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
纪宝成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11.10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内容丰富,含义深刻,高瞻远瞩。 讲话紧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针对性,是党和国家关于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大政方针的丰富和深化,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刻体现和发展要求,是指导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使得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方向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途径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坚实有力。
    在这篇讲话中,总书记首次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提出来。 他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这是高等教育职能的新概括、新丰富和新拓展,是高等教育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是高等学校未来发展所应担负的崇高使命。 同时,这样的论述也丰富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体现了高等教育与文化发展之间互动的、 双向的密切联系,以及高等教育对文化传承和创新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需要我们加以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认真贯彻落实。
    (二)
    所谓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表明人类所达到的、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决定的历史发展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特殊表现。 这里讲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包括语言、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与精神文明相关的东西。 这种文化作为软实力,无处不去、无时不有,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 文化往往以民族的形式而存在。 民族的区分,主要并不是以地域、肤色来区分,而根本的标志是文化。 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力量。 所以对于文化的重视,无论对我们国家、对当前的世界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总书记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职能提出来,是对高等教育思想的丰富,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
    (三)
    文化与高等教育具有潜在的、 历史性的和本质的联系。 《周易》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包含着文化所具有的教育、教化的作用。 而高等教育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的成果。 高等教育天然担负着保存、传承和创造高深文化和专门知识的使命。 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职能,强调高等教育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作用,既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文化传承创新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有助于高等学校在更高层次上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高等教育在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方面,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最紧迫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宏观层面,全社会“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严重,人文社会科学被边缘化的趋势仍然明显, 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依然任重道远。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是高等教育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首要方面。 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得不到重视,作用得不到发挥,那么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此以往,将对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造成致命的内伤,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离和对立将更加严重,对社会管理、社会建设、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二是在微观层面,高等教育由于受工具理性、实用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重“术”轻“道”的现象在某些地方仍然严重的存在着, 大学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逐步变成职业养成所的倾向, 人文和科学的基础教育沦为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养成的装饰。 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 使得高等学校难以担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 “有知识没文化”“有知识无审美”的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并非空穴来风。 大学的师生如果不再仰望星空,不再对先贤往圣的思想和经典著作感兴趣, 不再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未来,不再以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进步为己任,那么大学何谈传承文化,更谈不上创新文化。 要切实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大学就必须坚守自身的使命,守护大学的精神,自觉抵制浮躁、急功近利和各种诱惑,努力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崇尚学术,涵养学术勇气和文气,乐于知识创新,勇于思想创新,敢于理论创新。
    当然,影响高等教育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问题和困难还有不少, 比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制度性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在科学体系中长期没有“户口”;对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严重“逆差”,中国学术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等等。 可见,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职能和新使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应该结合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需要,认真加以考虑。
    (四)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所作为,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精神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高等学校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首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我们的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传播和价值整合的重要载体之一,传承和传新文化,需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作出贡献。
    2.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一般来说,文化的发展有三个途径:一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转化性创造;二是社会实践,特别是政治和经济领域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改变; 三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碰撞。 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不可能与本国的传统文化割裂开来,中国优秀传统文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基础和厚实底蕴,高等学校应自觉承担起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这也是近百年来中国大学的薄弱项,加拿大学者许美德尖锐地指出“从最根本的上讲,这就要求对1919 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学术历史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 因为自那时起儒家文化传统就被当作封建糟粕而抛弃,而且还被视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最近十几年里,世界哲学界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开始回潮,这的确是对当代中国大学提出了严肃挑战,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抛弃了历史遗产, 它们能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吗? ”当然,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要自我封闭,我们还需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的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 这种学习、交流、吸收和借鉴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双向交流,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良性互动。
    3.处理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的关系。总书记指出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 文化传承是文化引领和创新的基础、前提;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动力、文化引领的条件;没有文化传承,文化引领和创新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没有文化创新,文化传承就难以持续下去,文化引领也无从谈起。 这三者是相互统一的,其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 扬弃旧义,创立新知,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慎言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旧传统并不都是落后的、腐朽的,新事物(并非新生事物)也不都是进步的、先进的。 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加以分析。
    4.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而重要作用。 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国与国之间实力的比较, 已经不再单纯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多少,而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创新能力和文化引领水平上,体现在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上, 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上,而在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扩散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无疑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核心要素之一。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这些方面都在人文社会科学范畴之中, 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消除对人文科学存在的各种制度上和认识上的歧视、 偏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
    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特别是呼吁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高举“重振国学”的大旗,成立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本着“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统一”的原则,大力开展通识教育,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典,倡导出精品、上品、传世之作,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作出一定贡献。
    去年 9 月 9 日,胡锦涛总书记专程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希望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 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提出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 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正在努力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精神和去年 9月 9 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积极相应总书记的号召,继续深化改革,丰富思路,突破瓶颈,加快步伐,开拓创新,为把中国人民大学早日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