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
    尊敬的各位党组成员、顾海良院长、潘懋元顾问,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隆重举办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本次论坛迎来了部分国外高等教育界的同仁、全国各省市教育行政领导、高校领导、高等教育著名专家、学者和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生代表,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化传承创新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此,我代表高等教育学会,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博士生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也感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会议提供的良好服务。大家知道,今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八大前,我们举办这次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也是对党的十八大召开的一份献礼。
    下面谈三点认识。
    一、要继续办好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这一品牌活动。2001—2011年,在教育部党组的关怀下,在相关省市的支持下,在全国高等教育专家的支持和热情配合下,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积极发挥研究、咨询、中介、服务职能,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11年来,每届论坛都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学术探讨和争鸣。每一期的主题,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理论性。可以说,历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都有强烈的时代感、使命感,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带有宏观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得到国内外高教界的积极呼应,这也是11年来高教论坛持久不衰的重要原因。11年来,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以学术交流为纽带,把国内外高教届的专家学者紧紧团结在一起。11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汇集了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吸引了一大批高校领导和研究人员,实现了理论、实践、管理三支研究力量的汇合。11年来,论坛累计参加人数达3000余人,邀请了上百位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典、挪威、日本、韩国、OECD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论坛不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讨论,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也为国外同行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学术窗口。特别是从2003年增设了博士生分论坛,既培养扶持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生力量,同时也为论坛增添了新鲜活力,还为促进国际国内两方面人才的联合培养,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人文科学的国际交流,和谐世界的共建,提供了一个良好地机会。11年来,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汇集和展示了我国高教研究的许多成果,11年累计收到论文1500余篇,每年精选一部分论文集结出版,累计出版11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不仅使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思想水平得到了提升,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思想先导和理论引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科学研究脱离实际和不重视理论两种不良倾向。使高等教育研究不断开创新局面,不断达到新高度新水平,取得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客观的社会效应。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对促进世界及区域间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年来,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科研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峰会和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品牌性学术会议。我想,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十几年来,各省市、各高等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这十几年来持续不断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尤其与在座各位代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同时,我想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远清会长功不可没,在此我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再次对远清会长,对各省市、各位专家学者十几年来如一日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后,新一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继续努力办好这一重要的品牌活动,继续提高水平做好服务,使论坛长盛不衰。希望各省市、各高校、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继续给与大力支持。
    二、本次论坛的主题和选题工作。今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主题是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所以以此为主题,一是因为今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和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积极要求。二是基于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三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确立这一主题既是基于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基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往届论坛一样,本次论坛也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及博士生的大力支持。从参会人员情况来看,报名参加本届论坛的人数超过350人,大多数来自高校,尤其是来自高校中高等教育研究院所、教育研究学院以及高校科研处、教务处的管理和科研人员,还有一部分高校管理的高层代表。本次论坛已收到论文124篇。和往年一样,除了主会场,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分论坛和博士生分论坛,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深入探讨交流,开展学术争鸣,充分展示各自精彩的学术观点和学术风采,以进一步推荐大学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三、我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我对大学文化功能的认识。教育和文化具有同根性。高等教育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文化具有双向互动的密切联系。和高等教育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样,高等教育在文化建设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说大学有文化功能,实际上大学也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功能。文化功能是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它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贯穿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当中。大学文化功能的结构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五项内容:(1)文化选择。人类数千年文明史所积累的知识不可胜数。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洪流更让我们目不暇接,甚至无所适从。面对这一情况,大学必须发挥文化选择的功能,鉴别和选择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文化,把握正确的文化前进方向,真正做到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2)文化传承。通过人才培养,大学可以将古代文明的辉煌,现代文明的精粹,内化为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审美追求、科学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从而使优秀文化得到保留和传承。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教育使人类文化不断传承,人类不断进步。这也正是教育的本意所在。所以文化离开了人才培养就无从传承。(3)文化创新。科学研究是大学创新文化的主要途径,高校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推陈出新的学术氛围,思维活跃的师生,专业的研究工具,都隐喻了构成新文化的各种要素。不同子文化的交流融合,更是创新文化的重要机制,而高等教育常常处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的中心,也更能借助其优越的条件和独特的地位,在文化创新中发挥引领时代的作用。(4)文化传播。大学时文化建设的高地,具有强烈的辐射效应。作为社会文化高地,高校为建设价值体系,弘扬学术风尚,发挥了示范导向的作用。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引领社会风尚的发展方向。大学师生良好的道德风尚、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能够不断影响和辐射全社会,对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5)文化交流。高等学校国际往来频繁,为各国文化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是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交流借鉴的桥梁,是促进各类文化交融,推进世界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明延伸的重要渠道。我想,上述五项内容是一个整体。每一项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其总和可以统称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只有这五个方面的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才是切实发挥了大学的文化功能。
    2、高度重视大学课堂文化建设。在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大家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练,制度文化的健全,物质文化的提升,以及校园文化的活跃。这些是必要的,也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但是,我感觉到课堂文化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这里说的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教学的方法,以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精神气象和氛围的总和。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课堂文化建设呢?一方面,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育教学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决定质量。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里,传统的课堂教育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需要,诸如教学内容更新之后,教学方法单一,不能体现关注学生发展、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理念。在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上,还没有建立起师生平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事实上,在我们的许多课堂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起码的沟通交流,不少教师上完课就走人,根本没有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史静寰教授等主持的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研报告,曾对清华大学与美国大学教师在师生互动行为模式上的水平差异做过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清华大学在师生活动指标上明显低于美国大学。27.1%的清华学生报告说,自己的学习表现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教师的及时反馈,而美国同类院校有此看法的学生只有7%左右,我认为这种情况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更为严重。这些都说明教学改革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因此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应当在加强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团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强课堂文化建设。要抓紧教学内容更新,抓紧教学方法改革,抓紧教学评价改革,彻底改变当前一些高校昏昏欲睡的课堂文化,建立一种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充满活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文化。当然,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不是一件简单地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新型课堂文化的建立,既受传统课堂文化观念的影响,也受传统教育制度文化的制约,同时还要受传统教和学的习惯的束缚。因此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需要各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尤其需要广大师生,特别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课堂文化建设是一个低重心的建设。课堂文化建设是一种低重心的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进而才能达到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国家兴必兴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体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离不开文化建设。高教强必强文化,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大学文化建设要把课堂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在当今时代,无论从国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还是从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加强大学课堂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大学领导和老师都要把目光投向教学,心思放在教学,精力投入教学,共同建设好大学课堂文化,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加强大学文化研究,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
    关于文化建设的看法,纯属个人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祝大家在京期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收获丰硕。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