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待排行榜态度有别
其实,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才有大学排名榜,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比如较知名的有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英国《泰晤士报》的大学排行榜等。他们也一样会用各种指标来给学校排名。只不过,拿什么来衡量学校,把排行榜看得有多重,这就因国情而异了。
每年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一出炉,总会引来无数中国家长围观。很多人为孩子选择出国留学的学校,冲的就是学校的排名去的,至于背后所参考的指标体系、统计口径等元素,他们却一知半解。
比如,所谓的美国大学排名,也是美国的一些非官方组织所为。在美国,至少存在5种完全不同的排名结果,分别是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菲斯克大学入学指南》、《普林斯顿评论》、《耶鲁大学内部指南》、《华尔街日报》所给出的排名及其它一些排名标准。这些排名相互并不统一,这个排名可能认为哈佛大学是第一位,但另外一个可能就将哈佛排在第五位,有些很好的学校也未必会出现在这5大排名体系中。
尽管很多人知道这些排行榜莫衷一是,但还是很在意他们的结论。说到底,这是因为中国式的“名校情结”在作怪。因为在他们眼中,代表顺序的数字与学校的身份、地位画上了等号,而学校排序数字的变化则代表着进步与后退。
但他们可能不知道,外国人并不会把排行榜的分量看得这么重。比如,美国学生在选校时,并不会只盯紧哈佛、耶鲁这类名校,他们知道如何判定自己的实力,更知道排名并不能决定一切。
“名校榜单”蔓延到中小学
不过,在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之下,中国式“名校情结”继续被发扬光大,从高等教育一直传承到我们的基础教育。比如全省、全市、全区的前十名中学、小学、幼儿园等排行榜层出不穷。
最火的中学排行榜要数每年高考过后的“重本率排行榜”。它的排名标准很单一,就只有高考重本率一项。从排名原则上来看,这样的排名指标缺乏科学性。
但讽刺的是,它却能引起很大的关注,迎合了不少家长的需求。因为从这个排行榜中,家长可以窥探到学校的高考生产能力,这是他们衡量名校的重要标志之一,把名次直接与学校的档次挂钩。
假如没有“名校情结”作怪,那么这样的排行榜充其量也就只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方面。所以,当家长并非只是希望孩子成为高考的佼佼者,而是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健康发展的人才,那就不会只是盯着这份重本率排行榜来择校了。
问题来了,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各类排行榜?可能最好的方法还是溯本求源——分析排行榜的各项排名指标内容,明确那些指标是不是你所看重的。
情况有两种:如果那些指标对你来说一无是处,那么这个榜单你基本可以跳过,看了也不必介意谁第一,谁倒数第一;如果那些指标是你所追求的,那么参考一番亦无妨。不过,分析之前还是得权衡下主办方的背景、公信力等,以免被诱导。