学结合,院系根据企业的需要参与企业的市场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并反馈到教学中,以行业标准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及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就业创业导向、师资培养导向。三是中介搭台,培学相融,院系通过行业协会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国际接轨,将注册制度、认证制度的标准纳入教学,组织企业人员进入课堂教学;建立1+X的多证书制度,使学生通过获取多种职业证书的职业见习活动,提高创业就业实力;校实训中心全天候向社会开放,为合作企业、浦东新区企业培训员工,积极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运用行业标准教学的能力;引进企业培训机构,使学生直接感受和接受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的熏陶,目前已有!个企业培训中心进驻学校。四是项目搭台,研学相辅,院系以技术合作为切入口,以技术应用科研为特色,使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近几年来学校共承担技术应用科研项目200余项,承接的技术合同项目达250余项,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承接合作项目,根据技术合作项目开展教学,有效地提高了科研效率,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水平和效果。

第三,运作层面,倡导“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这是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基本理念。一是将“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作为一种发展教育和加强教育与社会企业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使教育部门、产业部门、政府和就业部门更进一步认识到,“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提高生产和竞争实力的一种策略。二是将学术领导、企业主管、政府领导和从事这项事业的专门人员聚集起来,共同支持和促进“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解决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职业选择难度加大,如何使受教育者掌握职业技能、学会生存与工作。三是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使学校的工作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有效地培养现代经济竞争所需要的训练有素的人才,使学生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职业技能,为进入职业市场作好准备,以便顺利地走向社会,完成向生产行业的过渡’并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经济效益。四是具体操作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我校以工学交替为主模式,职业技能鉴定为补充形式,预就业为拓展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校企合作运作的落脚点———校企联袂拓展就业创业的渠道

校企合作最直接的效益就是人力资源,首选和优选毕业生是校企合作协议的必要条款。“合格加特色”的毕业生以及通畅的就业渠道,既是企业的需求,也是学校的一贯追求。

第一,校企共同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学校历来把学生就业率、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作为办学的重要指标。一是在管理体制上,学校组建了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使生源进口和出口相互协调,互相促进,注重把市场热点、企业人力资源买点、学生的能力亮点有效地结合起来。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广泛深入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使学校及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设定人才规格,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招生计划,确保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在运行机制上,学校每年定期利用“企业老总沙龙”、“学校教育发展理事会”、“校友会”等形式,召开高职学生就业研讨会,邀请政府、企业、职介所等机构的成员来我校共同研讨就业问题;每季度利用“企业劳动人事经理联谊会”等形式召开企业人事部门经理研讨会,了解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多种途径,学校对所培养的高职人才有了清晰准确的定位。要使学生能够胜任一个职位,适应一群岗位,必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所办专业上注重扬长避短,把专业知识与个人发展、企业发展、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施适销对路的精品教育。

第二,校企共同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一是以菜单式或自主点名授课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就业市场的形势和趋势,以及各企业的用人观念、员工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和自信心,在就业择业时从容应对。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岗位,最多只能解决一个学生就业的问题,而一个好的理念则解决一批学生的就业问题。二是组织由各大知名企业的总经理、人事经理和职业咨询师等组成的讲师团,定期到学校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把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要求以简报、刊物的形式发给毕业生,使学生了解行业要求,接受就业的首要条件是具有能吃苦、能守信、能钻研的良好品质的观念。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听讲座的在校生达5000多人次。三是上门推介。学校明确,就业工作是举校体制,全校动员,二级管理三级运行。全校教职工不辞辛苦,跑市场了解社会就业的热点、走企业上门推销毕业生。2003年,学校对全校毕业生平均推荐工作岗位2次以上,并对每一个应聘岗位都先过滤,再反馈给学生,保证就业信息的准确和及时,使学生与用人单位及早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相互“订单”,实现高职生的充分就业。

第三,校企共同实施市场化运作,规模推进学生就业。一是在全市高校中率先将人才中介机构、职介所引入校内,为学生直接服务。这些机构每年为学校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校就业岗位的20%以上。而且,每年向学校提供工作岗位的企事业单位平均的更新率要达50%左右。这样做的效果相当有效,学校44%学生就业单位是在校内提供推荐落实并正式签约的。二是定期举行校园招聘会。2003年共举办了4场校园专业招聘会,最近一次校园招聘会由学校与东方人才有限公司JOBSDB合作联手举办,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在招商、管理和招聘专业人员方面的优势和经验,结果有200余家企业、人才中介机构、职业介绍所进场设摊,其中16家人才中介机构提供了70%以上的进场单位。招聘岗位达到近4000个,其中70%以上是合资独资企业、国有大型企业,如贝尔、阿尔卡特、亚洲纸业、西门子、宝钢、中石化、中外运、地铁营运有限公司、光明乳业、上广电等。招聘现场即有400余名同学达成初步录用意向。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