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提升为核心 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赵宇、王寰宇、邰学群,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动态、多元、分层的时空概念,高等教育强国本质上是一个质量概念,要树立科学质量观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通过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政策法规建设,落实质量保障,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core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dynamic, multi-layered space-time concept, higher education powers in essence is a quality concept,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quality of the concept of leading pow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make the high level by teachers team, perfect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policy laws and regulations,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power construction.

关键词:质量提升;高等教育强国;科学质量观
Key Words: quality improvement; higher education powers; The scientific quality view

    高等教育强国自1999年由周远清同志提出后,逐步被政府和高校认可,现已深入人心。何谓高等教育强国,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够在先进教育理念引导下和科学教育制度保障下,通过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发展任务,有效推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并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和规律性的必然体现。
    一、质量提升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由“大”变“强”,是我们的深切期盼。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何以强调质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刘延东国务委员认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其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我国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决定着我国经济产业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决定着我国能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此同时,全世界都掀起了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浪潮,各国都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注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1]
    二、以科学质量观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动态、多元、分层的时空概念,使命定位不同、面向不同、区域性不同,标准也不同。高等教育强国本质上是一个质量概念,它描述的是一国高等教育总体的发展质量的高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树立科学质量观。
    (一)把握高等教育强国主要特征
    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学是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标志;二是一定数量的高等教育规模;三是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要建设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有世界一流大学,也要有数量众多的、具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院校;四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五是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强国,要得到世界的公认才有意义。
    (二)树立高等教育科学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活动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高等教育质量观则是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价值选择,是对于高等教育质量高低、优劣的系统看法[2],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识活动。高等教育科学质量观(以下简称“科学质量观”)应符合教育规律、反映高等教育质量本质,其内涵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科学质量观要基于过程,形成过程质量观。要从高等教育质量形成过程来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使学生在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3]。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衡量和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而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三者缺一不可。三是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学校的使命和目标是各价值需求主体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识别、认可和评价的依据。高校的使命与目标不同,其质量观也就不同。四是满足社会需求。履行国家责任、满足国家需要,是高等教育完成社会服务职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科学质量观的实质就是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努力达到社会满意。
    (三)明确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目标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树立科学质量观,还要明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可以看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质量应达到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二是高等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四是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五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三、以质量保障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内容与目标指向。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支撑性条件,没有科学合理、系统完备、运行良好的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就无从谈起。
    (一)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落实师资保障
    教师队伍质量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现在我国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已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教师没有处理好教书与育人、教学与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关系,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高校要通过深化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首先要改革教师评价制度,保障教师安守教学岗位。教师评价办法要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引导广大教师以学识渊博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二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三要引进柔性化的教师管理制度。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走上了规范管理的轨道,但过于刚性化,只注重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忽视了人本性,淡化了高校教师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和潜在价值,需要引入柔性化管理因素。四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要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要通过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和制定专门培训计划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以适应知识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并构筑相互衔接配套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引领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4]。
    (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落实体制保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评估为牵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但采用的是从上至下的评估运行机制,存在着标准统一、重质量结果、轻质量形成过程、关键性指标难以测量、高校被动迎评等问题。强化质量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要在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要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受教育者及其家庭。不同的评价主体应从自身角度出发,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实现多元评价。二要高校要完善常态的内部质量评价机制。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要求;高校自身评价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为宗旨,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校园建设的实际情况入手,制定不同发展时期教育质量评价的目标和任务,把其变成一种常态。三要成立社会中介评价机构。通过中介评价机构,从社会中立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全面、客观评价,考察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社会化、公开化和职业化。
    (三)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机制保障
    教育管理体制可为提升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只有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才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目前我国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色。首先要加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宏观管理,实施分类指导、分类认证、分级管理。发挥教育部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以制定质量标准、提供物质技术保障、控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向等,实现宏观指导、整体规划、协调服务和规范监督等职能。要完善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督机制,规范社会评估机构对大学办学绩效的评比机制。二要加强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作用,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履行对本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能,着力将质量保障的责任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自下而上层层落实,建立对关键教学环节的省级质量监控制度。三要加强高校内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教学质量认证评估机制,发挥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作用。
    (四)加快政策法规建设,落实法律保障
    目前,由于我国没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专门法规,所以开展的一些旨在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工作,缺少持续性、整体性和深入性,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往往各自为战,缺乏协调。为此,高校首先要加快章程建设,在政府不断放权的同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二是要制定并颁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以立法的形式确定高等教育外部和内部质量保障机构,明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程序和方针,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把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纳入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轨道。国家要加快制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其中,质量保障标准要根据时代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战略和质量规划,明确质量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整体上要涵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布局,不同层次与科类高等教育的设置基准、发展战略定位、服务面向、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课程体系以及质量评价标准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能指导高校内部教学保障体系建设,以此强化政府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三是高校要建立一整套质量保障政策和规章制度,采取措施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定位的质量标准,以标准为参照,细化实施工作,全面强化质量管理,确保质量提升。
    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只有切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突破历史局限和思维惯性,才能不断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强国途径。

参考文献
[1][4].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2-05-21.
[2] 吴剑平.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28-33.
[3] 刘凡丰.教育质量的概念及评价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29-33.

(赵宇,女,硕士,副研究员,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寰宇,男,硕士,助理研究员,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邰学群,男,学士,研究员,所长,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