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

高职高专教育学术组工作年会综述

2009年12月27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高职高专学术组工作年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叶之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部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高晓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主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李子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高职高专学术组组长刘兰明,副组长熊仕涛、陈丽能、刘丛、赵宗尹、蔡泽寰以及学术组顾问委员、专家委员和学术委员等70余人参加。会议由高晓杰秘书长和与会的学术组组长、副组长分别主持。

会议首先由张晋峰副会长致开幕词。他对全体高职高专学术组成员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对大家在积极参与网站的各项工作,指导和帮助网站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为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

随后,由学术组组长刘兰明教授做工作总结和工作部署。他首先对高职高专学术组成立以来所做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对几年来积极支持与配合网站的各项工作,向网站编辑部提供大量所在院校改革与发展动态信息的委员进行了表扬,并对其中表现突出的代表进行了表彰,他们是: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薛威、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高玉德、福建省厦门华厦职业学院许惠邦、防灾科技学院齐福荣、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冯国平、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金辉。

总结表彰之后,会议开始专题学术交流。会议共进行了四个专题报告和一个学术报告,分别为:

1、学术组副组长熊仕涛教授专题报告: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熊仕涛教授首先提出了高职院校需要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这个问题,他认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服务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需要的师资队伍应当具有教书育人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是:高职院校数近1300所,高职在校生数860万,高职院校教师数35.5万,其中正高:1.098万 副高:9.051万。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总数不足,生师比是24.3:1,而监控标准是22:1(2)教师结构失衡: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不到10%;校外兼职教师仅1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很低(3)教师质量不高:学历水平偏低、实践经验普遍缺失、技术应用服务能力弱、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差、向高技能人才培养转型缓慢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呢?他提出了以下几种方式:1.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建设规划2.提高现有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3.通过企业引进、企业兼职、行业协会的方式方法寻求外援,加强高职教育师资力量。

2、学术组副组长陈丽能教授专题报告:高职人才培养系统运行机制探索

陈丽能教授的报告首先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

他认为高职人才的培养系统可以归结为四个基本问题要素: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人才评价、 人才基础;四要素为闭环相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人才培养需求是动因,人才培养是中心,人才评价是动力、学生个体条件是基础。目前高职人才的培养存在以下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人才评价要素比较薄弱或缺,要素之间协同性差,具体有:1、三年高职学历框架下(而非单门课程或仅从模式上解决问题)如何协同需求与培养的脱节问题; 2、人才培养问题相关要素究竟如何系统关联、如何协同、如何优化;3、人才培养系统建立与运行(有效改革)的机制与动力问题;4、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既有一个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问题,又有一个初次就业与职业发展的问题。

那么高职教育如何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陈教授认为高职人才培养系统具有相关、开放、动态等特征。围绕这些特征,他讨论了如何设置专业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他认为人才培养中有六个基本要素和三个基本问题。六个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理论、实践、模式、课程;三个基本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三个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是知识与能力(含素质)是人才培养实施结果的水平评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实施内容与形式(落脚点)。

那么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系统是如何生成的?陈教授认为人才评价是高职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及运行中的动力与机制要素;另外,他还讨论了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评价的权威性、严格性;反思了现有的高职人才评价——校内、校外不一致、严格性差、随意性强;高中前与高中后的权威性、严格性与适应性以及基于需求的高职人才评价的基本问题的解决等问题。

在理清以上问题的基础上,陈丽能教授提出了基于需求的课程改革机制构架并讨论了实践教学、模式选择、能力形成在课程中的终极地位 。最后陈教授还以毕业综合实践项目为例,说明了高职人才培养系统的具体运作。

3、学术组副组长刘丛教授专题报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

刘丛教授认为校企合作理念的实质就是“他方中心,合作共赢”。他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第一个是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以“ 校中厂,军地企业设任务”的形式,创建了校企合作办学三个新模式(1)引企入校,共建共管;(2)企业产品研发中心;(3)公司经营+教学车间。这些模式有效解决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任务不足的问题,突破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不能从事生产经营性服务功能的政策瓶颈,充分发挥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服务功能,实现了校内实训基地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二个是厂中设校,企校共管设岗位;第三个是人员互兼互聘,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使得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更加完善,为行业企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促进了教学改革取得突出成果。

4、学术组副组长赵宗尹教授专题报告——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有效实现高职教育产学结合

赵宗尹教授认为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组织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专题报告分为五个个部分:首先阐释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内涵。然后他介绍了威海职业学院按照“先进性标准、实用性功能和体系化布局”原则,以强化产学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体系化建设,构建 “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着重加强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建设,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以校内教学工厂丰富的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教学工厂,创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途径。

其次,以“产权联结”为纽带,通过“双向嵌入”,建设校内教学工厂,创新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可以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支持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产权联结、双向嵌入”形式,建立起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扩大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教学和育人功能建设 。

以校内教学工厂丰富的产品为载体,有效实现产学结合,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探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途径,赋予其个性特征,是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

再次,依托校内教学工厂,通过校企“两栖”途径,培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创新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的建设途径

最后,赵宗尹教授谈了自己的体会与建议:1.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企合作的双赢互利是做好产学结合的关键。学校方面是产学结合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校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桎梏,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伙伴,找到“产”的落脚点。走产学结合之路,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做好产学结合的保证。在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国家关于开展产学结合的政策依据并不缺乏,但缺乏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我们应该不断完善促进产学结合的政策环境,加大政府资源配置引导和支持产学结合的力度。构建面向产学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大行业和区域间的产学合作信息沟通的力度。

5、学术组组长刘兰明教授学术报告:开展院校研究,为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刘兰明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院校研究的历史溯源。当今时代高职教育发展对院校研究的呼唤和高职“区域性”与“行业性”的特殊属性对院校研究兴起的诉求。然后刘兰明教授提出了自己对高职院校研究内涵的理解,即高职教育的院校研究是以高等教育和现代管理研究及应用成果为基础,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高职院校运行中实际问题的研究,以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与决策水平,推动学校自身发展。

那么高职院校研究从哪些方面切入呢?刘兰明教授认为:院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研究、特色研究、质量管理与评估、资源管理、校企合作、学生问题、教师管理与评价、社会服务等。院校研究有利于创新高职教育研究范式、有利于高职院校科学管理、有利于高职教育内在特性形成、有利于高职面向市场依法办学。

院校研究如何实施呢?刘兰明教授认为首先要认清院校研究的功能,比如通过向政府、社会提交年度报告,公开自己运行情况,尤其是质量和学生就业情况,从而获取政府认同与支持,同时也提高自身社会认可度 。院校研究机构利用数据库一方面为政府机构、中介组织等学校外部的教学评估提供学校教学运行、人才培养等数据信息和评估方法,实现了教学评估的信息化,增强了高职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公正性,提高评估质量和效率以使这些评估组织能对学校更准确客观评价。同时院校研究机构也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评估极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院校研究改进高职院校内部评估。院校研究具体的实施策略:1.建立高职院校公共治理环境;2.服务本校,争取支持;3.扩大影响,营造氛围;4.整合资源,形成合力;5.规范研究,形成制度等。

由于这些报告贴近实际,贴近学校,因而委员们普遍感觉收获很大,要求今后一定要多召开这样的研讨会,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讨论并给大家充分的提问和讨论时间,以使研讨问题更加深入。报告会后,由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叶之红做会议总结。首先她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她认为这三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年,也是高职教育发展最快的三年。然后根据具体数据,阐释了未来十年受教育人口的变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走向的影响。接着强调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严峻形势,例举了高职教育的优势和劣势,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最后的总结中她谈到本次工作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并为未来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她希望大家很好地总结经验,继续积极参与并支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和网站学术委员会的各项工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09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31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