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再思考

刘建湘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部早在 2002 年就明确指出:“ 各类高职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上结构不尽合理、实践能力偏弱、培养渠道相对贫乏等情况尚未从根本上改观。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势必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国家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也难以实现。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生师比例不合理,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生师比大都达到20:1,有的甚至更高,达到30:1,相对于教育部规定的15:1高出了许多。

( 2)公共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失调,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新上的专业课教师紧缺。

( 3)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偏少。

( 4)专业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匮乏,“ 双师型”教师偏少。

2.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亟待提高、 教师知识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教学水平低,教学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

3.师资队伍不稳定、 师资整体流失比较严重,一些热门专业的教师引进难,流失快。

4.师资培训渠道不通畅"培训内容不切实际"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培训观念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学历层次的培训还没有开通渠道,技能培训还难以对口,国外培训还很困难。

( 2)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培训效率低下。

( 3)大多数学校的师资培训还停留在老教师与新教师的“ 传、帮、带”之中。

( 4)师资培训只注重追求数量不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只注重业务培训不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注重个体培训不注重群体建设;只注重扩大规模不注重优化结构。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成因

1. 从社会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当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既来自于社会,也来自于教育界内部,有人就认为 普通教育是一流教育,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致使高职院校社会认同度较低,没有地位。

( 2)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很难吸纳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来校任教。大部分高职院校原有的行业主管部门已不复存在或改制转体、名存实亡。致使这些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渠道不畅、投入不足。一是财政拨款基数过低;二是行业主管部门支持有限;三是融资难度大。中央政府只注重“ 211”研究型大学的投入,地方政府只关心本科院校和中小学的拨款,而高职院校则无人问津。

( 3)普通高校的扩招以及“ 入世”的影响加剧高职院校教师的流失。一方面普通高校扩招需要补充教师;另一方面由于中外在发展水平、经济待遇、科研条件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巨大落差,“ 入世”后,高职院校在人才大战和教育资源争夺战中将始终扮演失败者的角色,将加剧大批教师的流失。

( 4)师资培养、培训渠道不畅,模式单一。一方面目前我国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教育师范学院仅20 余所,每年培训的职教师资仅 2 万人左右。近年来为缓解职教师资紧缺的矛盾,在各级普通师范院校也开辟了职教师资培训项目,但仍难以满足高职院校日益增长的职教师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普通高校的继续扩招、企业用人的层次高移以及高校同社会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普通高校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缺乏积极性、政府也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和措施。

2. 从学校层面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高职院校还是弱势群体。高职院校起步迟、起点低、条件差,在普通高校中处于弱势。一是层次上处于弱势。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是专科层次的学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总是处于弱势状态。二是办学资源处于弱势。高职院校在校园面积、固定资产、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情报资料、在校生的数量和新生质量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致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地位低,觉得没有面子,总认为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学积极性不高。

( 2)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差。一是家长和学生对上高职院校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招生生源不足。二是新生流失严重。三是招生秩序混乱。致使高职院校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另外由于招生困难、办学规模小,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都只能实行单班制、个别专业甚至隔年招生,致使专业课教师教学工作量不饱和,从而不得不多头兼课,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特长不突出。

( 3)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大都由“ 三改一补”改制而成,短期内难以办出高职特色。一是高职院校的设施,大多还停留在过去中专的水平,且设备更陈旧和落后。二是对于建校不久的高职院校,原有的办学模式或办学层次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原来的成人高校或普通专科学校需要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转变;原有的中专学校需要向高等教育层次转变。

( 4)高职院校本身对师资队伍建设还不够重视。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来正值生源高峰期,大部分高职院校急功近利,只注重在校学生数量的扩张,忙于圈地、盖楼,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情报资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投入过少。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国有企业改制,大量科技管理人员在国有企业已无用武之地,去高职院校任教是他们理想的选择。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却错误的认为,高职院校已进入买方市场,引进高素质人才不是难事,这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没有考虑师资队伍的合理结构,盲目引进,对师资队伍建设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把教师当作是会上课的机器,重使用、轻培养,致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发展后劲不足。

3. 从教师自身出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高职院校新引进的部分教师本身就有鄙薄高职教育的倾向,看不起高职院校,来高职院校任教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把高职院校当作是升学考研的跳板或另谋高就的缓冲地带。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不追求知识更新、不因材施教、不参加业务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纯粹是应付了事。

( 2)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对高职的教育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清,他们的思想观念还落后于学校的升格与转型,他们的整体素质还达不到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 3)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比例很高,从企业或科研机构调入的教师比例很低。

( 4)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由于近几年来教育发展较快、高职院校教师的增长速度还跟不上在校学生的增长速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紧缺,各校都存在着助教独立承担课程、甚至独立承担主要课程的现象。教师工作超负荷,无暇顾及学习、科研和实践锻炼。

三、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首先,政府部门要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要扩大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要通过媒体和不同规格的会议,加大宣传力度,要把高职教育的有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转变人们鄙薄高职教育的思想观念,转变社会歧视高职教师的现象,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其次,高职院校要改变长期以来“ 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在学校管理中要树立以教师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营造尊师重教、为教师服务、为教师创造条件开展各项活动的氛围。

第三,教师本身必须了解和研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以及发展前景,要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转变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办学观和教学观,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自觉地在实践中学习,全面发展自己,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

(二)加大投入力度 、优化内部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要制定并实施向高职教育倾斜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国家要履行诺言,改善高职教师的生存环境、生活待遇,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保护其积极性和进取、敬业精神,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及强大的政策支持。

其次,在学校层面上,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内部结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情报资料等方面的投入,要组织开展科研活动,以课题、项目和成果、效益的回报来团结、凝聚、优化师资队伍,要以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教学、研究实践中锻炼、调整、整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第三,在教师层面上,要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一是要不断探索、更新教育思想,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教育思想和观念,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路;二是要不断学习,做到一专多能,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开设本专业课程,又能开设相关学科的选修课;三是要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加强培养、培训、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第一、拓宽培养渠道,提升培养层次,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从培养主体上来说,研究型综合大学应承担起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主要任务。研究型综合大学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同时,国家应当给予这些研究型综合大学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另外,培养层次要上扬。研究型综合大学要从创新性人才培养、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和高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标准出发,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专业化人才。

第二:高职院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轮流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改革教育观念,形成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二是完善专业素质结构,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重整教师的认知结构、革新思维方式;三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四是以提升教师对现代教学的适应性为目标,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技能训练,同时加强人文素养、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五是有关 WTO 的基本内容以及加入 WTO 对中国高职教育的影响等方面的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应根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特点和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灵活安排,可以采取以全日制中短期培训的形式,集中到高层次综合大学或指定的教育机构,接受再教育或选送优秀分子出国留学或讲学,搞合作研究。在培训层次上坚持国家对担任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的高格调、高品位、高水平的培训。

第三: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利时机,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而且熟悉本地区、本单位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另一方面,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工作;同时,还可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 外智”改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 、

(四)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要加强师德教育,明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业务上要严格考核,强化岗位、强调业绩、淡化身份,要通过专家督导、学校管理、同行互评、学生评价、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形成奖优罚劣、能上能下、重在贡献、合理流动的局面;要引导教师加强教研、教改工作;要鼓励教师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要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明确任务和要求,严格考核;同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加强专业教研室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