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国际化的十个指标研究
赖铮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个高校都在探索培养国际化的有效路径。但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需要对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本文列出目前高校国际化的十个指标,希望能够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
【关键词】高校国际化,误区与对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赖铮(1966---),男,福建明溪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副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英语教育

一、前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六章关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出: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其中,“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是手段,“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是目标,“国际视野、国际规则和参与事务”是对国际化人才在理念、经验和能力方面的三个要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学飞教授列举了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同解读[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给出的定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关键词是“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与氛围”。
    台湾交通大学戴晓霞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包含:学生的国际化,招收外国学生或本国学生前往他国就读,包括长期和短期停留,前者多为了取得学位/证书,后者多属于交换或游学性质,主要在获得文化经验和语言能力;教师的国际化,包括教师的短期访问和外籍教师的征聘;课程的国际化,扩大课程的国际视野,将全球化及相关问题作为课程探讨的主题,开设关于其他文化和语言的课程;研究的国际化,透过研讨会、期刊及书籍等交换和推广研究成果。
    综合以上研究,一所高校的国际化应该体现为以下十个特征:
    1)教育理念的国际化,不仅学习西方文化,也重视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
    2)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必须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英语的国际化,必须接纳世界各国的变体英语。
    4)语种的国际化,除了普及英语,应该开设法、西班牙、德语等小语种。
    5)教学目标的国际化,学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并能够参与国际事务,这里的学生主要是指广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
    6)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包括外语和非外语类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
    7)校园文化的国际化,校园的各个角落和所有教职员工能够体现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
    8)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任何专业的课程必须体现全球化的话题和本地文化的多元特征。
    9)人才培养方案的国际化,学生必须具有跨国界学习的学分,只有参与国际交流这样才能获得文化体验。
    10)高校网站内容的国际化,中文和外语版的新闻更新必须同步,及时向外传播高校的文化信息。
    “国际化”是一个很容易让民众“欣赏”,也容易产生“误解”的词汇。由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本文综合各个高校在国际化方面的所作所为,总结出十个指标体系及发展对策,希望能够引起有关管理人士和教师的关注。
二、中国高校国际化的十个指标体系及发展对策
1. 教育理念方面:重视西方文化,也不忽视中国文化。
    过去两百年来,由于西方科技的高度发达,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西学东渐”,国人误认为“国际化”就是学习西方文化。为此,长期以来,各大出版社不遗余力的出版各种反映西方文化价值的课外阅读,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和熟悉程度往往超出老外们的想象。然而,当这些学生被老外要求用外语介绍中国五千年文明,尤其一些地域性的风土人情时,很多人无法“脱口而出”。这就是目前外语教育界讨论比较多的“失语”现象[2]
    如果说早期的外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那么,当中国地位在世界不断崛起的今天,外语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用外语进行两种文化的交流。如果中国学生不能用外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世界的文明对话可能成为单向和霸道的。如果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学生就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失去中国的文化身份[3]
    目前,以中国文化为内容,以英语为载体、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已经在语言学界、翻译界被赋予“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名称,逐渐被认可。这不同于以往被赋予贬义的“中国式英语”(Chinglish)(指受汉语习惯影响、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特点的表达方式)[4]
    目前,大多数211以上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类似《中国文化概况》的拓展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体育、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服饰、建筑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但包括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也涵盖了中国的茶、酒、戏曲、中医、武术、杂技、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的瑰宝。
    “学中外文化引领世界潮流,贯古今文明培养国际人才”,这是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的座右铭。在外语系中设立对外汉语专业,有关汉语的课程同时用中英文双语上课,让学生同时接受英汉语的教育,成为能够连接中外文化桥梁的使者,这是厦门理工学院此举的出发点和目标。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传统特色的一些思想精华,就是一个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知识。
2.研究成果的国际化:重视项目和人才的数量,更要重视国际影响力。
    唐忠(2009)指出,从结构性指标来衡量的一个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不完全等同于其国际影响的大小。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如果其教师的科研成果没有太大的国际影响,也没有产生有国际影响的校友,那么这个大学的国际影响并不一定大。 所以,“国际化人才”的真正内涵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一位学者或许外语不是非常流利,或许就根本不会说外语,也不出国,但经常有其他国家的人来访问他,来向他请教,他只是用自己的母语与来访者交流,身边还需要翻译,但他一定是做出了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学者[5]。陈景润没有国外教育的经历,其论文用中文发表在中国的学术刊物上,但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瑞思学科英语的总裁夏雨峰认为,说英语的华人数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说英语的这些华人是不是在国际上有话语权,这才是“国际竞争力”[6]
    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的高校,一般重视教师的留学国别、在国际性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各种合作项目的数量、外籍教师和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以及国际交流的频繁程度。到了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就要重视教师、学生、校友、论文、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否则,很难说这所大学培养了很多国际化人才。
3.英语的国际化:重视标准英语,也要适应变体英语。
    每一种有生命的语言都在发展,语言的活力在于推陈出新,而英语比其他语言变化更快。随着英语正在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多的英语变体(Englishes)正在形成。英语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文化承载角色的转变,它不仅是英美文化的载体,而且是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载体;二是英语的本土化趋势,出现了日本英语、香港英语、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等等,这些变化对英语测试提出了新的挑战[7]
    来自英语普及地区和国家的人士,虽然都带有比较重的家乡口音,但他们都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进行工作和生活上的交流,能够熟练地阅读和写作。相反,国内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时,过分重视语音语调,但不敢也不善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总是在意交流过程的语法错误,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目的。
    如果一个外籍人士只能听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标准汉语,无法听懂四川、陕西、福建、广东一带的普通话,那么,他将寸步难行。同理,如果只能听懂BBC和VOA等标准英语的学习者,听不懂来自日本、香港、菲律宾、新加坡和印度的英语,那么很难说他是一位国际化人才。
    为此,高校在招聘专业英语(非语言教学)教师时,建议可以招聘一些来自菲律宾、印度、日本和非洲国家的英语老师,这些老师虽然带有一些地方口音,但是只要受过正统教育,还是可以给予聘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高校,应该具有不同口音的英语教师,学生应该具有适应未来多元化英语世界的能力。
4.语种的国际化:普及大语种,开发小语种。
    外语学习不仅仅是英语,还包括小语种。大语种渐冷,小语种升温,随着与世界交流的愈加频繁,各种国际大型会议和比赛活动越来越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于我国英语教育起步早,英语基础相对都比较好,如果能够掌握第二外语的入门知识和简单的交流能力,将具有更宽阔的国际视野,在人才市场上也更具有竞争力[8]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小语种的巨大能量。所谓小语种(非通用语种)就是相对于英语以外的外语,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使用的语言,比如法语、西班牙、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德语和俄语等。
    部分选择小语种的学生及父母担心小语种的就业面问题,其实,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小语种专业对英语也提出很高的要求,一般也要达到普通高校英语本科毕业的水平,有的甚至达到英语专业的水平。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在选择小语种教师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在教授小语种的时候,能够同时教授大学英语课程。
    从就业角度看,小语种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是得天独厚,前程似锦。有人把那些日夜忙绿在各种经贸洽谈会、文艺汇演、博览会、艺术节和体育盛会里的小语种翻译比喻成为“打工贵族”,而只会英语的翻译只能成为“民工”。
5.本土教师的国际化:提高语言类教师的专业外语能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
    国际化人才决不仅仅是传统外语人才的延续,而是以外语才能为基础的,具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又具有国际视野、通晓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国际通行规则,且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也就是应当善于从国际交流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与处理事务,善于从国别比较的视野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推动事业跟随世界潮流方向发展。这些素质并不是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能够自然生成的,而需要在各个教学和工作环节中进行磨练。
    一方面,大部分外语类教师只会普通英语,不会专业英语,甚至也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一般的外语教师只能起到语言教师的作用,真正的培养任务应该要落实到广大的各种专业老师身上,因为,国际化人才不仅仅是提高口语教学,更重要是专业英语教学。
    另外一方面,目前能够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数量很少,虽然他们有些有留学经历,能够用英语教学日常交流,但是,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多年的历练。不是所有会普通话的中国人都能够上台讲课,道理是一样的。
    高校在招聘外籍口语教师方面准备了比较充分的经费和管理人员,但是,对于专业英语教师的招聘和培训需要加强力度。根据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徐子健的介绍,截止到2009年,全国有105所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仅占2.066%,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双语教学为24%。
6.本土学生的国际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要转向广大公外学生。
    21世纪是科技领航的世纪,以高端工程技术研发为主的非外语专业教师与学生必将在与外语有关的各个领域参与竞争。查建中(2008)援引战略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数据表明:跨国公司未来三年在中国需要7.5万名能在国际环境下工作的高级经理人员,而我国目前只能提供3000—4000人;在现有的160万工程师中,大约只有16万适合做外企工作,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可以到跨国公司工作[9]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是广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许多高校对公共外语教学给予很大的支持力度,这是因为,公共外语教学的改革成效影响到的所有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没有系统的外语教育,不了解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就不能成功地进行谈判、签约、建立商业联系,更不用说建立国际友谊和处理文化商业冲突。
    但是,受到“外语仅仅是一种工具,外语就是为了考试和就业”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还有很多的人士认为,大部学生既不参加研究生的英语考试,也不在外资企业工作,学习英语太浪费时间和学分。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人生又不得不参加考试。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就业,而人生又不得不就业。外语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外语素养,增加对西方文化的感受、理解和认同,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一位经过系统外语学习的人士,若干年之后也许语言交流能力归零,但外语教育给予他的外语素养会深入血液和基因。
7.校园文化的国际化:重视“大礼仪”,更要关注“微礼仪”。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人注目,但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国外旅游过程中留下的印象却经常招人非议,其中,就是因为举止行为中的“微礼仪”不到位。
    我们自称是礼仪之邦,但长久以来,我们的礼仪是对外的,这样的“大礼仪”往往只表现在非常正式的接见和宴请等官方场合。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必须重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微礼仪”,比如,在食堂、校车和超市,争先恐后不排队,在楼道、电梯、卫生间等“擦肩而过”的地段,面无表情,不问候不打招呼,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旁若无人,不征求女士和旁人意见就公然抽烟等等。
    一所国际化的高校要求所有可能与异域文化打交道的人士,从校领导到中层干部,从教师学生到门卫司机,都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礼仪。不仅如此,从学校门口到食堂餐厅,从行政办公室到教室走廊,都应该设置多元文化的氛围,从管理文件到通知通告,包含的观点必须让不同地域文化的人都能接受。只有“跨文化和跨国界观点和氛围”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所需要的礼仪培训需要推广到高校所有和异域人员和异域文化打交道的成员,甚至是校车司机、食堂阿姨和物业管理人员,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寒暄问候句子,或者简单的单词,或者使用国际通行的手语完成简单的交流。
8.学生交流的国际化:重视外国客人来访,更要重视学生的国际体验。
    国际化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国际交流。浏览各个高校网站新闻,大多数国际交流都局限在校级领导的互相访问,签署各种合作协议书。对于实质性学生交流报道比较少。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国际化人才所需要的国际视野、国际惯例和解决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是课堂里看看书听听课就可以掌握的,需要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体验、领会和总结。一定要给学生机会跟外国人接触,给学生机会到外国去看一看,或者给他们机会在网上跟其他国家的人交往。
    2011年6月,厦门理工学院16名学生入选参加“中国大学生暑期赴美社会实践项目”,学生获得包括西雅图波音公司、麦当劳、希尔顿酒店等遍布全美知名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该项目为美国国务院指定项目,合作协议受到法律保护,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享受与美国本土员工“同工同酬”的待遇。学生实习工作多为基础岗位,常见的比如销售、厨师助理、娱乐项目解说员、客房清洁、酒店前台接待等。这些项目能够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9.网站建设的国际化:重视外文网站,更要重视新闻更新。
    各个高校都有外语版的网站,但是,外语网站的内容只局限于高校的学科专业数量和土地面积介绍,而且长久不变。二级管理单位和职能部门的外语介绍几乎为零。用中文撰写的校内新闻源源不断,而用英文撰写的新闻寥寥无几。在学校出台的各种管理文件,几乎没有外文版。也就是说,高校内部的管理条例仅仅针对中国员工,外籍教师和学生被排除在外。跨国界的观点和氛围没有体现在日常管理中。
    建设高校外文网站的目的主要有两点:其一,提升高校的国际形象,增加高校之间的竞争力与引导力。其二,促使高校在服务内容、服务层次、服务特色上与国际接轨。外文版网站正在成为网络时代“塑造高校品牌,服务国际师生”的最佳界面,体现一个地方的软实力(soft power)和巧实力(smart power)。
    高校外文网站的宣传对象是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士,我们认为重要的内容,比如办学的规模、科研经费的数量、各级领导的关怀,可能并不是外国人士关注的焦点。选择什么内容进行翻译,需要一批对东西方文化了解深厚的人士参与。
三、结语
    一位在中国从事多年语言教学的外教在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时说,我们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无比骄傲,希望未来的中国不仅要门户开放,更重要的是心态的开放(China should not only open its door, most importantly, open its heart).
    高校的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最关键的是教育管理决策层的每项决定都要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的高度和角度思考问题。在可能的范围内,一些重要的决策不能仅仅限于一个国家和一种文化,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和本地化的行动。另外,高校的国际化需要专业研究者和广大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从观念、管理制度、课程开发、学生活动等方面融入国际化元素。

Ten Index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The past 30 years since China’s opening and reform have seen dramatic progress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However, some misunderstandings still exist widely which will lead to the wrong direction. This paper sums up ten index and it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ndex and Countermeasures,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注释
本文为全国教育“十二五”规划---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 汪榕培.英语词汇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0--103
[3] 王芳. 如何开展生态化的大学英语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0)
[4] 孙丽. 英语地位的变化和发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4),83--86
[5] 张为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35--37
[6] http://www.risecenter.com/News/lfjtdszx/20110413065720.aspx
[7] 高辅卿.世界英语形成与中国英语教学[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8] 王智,小语种,大市场【N】,新华日报,2010.11.5 ,2007(6)
[9] 查建中: 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