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创新
武毅英
(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本文借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检视高等教育内部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首先利用生态调节机制来检测高等教育各个生态因子与其发展环境之间的互动、共生与发展状况;其次通过制度生态和结构生态的建设与创新,来提高高等教育自身系统的承载力和免疫力,进而化解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矛盾并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 制度生态 结构生态 建设
作者简介:武毅英,女,教育学博士,江苏人。厦门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经济、高等教育财政、高等教育投资政策和大学生就业问题。

    当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之时,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整个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当然不可能置身于社会发展的生态潮流之外,各种生态形式不仅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也必然会反映到高等教育系统中来。如何使高等教育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又如何使高等教育实现生态系统的均衡与优化?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理念对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是指借助以生态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来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跟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建立一种育人为本而又自然、和谐、开放的新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高等教育的生态所追求的是高等教育内部、外部主客体间相互依赖、互促互利的协同,高等教育对象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以及自然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性的拓展,强调各种教育要素输入、输出状态的动态平衡。[1]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其主体、环境、结构、功能、制度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高等学校,其中学生是中心;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指高等教育外部的社会宏观环境、高等教育内部各种不同教育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组成的中观环境、高校内部各种生态因子组成的微观环境,其中高校是中心;高等教育的输入与输出生态系统,狭义上是指招生与就业的关系,广义上则指的是高等教育自身生态系统与外部社会生态系统的交流与联系;高等教育的结构功能生态系统是指由高等教育结构所决定了的功能状态,即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的 的制度生态系统,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安排,比如该系统是学术权力还是行政权力占主导,是集权管理为主或还是分权管理为主,是开放的系统还是封闭的系统等,这种制度安排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决策行为、资源配置和办学效益,对高等教育系统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协调高等教育的各个生态因子和环境因素使之共生、协调与发展,利用生态调节机制来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承载力,着力于解决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里的矛盾和失衡,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先,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有着相似的内在机理和属性,它除了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独立性等特征外,还具有生态系统所具备的自我维持、自我调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属性。从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来看,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办学基础合理分工,各自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置,彼此相互关联,以一定的结合方式和比例关系保持均衡发展和协同进化。从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环境来看,其规模、结构、条件、制度、设施、氛围和模式等教育因子共同构成学生的学习情境,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行动又改变着现实的学校情境,影响学生自身和其他个体的身心发展。从整个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关系来看,它不断地与政治、经济、科技等环境因子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在发展中调整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需求,从外部环境不断吸收人、财、物等营养,以实现自身的再生产,同时也为外部环境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和成果,彼此之间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能量交换关系,只要这种关系是良性和持久的,就可以保持高等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是化解内部危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政治、经济及社会需求等众多力量的推动下,开始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自1999年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跃升到2011年的24.3%。在经过10多年的持续扩张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不仅走过了发达国家30年才能走完的历程,而且也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基本实现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目标。然而,当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教育转型时,由于忽视了教育生态发展规律,在谋求快速发展中却走出了一条非生态发展的道路,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生态危机:一是高等教育大发展中的结构失衡,导致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科发展不协调、人才结构性供求失衡;二是教育目标标准化、教育手段模式化和教育环境趋同化,使得学生个性被淹没、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三是高等教育定位与分类发展未能有效落实,导致单科性、多科性高校发展特色尽失,全部趋于综合化,单一性又重新取代了多样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成为世界之首,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类高校、学科专业和创新人才却凤毛麟角。虽然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历史不长,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但与自身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无关联。照此发展态势,高等教育将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自身的发展也难以持续。因此,有必要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及时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强对现行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创新。

三、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创新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主旨,一是把高等教育视为一个由各要素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让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彼此之间动态地呈现出共生与竞争、平衡与发展的状态;二是让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均衡地享受发展的同等权利,如果彼此之间协调不好,就意味着系统生态平衡的破坏;三是允许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非均衡发展,并认可和尊重这种差异性;四是大力促进系统内各要素间的良性互动,使名要素之间在人才、信息、能量、物资方面的输入、输出渠道保持顺畅。具体而言,高等教育生态亟待建设与创新的主要方面有:
    第一,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的建设与创新。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生态并不均衡,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集权管理高于分权管理。例如,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依然集高等教育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无论决策还是管理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学校仍基本缺乏自主经营、办学的权利和独立决策的权力。[2]在这种高度集权和“行政化”控制下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高等学校只是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成为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高等学校完全按照行政组织的规章行事,行政人员成为支配学校运行和发展的核心与主角,教学、科研人员则被边缘化。这种制度生态与“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现代大学理念极不相称。[3]因此,有必要理顺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优化外部制度生态环境,确立高等教育办学的主体地位,实现高等教育体制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动态平衡与协同一致;创新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尤其要在高等学校内部建立起以学术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与权力结构。
    第二,高等教育结构生态的建设与创新。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功能就必须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强对高等教育结构生态的建设。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可清晰地看到现行的高等教育结构内,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平衡、学科布局不协调、课程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对资源配置的不当。要改变这种持续恶化的结构生态,我们必须依照“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原则,科学地整合高等教育资源,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来提升高等教育的系统功能。具体而言,在区域分布上,国家要根据各个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各自的主体功能区位优势,合理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可通过建立高等教育财政补偿、扶持和转移机制,健全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等行政调控手段,尽可能地将高等资源调配、整合、引导到高等教育需要发展的地区。在类别层次上,可在扩大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基础上,调整各层次的类型与比例。比如,在专本科教育的比例分配上,可大力扶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技能型人力资源,以解决生产第一线对大量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层次类型的比例调整上,可适当增加各学历层次内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比例,以满足各类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对此类人才的实际需要。在办学形式上,要鼓励多样性、特色性和避免趋同性。在学科结构上,要强化对学科专业的宏观调控,扩大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科和专业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此外,还要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调整,使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以此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功能。

注释
①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研究课题(08QG01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AGA080340)、200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29):“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教强国之三:意义与使命”子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4).
[2] 贺祖斌,高等教育的制度生态及其优化[J].现代大学教育,2004(3).
[3] 王录德,试论新世纪我国高教行政生态平衡框架的构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Eco-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Wu Yi-ying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Abstract: The paper will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eco-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First of all ,It will use the ecolog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 to detect the interaction、symboiosis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each ecological factor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urroundings .The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system ecological and structure ecological to improve the higher education’s bearing capacity and immunity ,which will solve the conflict about the internal eco-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system ecological,structure ecological,construct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