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和项目建设模式研究

杜亚敏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变得十分紧迫。

一、现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高职教育之所以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也面临着两个普遍的困难。第一,我国目前缺乏一个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也缺乏一个成熟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制度,使得在培养技术能力的过程中,无论在校外实践还是在校内实践,学院都要付出较高的成本;第二,由于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实习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与熟练的岗位工相提并论,在企业的实践学习环节要占用企业的设备、材料、时间和人力资源,或多或少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所以在实践中,高质量的“实习难“”实训难”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在实践中,解决上述困难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这是比较传统的,也是最方便的模式。学院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实力投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这要求学院技术培训设备先进,设施齐全,师资力量扎实,资金基础雄厚,经费来源稳定。

二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组合模式。这是比较积极的解决方法。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即引进企业在学校办车间、办工厂。学生接触的不仅仅是模拟生产,而是直接参加产品加工制造,在生产中学会生产。学校派教师担任理论部分的教学,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承担实际操作部分的教学和指导。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学校必须有土地使用权。

三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和用人单位通过协议明确相关事宜。学院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安排专门培训,用人单位为学院提供一部分培养经费。企业真正参与到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来,渗透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职业能力培养等环节;用人单位接受学生的顶岗实习,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到指定的其他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这样只限于进入订单的一部分学生,缺乏就业普遍性和就业的可选择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工学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任务越来越重;另一方面“,实习难“”实训难”的现象还可能在较长时间里存在。

二、制度创新促进开放办学,

产学研结合保证工学紧密结合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遭遇“实习难“”实训难”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阶段性障碍。为了完成“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用改革、创新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难。

(一)产学研结合是制度创新的理性选择

很多高职院校适时调整思路,结合本地区、本学院的实际情况,思新求变,充分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的机遇期,在机制上、制度上大胆探索。通过反思,发现多年来已经熟悉的“开门办学,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已经变成了局部的、有限的合作。突破传统机制,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寻找更加广阔的合作领域,实现“开放办学,服务社会,共享多赢”的大利益格局成为必然的选择。科研单位的主要优势是人才集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了解世界科技发展新动向和趋势,经常接触前沿理论,保持知识更新,研究力量雄厚,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设备更新改造有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而企业的主要优势是设施齐备,生产产品类别齐全,技术人员经验丰富,能够有效培养、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通过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开放式合作实现生产、学习、科研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集聚优势、整体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工学结合提供制度保证和实现的物质、技术条件。

(二)实践环节是制度创新的强力支撑

制度是联系理念和实践的桥梁。制度创新需要理念创新为前提,更需要实践做基础。制度创新需要在实践中实施,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作为制度创新的产物,产学研合作办学能否理想地解决工学结合,还需要实践检验;作为制度本身,产学研合作办学也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过程。

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对应的协调机构通常有合作办学董事会、合作办学联席会和产学研合作办学委员会等。它们是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核心机构,是学院与社会各行业、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的纽带。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学院的发展定方向、定政策、定规格、定方法、办实事。

1.定方向。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对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规模和速度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指导学院不断发展提高,做好做强。

2.定政策。建立科学的工作规程,以制度保证学院“发展有预见性,决策有科学性,调整有合理性”。

3.定规格。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建设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

4.定方法。引导和督促学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规划、设计工学结合的实践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用开放性保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办实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提供毕业生就业机会、委派科技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邀请能工巧匠担任学生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等多种形式支持学院的建设;并本着自愿原则,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学院建设和发展,为贫困学生提供赞助;学院与合作办学单位可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三)特点和评价

与通常的“产学结合”模式不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把与“研”的合作放在重要位置。“研”在这里有几层含义:(1)与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2)研究成果的开发推广应用;(3)用“研究”的境界观照工学结合的现状、思考未来发展走向;(4)以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新模式。

1.产学研结合办学机制的特点。(1)科研院所占比例增加,使学生实习、实训的科技含量增多;(2)大规模企业增加,使实习、实训基地的容量增加;(3)合作企业分布的行业广泛,使工学结合基地涉及的领域拓宽;(4)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增大,使工学结合基地离前沿科技更近。产学研结合使得工学结合的质量更高,形成了省市关心、社会关注、企业热心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格局。

2.评价。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而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宏观形势、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发展动向和科技前沿走向等,从方向上解决职教院校的整体发展问题,从而解决工学结合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杜绝校本位思维方式,打破闭门办学的因循守旧,破除小集团式的利益近视,防止自我感觉良好故步自封,以坚持不懈的创新把握机遇求发展。

三、以项目建设为支撑,通过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来推动工学结合

实践证明,通过合作研究开发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工学结合,无疑是最有生命力的合作方式。

(一)整合产学研多方优势,以项目建设推进工学结合

一是以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为导向,紧紧抓住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联合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优势力量,联合冲击重大攻关项目;二是深入市场调研,开发市场需求的项目,与企业共同研究开发,共同拥有知识产权。通过项目的研究开发、实验、推广、培训,加强学院与科研单位、与企业、与地方更多行业的广泛联系与合作,衍生出更深层次的合作。两个层次的开发都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直到产业化,全过程吸收学生参加。学生在参与研究时是辅助研究、开发人员,在推广、应用时,学生就成为培训师,营销师,由学生完成培训和推广应用。这样的开发过程就是学生的实际训练过程,是高质量的工学结合。

(二)学院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帮助学院共同发展

学院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派出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服务,既是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的有效途径,也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学院轮流派出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能达到三方面的效果:一是挂职老师通过实际的岗位履行职责,完成项目,同时也锻炼自己;二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技术咨询和工程设计等各种技术服务,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为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建设人才队伍。学院的服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构建了厂校结合、工学结合的基地。

(三)向社会承揽工程

学院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通过参加公开竞争承揽工程项目。不论是新建、改建还是扩建,每承揽一个工程,就增加一个实习实训基地。工程建成之时,也是工学结合实习基地建成之时。因为一个工程项目完成后,需要不断的技术服务。由此,学院通常成为企业的长期顾问。通过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援助,保持长期的合作,由开始时的技术合作扩展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全面合作。

(四)学院与地方政府加强联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院校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尽的职责。高等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要以推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合作的重要目标。学院要寻找与地方政府全面合作的载体;与地方政府、地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立广泛和紧密的联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二是资源共享,学院的实习基地设备设施也对地方开放。三是加强战略决策研究,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以项目建设推动工学结合的运行模式至少实现六项功能:一是解决企业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二是实现老师的知识价值;三是密切与政府的联系;四是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五是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六是密切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工学结合基地,有效地改变“实习难、实训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

[2]路甬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郑惠强.建资源共享机制,走技术教育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7-04-13.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