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于颖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摘  要:在经历了数次的改革与探索之后,日本高等教育模式逐渐得以形成。在其探索的过程中,外来的影响因素不可小觑。在日本高等教育模式形成的过程中曾先后受到来自德、美等国的影响。日本在本国教育传统、外来高等教育模式的双重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模式;本土化

    就世界范围内来看,存在着不同的高等教育模式,许多国家虽然在不同时期主动或被动地受到了某一相同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但因其随后在消化、吸收以及本土化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就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史来看,随着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世界学术中心的几经变迁,最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模式,尤其是大学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19世纪后半期,日本受西方影响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参与创建高等教育体系,自明治时代至今,日本的高等教育曾主动或被动地受到来自不同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正是在本国教育传统、外来高等教育模式的双重影响下,日本逐渐探索与形成了“东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特色兼备的高等教育模式。
一、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外来高等教育模式
    纵观世界大学的发展,几个影响较大的大学模式跃入眼帘:13世纪的巴黎大学模式,19世纪的德国大学模式,20世纪的美国大学模式。也有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的国际移植中,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及美国模式为历史上形成的四个具有威力的中心模式[1]。艾瑞克﹒阿什比(Eric Ashby)曾指出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大学模式的输出(the model for export)经历了四大浪潮,第一大浪潮是15世纪大学在欧洲遍地开花,第二大浪潮是16世纪至17世纪大学由欧洲传至美洲新大陆,第三大浪潮是19世纪,大学由基督教世界向非基督教世界传播,第四大浪潮则发生于20世纪后半叶[2]。巴黎大学模式的主要特征为,教授团位于大学组织的中枢位置,在教授们的主导下形成大学制度、文化倾向、校园惯例等。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大学纷纷仿效巴黎大学的模式,而且在殖民地时代许多宗主国甚至又将这种大学模式移植到了其殖民地的大学中去。
    (一)德国的大学模式
    作为近代大学的源头,德国的大学模式是当之无愧的。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为,将研究活动作为大学功能的重中之重。在19世纪的后半期,德国的大学主要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与产业进步而广泛地开展研究活动,因此,在研究经费方面更是由国家充分保障。正因为如此,在科学研究中自然科学的新兴学科倍受瞩目,大学的组织中也自然而然地创立了讲座制等与研究活动相适应的体制。这种重视科研体制的大学模式迅速在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国推广开来。
    (二)美国的大学模式
    美国的大学模式正是在巴黎大学、柏林大学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形成。美国的大学模式,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体系庞大且种类多样的模式。美国的大学模式最突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确立了“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第三项职能。大致来说,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具有多样性、市场性等几个特点。
二、日本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形成
    许多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特点都是从国外搬来的,对接受国来说,通过这种途径引起的重大变革具有两种类型:一是外部强加的变革,二是自愿引进的变革[3]。说到自愿引进与学习别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成功的例子除了美国之外,日本也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正如日本高等教育家天野郁夫所说,我们的分析必须从这样一个事实开始:日本是以西方大学为样板而建立起自己的高等教育系统的[4]。的确,19世纪下半叶,日本开始创建近代高等教育体系,而这一时期,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大学适应民主国家的建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日本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有二:一是如何从欧洲众多的大学模式中采撷适合自身环境的大学模式;二是如何将撷取出来的大学模式在日本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本土化。于是,为了迅速实现近代化,培养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日本政府目的明确地选择了适合本国发展的大学模式。
    (一)明治时代德国大学模式的影响
    1868年明治维新成功,日本国家主权得以确保,这又使日本政府在选择西方高等教育模式时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甚至可以根据本国的要求自主选择某一国的其中一种学校类型加以引进。正如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所说,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地投入到西方式的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建的大学,是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培养日本人在工业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帮助国家把一些重要的资料从其他语言译成日文,日本人很快认识到,他们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高等教育模式并迅速发展一种适合于传递西方知识的大学体系[5]。“为国家之需而立”,这正是日本的大学尤其是国立大学的真实写照。明治时代,东京大学正是应国家发展之需要而设立,她是国家的大学,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精英的大学。1877年,东京大学的成立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综合而全面地考虑了几种西方的大学模式,日本政府最终选用德国的大学模式,因为19世纪德国在发展目标方面与日本比较接近,而且德国的大学模式在当时的欧洲最有活力、最具创新精神[6]。故而,东京大学在创立之初是以德国的大学模式为参照的,正如中山茂所说,在“文明开化”思想的指导下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当然首选德国[7]。具体说来,1877年创建的东京大学,其法、理、文三个学部可以说取自英美模式,而医学部则为德国模式。后来东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时,又先后加上了工科与农科,而这两科在传统的欧洲大学中是找不到的,这便是日本在本土化过程中添加的特色。除了东京大学以外,日本的工科大学校可谓是欧洲技术学院的移植,而札幌农学校的原型则是美国19世纪刚刚出现的赠地学院,驹场农学校则是先取法英国模式、后又转向德国模式,司法省的法学校则主要进行法国式的法学教育[8]。这种选择性的模式移植,没有明确的大学理念,只是本着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崇尚实学的传统。正如伯顿﹒R﹒克拉克(Burton﹒R﹒Clark)在其著作中所指出的那样,日本在引进国外组织形式时非常讲求实效:大学内部的讲座组织深受德国模式的影响,但是由于国家政权是现代化的推动力,故而日本采用了国家教育部(即文部科学省)这样的上层结构。此外,瑞士的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的赠地学院等均对日本的高等教育模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所有这一切导致了一个混血儿结构的产生:国立院校部门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比较相似;而私立院校又颇似美国的学院体制[9]。至1886年前后,留学德国、学习大学理念的日本精英们学成归国,以德国的大学模式为蓝本创建了日本第一所帝国大学,取法德国,让日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日本的大学凸现了“研究”这一大学职能。
    (二)二战后美国大学模式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社会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层面无不以美国模式为发展目标。美国与日本在高等教育体制方面最大的不同点,即日本拥有国立大学。正如美国高等教育家马丁﹒特罗(Martin﹒Trow)在其书中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极为特殊的性质与结构。他认为,美国是以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为发展起点的,直到十九世纪后半期美国才创建了自己的州立大学。而今天,在美国的学生中,约有70%的大学生就读于州立大学。与此相对,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以国立大学为发展起点的,如今其大学生人数中却有70%就读于私立大学[10]。究其根本,日本与美国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与传统。
    二战后,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指导下进行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并没有注意到美日两国教育传统的差别,只是在民主化的教育理念下盲目而迅速地将日本的高等教育模式美国化,导致其遗留的问题影响至今。具体说来,从移植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角度看,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包含着两个基本过程。一个过程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日本领会、吸收、采用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过程,即日本高等教育的美国化过程;另一个过程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在日本遭遇抵抗、修正和改造的过程,即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日本化过程或它在日本的本土化过程。在这两个过程相互交织、影响的过程中,日本高等教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美国化”,与明治时代主动借鉴德国大学的发展模式不同,日本高等教育并不仅仅是局部的、有目的的选择,而是主动地接受了来自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全方位的冲击。但是,由于两国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美国模式中的部分因素在日本出现了水土不服,例如,改革后的高等教育结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等。虽然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在“民主化”、“大众化”和“自由化”这三个关键词[11]为主要理念的影响下较为顺利地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是,由于日本战后高等教育美国化所带来的诸多“消化不良”使日本学界意识到重新审视美国模式的重要性,近年来正在进行的大学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学评价改革等都包含着对美国模式的本质进行再认识、再挖掘的因素[12]
三、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特点
    (一)构建初期:自主引进、博采众长,德国影响为最大
    纵观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明治时代,尤其是近代化过程中,日本高等教育模式从各国的大学模式中本着“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原则,经过慎重的筛选,采撷了适合本国发展与社会需要的部分,在海外留学归来的社会精英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之下,处于当时世界学术中心的德国大学模式成为了对日本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最具影响力的模式。故而,日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国立大学自创立之日起就被铭刻上了“国家需要”、“重视科学研究”的印记。也为大学重视与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科研经费的来源、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30年代,日本逐渐形成了初步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对日本的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尤其是东京大学等著名学府成为了日本了解世界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窗口,同时她也为日本实现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新官僚[13]。从日本的高等教育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几种主要的模式是如何在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组合起来的,日本正是参考了当时比较有影响的几个国际模式,并尝试着将其本土化,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高等教育模式。
    (二)美国占领期:强迫引进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职能得以强化
    二战后,与明治时代不同,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高等教育主动地接受了美国模式的全面洗礼,在匆忙、全方位的美国化的过程中,日本高等教育尤其是日本的大学在教学层面的功能得到了强化。并且,与美国社区学院类型相似的短期大学也作为“权宜之计”登上了历史舞台,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过程中,与四年制大学并肩成为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化阶段的主力;为战后经济的发展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经过改革后的以四年制大学为主的比较单一的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尽管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对于美国模式的消化、吸收因时间匆忙不是很充分,本土化的过程因为忽略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很成功,但是“重视教学功能”原则的强调让日本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自明治以来,在德国大学模式的影响之下,日本的大学长期存在着“重视研究、忽视教学”的问题,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故而,美国大学模式的移植就“重视教学功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对日本的高等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促进了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提高。
结语
    美国高等教育家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认为,德国模式对日本高等教育的控制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美国占领当局将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强加于日本之时[14]。但是,德国的大学模式对日本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研究与教学孰轻孰重”、关于讲座制的利弊等问题直到21世纪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界仍争议不断。具体说来,深受欧洲影响,日本国家的教育部(即文部科学省)权力强大,国立大学声望巨大,故而,日本的私立院校与美国的私立院校相似,始终无法摆脱政府的压力与影响[15]。正如彭﹒尔(T﹒J﹒PEMPEL)所指出的那样,日本相关大学法令的颁布,私立大学终被纳入他们最初反对的体系,他们很难独立于政府管辖之外[16]。由此显见,日本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的最主要的两个元素,即欧洲元素与美国元素。总体来说,日本高等教育在经过明治时代主动借鉴“德国模式”、二战后主动接受“美国模式”的全面洗礼这两次较大的模式转换之后,准确地说,在经过了两次对外来模式的消化、吸收以及本土化的过程,日本的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融合“东西”特征、适合本国社会发展需要且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一依然处在不断调整与变化之中的高等教育模式适应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其优势与特点使其具有了在提升国家竞争优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可能性,进而在国家的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注释
本文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课题《高等教育结构:国际比较与战略选择》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100470233.
作者简介:于颖(1978-),女,吉林长春人,北京化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教育学博士。

参考文献
[1][3][4][9][15] [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59、255、256、256、143.
[2][12] 高益民.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在东亚的移植及其变种[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32、37.
[5][6][13][14] [美]阿特巴赫.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3.
[7] [日]中山茂.『帝国大学の誕生』[M].中央公論社.1978.35.
[8] [日]天野郁夫.『高等教育の日本的构造』[M].玉川大学出版部.1986.180.
[10] [日]江原武一.『大学のアメリカ﹒モデルーアメリカの経験と日本』[M].玉川大学出版社.1994.65.
[11] 高益民.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3:(12):36.
[15] [美]T﹒J﹒ぺンペル.『日本の高等教育政策―決定のメカニズム』[M]. 玉川大学出部.2004.30.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