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核心理念: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理性诉求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献君
    刘献君:尊敬的主持人、各位代表,我先说两点感想,一个就是我们大家都觉得文化很重要,但是不容易引起重视。最近我在跟一些学生讨论的时候说,我们能不能站在文化的高度,遵循文化的规律,运用文化的方法,去弥补大学文化,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育人要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个感想,刚才一开始我们会长提出的课堂文化,或者美国教学文化,我就感觉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和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不一样,我们这些年重点放在治理、管理,西方重点放在教学、学习,前不久我跟一些美国学者讨论,他们美国的教育研究,80%的项目、文章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看看我们国家教育研究可能关于教学和学习的不到20%,有的可能还不到10%。这跟我们的国情有关系,几十年我们高等教育大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但情况、环境变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把高等教育这个重点逐步改到教学和学习,7月十几号,我们有分会,举办了一次国际论坛会,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的研究,400多人到会,主题很受欢迎,高等教育要重点转到学习。今天重点是提高大学核心理念,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课题的一部分,我更多的是想做点宣传或鼓动。
    文化与教育之根,理念是文化的体现。雅斯贝尔斯有一句话,“重新确立大学的核心理念是改革的首要任务”。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学首先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核心理念。接下来讲三个问题。
    一、大学核心理念构建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核心理念的重要性源于对大学的理性认识,大学首先是一个理念组织,是一个思考的社团,是一块精神原地,大学生命中潜在着一条以核心理念为基础的运行法则,它是一切大学发展的灵魂,建构核心理念对中国大学而言至关重要,大学核心理念作为一种哲学图式,应当是内在一致和合乎逻辑的,还应当是适用和恰当的。我们国家高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我归类大概有这么些问题,比如缺乏理性思考,没有形成理念意识,还有仅从国家政策、领导讲话中引出理念,罗列了一大堆理念,没有核心理念,各要素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子理念之间相互矛盾,与核心理念冲突被你,本末倒置,将子理念置于核心理念之上。
    第二,大学核心理念对改善高校同质化意义重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精神、信念、思想等方面,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别从根源上讲就是核心理念的差别啊,比如芝加哥大学建校不久就跃居世界顶尖之列,这正是由于学校创造并坚持着“大学为知识力量而生”的核心理念。由于缺乏核心理念,比如大学与政府,社会组织趋同,大学之间理念、组织制度趋同,大学内部的理念与制度建设驱动等等。
    因此,近十年来,中国大学开始形成特色意识。但主要专注于总结,很少创建,忽略了理念特色的创建。有理念层、制度层、实践层。从制度、实践层来讲,历年就有显性的、易变、不稳定的特点,所以我们创建大学特色首先要提出核心理念。
    第三,凝练大学核心理念是社会结构系统化整合的诉求。在多元社会结构中,达成社会与大学的思想共识,需要核心理念的协调与引领。如今,高等教育已成为公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需求,然而,人们的价值观与需求有着多样性和不协调性。大学若要获取合法性,发挥引领作用,社会结构越复杂多样,就越需要凝聚和理念。
    第四,核心理念是人的认识统一性的要求。赫钦斯说过,“任何时候,大学都是在统一思想指导下运作的”。人的认识具有统一性,是由于知识内在统一性的形成依赖于人的理性结构,人们认识统一性是社会力量凝聚的基础。在多个理念之间,需要把握一条清晰的主线,形成明确的核心理念,理顺大学的逻辑关系。
    二、大学核心理念的内涵。
    大学理念是分层次的,它的构成需要符合一定的认识逻辑,就是大学理念、大学核心理念和大学子理念。大学理念是指以大学为主体,从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大学教育与发展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大学核心理念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使命,依据自身发展定位、核心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凝练出来的最高目标和理想追求。大学子理念是对影响大学发展的各要素、关系、问题等方面的理性认识,是对大学核心理念的诠释与延伸。
    (一)大学理念与大学核心理念的关系。大学理念是多元、综合性概念,指向整个大学教育。核心理念是一元、包容性概念,指向具体高等院校,核心理念体现了“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大众化阶段,每所大学都是以分离的多样性形式存在的。“多”以“一”为前提,核心理念的建构正是由“多”向“一”不断合成的过程,使核心理念具有“复合统一性”特点,反过来,核心理念再由“一”向“多”分离出各种功能理念,使各层面的子理念“共在”于核心理念之中。
    (二)大学核心理念与功能性理念的关系。核心理念与功能理念互为存在的前提,从作用方式来看,核心理念所持的立场、观点等直接影响着子理念的建构方向和性质。从结构方式上看,在大学核心理念指导下,功能性理念有序的生长,二者一脉相承。在一定条件下,关键层面的功能理念也会导致核心理念的变化,影响核心理念的凝聚力。
    核心理念应辐射到大学文化、制度、管理与实践的各个方面,植入到具体办学体制、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中,延伸到高校制度层和操作层,形成学校管理理念、学科发展理念、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教师发展理念地相互促进的理念体系。
    (三)大学核心理念的特点。有四个,一,独有性。至少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易于辨识,对大学有实质性意义,展现自身特色与风格。二、针对性。只有经历从问题、理念到实践的过程框架才能是行之有效的核心理念。第三,兼容性。指在空间上具有广泛的内涵,运作基础整体效应,整个大学的理念、行动和制度体系建设都不折不扣地指向这一原点。第四,稳定性。指在时间上具有恒久的稳定性,大学理念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而变,但是核心理念仍然具有非常强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三、、大学核心理念的建构。
    (一)大学核心理念的建构应该把握的几个关系。
    1、把握大学与高深知识关系的自治性。(1)从合理定位中寻找与高深知识结合的场域。(2)核心理念要体现“类特色”。就是同类学校比如农业大学、工业大学、司法大学、地方大学,“类特色”是那些与高深知识结合方式相近的大学独特的发展方式和办学特征。第三,把握每所大学知识传播与生产关系的不同侧重点。知识有多个层次,在大学中的分布形态不同,知识的传播方式与生产特点也不一样。
    2、把握不同大学与社会关系的层次性。社会赋予了大学理念“意义性”与“社会性”向度,尽管人们可以对大学理念不都进行自主创设,但很大程度上是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确认和调整。(1)大学的社会分工不同,大学教育的类型与培养机制也是多元的。(2)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同。面对各种社会需求,每所大学都应发挥不同的优势与功能,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与核心理念。(3)大学与社会的结合方式不同,社会服务面向不同,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寻找适切的结合方式,培养特色创新人才,发挥独特的社会功能。
    3、把握人对大学理性认识的选择性。大学理念是一种主体性认知,是人们审慎思考、理性设计的产物,也是利益相关者集体意志的体现。(1)核心理念的建构依赖于人的理性选择,理性选择构成了大学核心理念的内生性基础。(2)大学核心理念以核心价值统一为基础。每个事物都有它的核心价值,每所大学也要在认识其和价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3)大学是利益相关的组织,核心理念凝聚着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理想。
    (二)多维度建构大学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可以分为分成和目标、核心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学使命、共同愿景。
    第一,从文化基因中生长特色化的核心理念。大学是文化集成的产物,不同的核心理念催生了不同的学校文化形态,形成了不同的管理风格,产生了不同的办学效果。例如,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核心理念。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理解有很大的偏差,认为教师既搞教学,又搞科研,实际上柏林大学最初不是这样,就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这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样一个理念与美国文化结合后得到了改造,发生了迁移,在斯坦福大学主要体现在“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理念中。
    第二,在认识和价值的基础上形成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信条。在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大学核心理念建构见诸于行动的方式、内容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紧紧抓住并执着追求自己的核心价值,并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从大方向、大原则中把握核心理念的立意点。像康奈尔大学从实用主义出发,提出“任何人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这一核心理念与美国社会的开放性取得了惊人的平衡。
    第三,以综合性目标确立核心理念的基本主旨。一些发展卓越大学,大多将核心理念凝聚在综合性目标上,将办学具体目标聚焦在服务对象或组织功能上,而不是关心目标如何远大。如斯坦福大学20世纪50年代的目标是“为加州富裕家庭服务的相当不错的私立大学”,到了80年代,因环境的变化将目标转变为“成为国内甚至国际上最优秀的学生服务的美国六七所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的核心理念,始终坚持大学的综合性目标——“让自由之风劲吹”。
    第四,保持大学信仰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尽管大学使命与社会需求之间经常相互纠缠,每所大学仍有责任将道德与不同的知识能量凝聚在一起,人情所应担负的具体责任,使其与自己的核心信仰保持一致,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相信,大学具有发展人的心灵与担当社会责任的双重使命,进而提出“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的核心理念,学校因此成为“美国革命的摇篮”。
    总之,大学核心理念的构建过程也是大学文化认同的过程是形成文化心理模式与行为模式的过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同层次、类型的大学所承担的任务、服务功能的类型与范围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与社会结合方式不同,应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逐步创造和形成由精神、行为、制度与环境文化构成的独特核心理念。
    谢谢大家。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