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孙照辉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大学在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取、积累、创造与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的特有能力。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中国和平崛起伟大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有效途径和必然举措。因此,大力提升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既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创新中国现代文化,也有利于提高国家科技文化创新力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强国

    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大学在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取、积累、创造与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的特有能力。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中国和平崛起伟大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有效途径和必然举措。因此,大力提升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既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创新中国现代文化,也有利于提高国家科技文化创新力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一、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外延
    大学是由大学生、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并按照一定政治规范、学术规范和行政规范相互联系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复杂性社会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政治功能、经济价值和文化作用日益凸显,大学对社会成员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的创新、教育和普及有着广阔的空间。而能否有效地填充和扩展这些潜在的空间,需要大学锤炼自身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即在继承、丰富和充实中华民族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以现代学术框架为指引来均衡学校内部学科结构、师资结构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以利于大学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大学文化包容力和创新力。
    温家宝总理在庆祝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的讲话中谈到:“一个民族只有开放才能进步,只有开放才能够海纳百川,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前人,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要眼睛盯着世界的变化,盯着世界每一项新的发明成果和新的进步,这样的学校胸怀是广阔的,这样的老师和学生胸怀也是广阔的。”[1]这充分说明了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包括了大学文化包容力,这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力是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包容是大学文化的鲜明标志、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成果,也是大学文化诞生与发展的重要成因。在当前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 大学要想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大学文化自觉就是要搞大学文化交流、大学文化对话、大学文化共处、大学文化共生、大学文化和谐和大学文化促进等。建立在大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大学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克服大学文化保守、大学文化独尊和大学文化盲目自傲,也有助于克服大学文化自卑、大学文化自弃和大学文化盲从。确立大学文化自觉和大学文化自信需要一定的大学文化基础,这种大学文化基础主要指大学文化的包容力、大学文化抗压力、大学文化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等。[2]另一方面,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还包括了大学文化创新力。大学文化创新力作为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武器,在大学参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和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的每一所大学都是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精神领地和智囊堡垒,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和道德世界的象牙塔。全球化时代,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任何大学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并谱写属于自己的清新风采、独特风格和经典风范,均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文化创新力。
    二、提升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对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中历经坎坷,经过不懈的奋斗,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站在21世纪的时代制高点,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大、十七大,并将迎来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先后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在与时代偕行的过程中,我们积极通过战略谋划和具体实践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崛起。其中,高等教育强国是指在国际比较和全球视野的观照下,实现对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于世界前列国家的一整套理念、思想、方法和途径的总称。[3]而提升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对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提升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可靠保障和核心支撑。教育作为继承、传播、整合、发展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客观上决定了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整合和文化发展将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责任主体,其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然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可靠保障和核心支撑。当前,人力资源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强国战略的核心竞争资源,国民素质已成为评估每个国家人力资源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也概莫能外。因此,大学作为我国输送优质人力资源的来源地,其若能深刻认识文化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文化中,提高大学的文化自觉,反省和修正教育价值观,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内化为大学发展的精神动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促进国民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培育更多的优质人才、拔尖人才,将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起到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
    另一方面,提升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不竭动力和基本要求。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深刻地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4]大学汇聚了众多思想自由开放、接受力强的青年学子,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渴望接受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由于其尚未形成固化的政治意识与文化思想,这也使大学生更易于接受各种传统的、现代的中国或世界各国的文化;也由于他们青春、活力、思辨性强,各种文化与思想也成为其怀疑、批判的对象。他们在对各种文化的不断怀疑、批判、反思与接受的循环往复中,激发了新的思想,创新了文化发展的内容、方式、路径,不断提升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大学作为国家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内化到其发展全过程的大学文化自然而然的推动着大学的持续发展,而青年学子在不断传承传统文化、吸收与整合现代文化基础上创新的文化又给予了大学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此同时,创新能力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文化创新是一切创新思想的灵魂,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文化创新是提高国家科技文化创新力、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
    三、提升大学文化核心竞争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有效文化路径
    有学者在总结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后总结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世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创新的“集散地”,它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内涵,而且渗透着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内外部规定性。[5]无论是从实践角度还是理论角度,本质上,高等教育强国都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开放性;二是公平性;三是具有较高社会贡献率的自主发展机制;四是大学与政府和社会之间具有可协调的生态关系。而大学文化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的功能充分促进大学逐步形成以上特征,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
    一方面大学文化的包容力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开放性,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我国现代大学文化的包容力体现在其文化自信的人文气度、文化自强的历史厚度、文化交流的国际广度和文化互动的世界宽度。现代大学一是要诚心地对待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提炼其有益的思想价值和时代价值,大力发展和繁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现代大学文化;二是要不断以学习和批判的态度对待国外的大学文化,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广泛参与世界大学文化的沟通、对话和交流,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使我国大学文化在披荆斩棘的奋斗征途上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是向全球开放的战略,其战略定位和各种战略互动不是被封闭和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的,而是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各子系统形成各种功能耦合和嵌入的关系,从而使所有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都享有充分的高等教育选择权。这种高等教育选择权不为少数人所掌握,而由拥有平等权利的全体国民共同分享,其以追求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为宗旨和目标。正是有了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世界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学习力,才使我国现代大学能够在未来的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本色、吸纳外来的光彩,从而形成了独具现代特色和东方意蕴的大学文化包容力,并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的开放性,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大学文化的创新性能够助推高校形成自律发展机制,并有效调控大学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生态关系。大学文化的创新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价值引领等四项职能来展开,并使大学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自律发展的有机体,而大学这个有机体自主和健康的有效运行,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世界,随着文化知识不断成为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创新性人才不断成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文化价值的继承与创新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品格。在大学文化生命机制的作用下,传承历史文脉、民族精神、探究普世价值、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大学文化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诉求。因此,突显中国大学文化的创新意识、体现其精神与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彰显大学学术文化的引领作用、强化大学行为文化的示范作用[6]等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文化路径。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文化、教育体制的变迁,大学文化不断通过其创新性发展来有效调控大学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生态关系,使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随着大学学术水平和文化含量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作者简介:孙照辉(1979—),女,蒙古族,黑龙江大庆人,辽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对同济大学的祝愿[N].文汇报,2007-06-14.
[2]邱柏生.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2,(1).
[3]王少媛.高教强国战略与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4]胡锦涛.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北京日报,2011-04-25.
[5]李枭鹰. 系统科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强国[J].复旦教育论坛, 2008,(6): 27.
[6]段从宇,沈毅,李增华. 文化引领:大学职能的时代溢出与应然回归[J].现代教育管理, 2012,(3): 20-24.


Enhanc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Culture and
Constructing a Higher Education Power


Abstrac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culture refers to the unique capacity of the university to acquire, accumulate, create and integrat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ile construction a higher education power is not only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great strategy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but also an effective approach and necessary measure for China’s culture toward modernization and going global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it is not o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modern culture, but also conductive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e innovation capacity for construction of a higher education power to vigorously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culture.

Key Words: University Cultur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Culture, Higher Education Power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Sun Zhaohui(1979- ), Female, Mongolian, Daqing, Helongjiang Province, Assistant Researcher, 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Mainly Focus 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作者联系方式:
电话:024-86900499 手机:13704014986 ;15041253035
电子邮箱:xiaoya071411@163.com csw208@163.com
邮寄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49号 辽宁教育研究院415室
作者简介:孙照辉(1979— ),女,黑龙江大庆人,辽宁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