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互动研究
张茂林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信阳 464000)
    摘 要:文化是创新的源头,创新是文化的本性。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的形成过程,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积累结果。文化创新、创新文化、高校创新三者都与创新密切相关。文化创新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文化创新;创新文化;高校创新;高等教育强国

    为了便于研究,对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创新文化作出简单分类,文化分为“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创新分为“科技创新”和“人文创新”。“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人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简称。“文化创新”包括“科技文化创新”和“人文文化创新”;“创新文化”包括“创新科技文化”和“创新人文文化”。

    一、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的内涵及二者的比较
    文化是创新的源头,创新是文化的本性。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的形成过程,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积累结果。
    (一)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的内涵
    要界定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必须界定文化与创新。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古今中外关于文化的定义众多,分类也五花八门。在各种文化的定义和分类中,有三种典型观点:一是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有思想的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及其社会表现,是排除人类物质创造活动和成果而专指人类精神创造及其结果,主要包括信念、知识、文学、艺术、道德、法律和价值观等。[1]二是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2]三是认为文化主要是精神文化,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3]因此,本研究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的精神财富总和。文化可分为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也可分为科技文化、人文文化,具体表现为法律、道德、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等。
    什么是创新?从词源学角度看,《辞海》中并无“创新”一词。现代意义的创新来源于西方,熊彼得(Schumpeter,1912)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强调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德鲁克(Drucker,1985)将创新的概念推广到社会领域,提出社会创新理论;此后,出现了多种创新理论,如制度创新、国家创新等。随着创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创新在许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创新的含义也不断拓展,其理论内核意味着开拓、批判和推陈出新,意味着对前人思想的超越,对旧事物的否定与突破。[4]因此,本研究认为:创新是科研主体为满足社会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创造具有社会价值新成果的过程。[5]创新可分为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也可分为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什么是文化创新?什么是创新文化?学者们也还没有获得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创新文化指的是以创新为意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最终形成。[6]也有学者认为:文化创新,不仅是一般意义上对传统的传承和延续,而是包含了思想与观念、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7]创新文化是指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无论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还是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都需要有相应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环境。[8]根据前面关于文化与创新的涵义分析,参照上述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的定义,对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界定如下:文化创新是指人类在传承前人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创新而发展文化的过程。创新文化是包含有创新基因的人类精神财富总和,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系统。
    (二)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的比较
    根据上述分析与界定,结合创新的重要作用,对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的异同比较如下:
    

表1-1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的比较




    二、文化创新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逐步积累创新文化,才能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一)文化创新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先导
    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都是以文化创新为先导。按照史学家的划分,近代以来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顺序是:意大利(1410-1530年)→英国(1600-1750年)→法国(1650-1830年)→德国(1770-1830年)→美国(1830-目前)。[9]表面上这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地理位置转移,本质上都是文化创新中心的转移。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强国地位的确立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根源,都以文化创新为先导。最典型的例子是意大利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它以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为先导,离不开文艺复兴的文化创新和思想解放。同样,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高等教育强国地位的形成,无不以文化创新和思想解放为先导。上述五个高等教育中心,美国的时间最长,已持续180多年。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在短期内还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替代。美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这种地位,与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密切相关。这种文化环境使文化创新成为一种常态,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系统。在这种文化生态系统中,民主开放的政治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没有民主开放的政治文化,文化创新难以持续,创新文化难以形成。可见,由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对建设和保持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化创新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灵魂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是高等教育整体教学、科研、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创新起着统帅作用,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灵魂。首先,文化创新促使高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高校传播高深学问,传播高深学问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传播高深学问的方式进行。为了更好的传播高深学问、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都必须不断创新。这些创新本质上是文化创新。其次,文化创新促使高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10],高校的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新活动。高校已成为知识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现代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文化创新促进高校科研不断发展,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文化创新促使高校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展。通过文化创新的灵魂作用,高等教育系统应用自身的文化优势,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逐步发展为社会服务中心,同时也在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实力,朝着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迈进。
    (三)文化创新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关键
    高校创新能力是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运用已有资源,在实现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在科学技术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包括“自然科学”创新能力与“技术科学”创新能力。高校人文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包括“人文科学”创新能力与“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就是要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人文创新,文化创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本身就是人文创新的内容。人文科学是思想观念的源泉,社会科学主要是关于关于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合理规定的科学,其核心是关于制度的科学。如前所述,文化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不同的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没有科技观念的创新,不可能有科技创新。同时,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制度重于技术”[11]。因此,只有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才能确保科技创新和人文创新,才能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创新能力。

    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是高校通过履行教学、科研和服务职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建构创新文化的过程,是高校传承、生产与引领创新文化的过程。
    (一)高校通过教学文化创新传承创新文化
    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创新背景下,高校培养人才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要求高校在履行教学职能过程中,突出创新的主旋律,即高校要对文化传承进行选择与创新,不断进行教学文化创新,传承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从文化角度来看,高校通过教学文化创新传承创新文化,一方面,要继承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还要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特别是外国优秀文化中的创新文化因子。创新文化基因与创新文化因子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种文化能够促进高校学生个性的自由与充分发展,使其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与自我扩张意识、敏锐而广泛的求异思维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为社会带来气息清新的思想观点和文化气息,成为社会创造力的源泉。高校教学文化创新重点在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创新,不仅要开设创新学概论、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方法与技巧等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而且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这样,高校才能通过教学文化创新,传承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为提升国家创新实力提供人才支撑。
    (二)高校通过科研文化创新生产创新文化
    科学研究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洪堡时代,高校仅热衷于纯学术研究,不讲功利。当代高科技发展,一方面打破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严格界线,涌现出一批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融合的高科技领域;另一方面,高科技成果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突出的时间效益,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时间。从文化角度分析,高校的科研过程实际上是进行文化创新、生产创新文化的过程。高校创新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人文创新;既要重视科技文化,也要注重人文文化,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当前重视科技创新、忽视人文创新的环境下,高校特别需要社会批判精神。社会批判要求批判者能站在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峰巅,借助于深刻的理性、广泛而敏锐的求异思维所形成的批判精神,俯视人类社会发展,洞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误区。深刻、有见地的社会批判,源于批判者个人的素质,批判精神赖以存在的文化氛围以及超出于社会局限的条件。[12]高校通过科研生产创新文化,关键在于通过科研文化创新,形成一种勇于批判的学术精神与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三)高校通过服务文化创新引领创新文化
    高校应用高深学问直接为社会服务,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传播高深学问与研究高深学问本质上也是为社会服务,但二者是间接为社会服务。随着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的到来,高校应用高深学问直接为社会服务越来越多,服务直接化趋势不断增强,并逐步发展为社会服务中心,经常被比喻为社会的“服务站”。[13]作为社会服务站的高校,充分利用教学、科研、人才、信息等优势,不断进行服务文化创新,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扩展,服务内容丰富多样;服务逐步实体化、规范化、制度化;服务范围更为广阔。主要服务形式有:一是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人力培训等。二是科技服务,包括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指导等。三是咨询服务,包括营销策划、管理咨询、法律顾问、心理咨询等。四是信息服务,包括利用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五是装备服务,包括利用精良的装备(仪器设备)为社会提供服务等。[14]

On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a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
ZHANG Mao-l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Innovation is the essence of culture. Culture innovation is the forming process of innovation culture. Innovation culture is the accumulation result of culture innovation. Culture innovation, innovation culture and college innov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innovation. Culture innovation is the only route of building a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 Making a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culture innovation.
    Key words:Culture innovation; innovation culture; college innovation; a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

    作者简介:张茂林,男(1964——),湖北赤壁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育原理研究。
    通信地址:河南省信阳市长安路237号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邮政编码:464000;电子邮箱:bjzml20080808@126.com;联系电话:15290263756;13986028757。

注释
[1]钟林.文化的含义及其特征探微[J].学习月刊,2011(1)下半月:27-28.还可参考其它论文和著作,例如:冯辉.关于文化的分类[J].中州大学学报,2005(10):40-41.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
[3]雷文慧.文化、先进文化的涵义与价值[J].世纪桥,2004(4):39-40.
[4]何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5):29-30.
[5]张茂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以及[D].华中师范大学,2011(5):45-46.
[6]张林中.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N].光明日报,2009-09-24(010).
[7]雷喜宁.发展创新文化促进文化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8-11-15(003).
[8]金吾伦.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J].学习月刊,2000(4):6.
[9]邬大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6-10.
[10][美]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
[11]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192.
[12]邓耀彩.个人与文化:高校社会职能的两个出发点[J].高等教育研究,1995(1):27-31.
[13][美]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7.
[14]张岚.浅议大学的社会职能[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5):71-72.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