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何平和
作者单位: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一、问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涉及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就业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高职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兴起于最近十年,而校企合作的实践也还在起步阶段,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一个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因此,对高职院校而言,如何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在双赢诚信、融通及制度的前提下,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久机制,是高职院校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迫切问题

本文在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总结,并对如何促进校企合作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在原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建立,原中等职业学校虽已有过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但都没有形成较深层次和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组建成高职院后,很多高职学院才真正步入校企合作的轨道,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尤其是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形式)主要、有6种类型。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要点为: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针对岗位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

通过“订单教育”培养各类高职人才,开创了一条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职人才的新路。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能够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运行成本;而对学校而言,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贴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人才培训的基本战略。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与不同的大中小型企业签订了委托培养协议,向企业输送不同类型的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有效就业率在80%以上,毕业生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

(二)BOT合作模式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BOT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一般是指政府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权授予项目公司行使,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具有融资能力强、自有资本需要量小、投资收益有保障等众多优点。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运用BOT融资的原理,在学校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利用类似于BOT招标方式,即通过招标选定建设单位,然后由建设单位经营,若干年限后,使用权移交给学校,使学校与企业双方受益,实现双赢。如高职院校的电子阅览室、电子工程系的实验室等,都可采用这种类似的BOT合作模式。

(三“)产学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相互合作,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体。主要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利(技术)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如某职业技术学院与一家较有实力的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就属于这一类型。两家利用各自的优势,发挥自身的特长,共同成立了等离子焊接研究所。研究所下设一所一室一厂、一题两机三型、一训一刊。一所一室一厂:就是一个研究所、一个实验室和一个制造基地;一题两机三型:就是以自动化焊接为一个主要课题,实验室投资两套自动化设备,主要研究和生产焊接工业、教学、试验三种类型的焊接设备;一训一刊:就是一个焊接培训中心和一个《等离子焊接》内部刊物。诸如以上这样等离子焊接研究所式的“产学研”一体化实体的成立和建设,即是校企合作的成果,更是校企合作的创新。

(四“)双挂牌”基地模式

所谓“双挂牌”基地,就是学院在企业建立挂牌基地,企业在学院建立挂牌基地,通过基地载体达到利益一致,实现校企双赢。“双挂牌”模式是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产教结合的一种新形式,是将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的共同利益作为结合点,实行双向合作的一个途径。在这一形式中,不仅企业和院校的培训要求都得以实现,而且还实现了资源使用的高效低耗和教学质量的优化。

(五)“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形式

该形式是指以企业名称命名,由企业发放奖品的技能竞赛。这种由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既调动了学生苦练技能的积极性,确立了自信,提高了技能;又宣传了学校,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同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

(六)企业家报告会形式

通过聘请较有影响的企业家来校讲演,或请往届已做出一定成就的毕业生现身说法,就创业、企业成长、管理等方面向学生介绍经验及做法。这些专题报告,让将要走向社会和企业的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同时,通过报告会上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帮助学生克服好高骛远、夜郎自大、眼高手低的毛病。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合作基础较差,层次浅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在原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建而成,尽管在合并建立高职院校前有的已经开始了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但都没有形成较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因此,组建成高职院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也才刚刚起步。从目前的情况看,频次较多的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如教师企业授课、企业家来校讲座等形式。

(二)合作模式及其关系缺乏稳定,多以契约性合作为主

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职业技术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还很少有利益驱动机制的股权式合作。这种“契约性”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初级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长久性。

(三)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资源在各种合作模式中尚未充分加以运用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很多地方的高职院校软、硬件资源如教师队伍、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等都具有优势和特色,但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情况来看,这些软、硬件资源还没有充分发挥和运用。

四、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解决机制问题———要找准校企双方利益共同点,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机制及管理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双方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但共赢的利益点是不尽相同的。学校追求的是办学的市场化水平和质量,是人才培养与输出的质量水平,企业追求的是收益与回报。因此职业院校为了寻求企业的长久支持,应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注重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联系。如果双方在利益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协调一致,
也将会导致合作的失败。

(二)重视过程改革———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加快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黑板上开机器”还是目前有些职业学校的做法,校企合作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及教学设备,都要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校企合作中过程管理的关键。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

1.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处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关系,把加强基础与强调应用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适应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全面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理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遵循教学内容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原则,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并根据学制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

3.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根据不同专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制定各专业实践课教学计划,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为实施工学结合打下良好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高职院校之“高”不在于层次之高,而在于学生技能之高,更在于“双师”素质之高。人才资源是学院发展的第一资源。内强素质,外引人才,建设一支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三)更新政策及观念———校企合作,政府、企业、学校要共同关注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双方的事,而且关系职业教育的方向及出路,所以也是各级政府应该关心的事。但是,现在校企合作的政策、观念等方面都还相当滞后,各方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理念相通,校企合作的大环境还需改善。

1.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要对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奖励机制。同时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使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能够充分协调。

2.企业要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现在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

3.学校要解放思想,积极主动,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校企合作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变革,目前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参考文献:

[1]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求是,2006,(5).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A).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